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2篇
综合类   91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茭白[Zizania latifolia(Griseb.)Stapf]、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Fruct.et Semin.)、芡实(Euryale ferox Salisb.ex DC)和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等水生蔬菜+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 Girard)共(轮)作的田间工程、时空耦合农事年历、关键技术及效益分析,为发展生态种养循环农业,转变传统单一种植、养殖方式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2.
研究了沼液替代不同比例化肥氮对冬小麦产量、生长发育特征(生育进程、株高动态、群体动态和干物质积累动态)、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沼液施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显著增加(P0.05),以沼液替代50%化肥氮(50%Nbs)处理产量最高,为7.75 t·hm~(-2),比全施化肥(Ncf)处理增产18.14%;以沼液替代100%化肥氮(100%Nbs)处理与Ncf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籽粒千粒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穗粒数和收获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着沼液替代化肥氮比例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都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成熟期,100%Nbs处理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cf处理(P0.05);以沼液替代200%化肥氮(200%Nbs)处理的小麦株高、分蘖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都显著高于Ncf处理(P0.05)。施用沼液可改善小麦品质;提高小麦籽粒的Cu和Zn含量,显著降低Cd和Cr含量(P0.05),对Pb和As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各处理籽粒重金属含量均低于相应的污染物限量标准。当沼液替代化肥氮比例达到50%以上,由于贪青晚熟,以及基部节间长度显著增长等原因可能导致倒伏、减产,施入大量沼液也可能导致二次污染风险。因此,本研究初步认为,在本试验条件下,麦田灌溉沼液替代化肥氮最佳比例为50%。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生物炭吸附重金属机理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并借鉴生物炭在水体及土壤环境中对重金属吸附性能的提升途径,初步探讨了在修复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中提升生物炭吸附性能的策略。就生物炭的制备过程而言,宜选择秸秆类、木质类作为制备源,这样可以降低二次污染风险;较高的制备温度有利于实现污染钝化效果的稳定性,较低的热解速率则可构造生物炭良好的孔隙结构,有助于污染修复效果的提升。就生物炭的改性策略而言,官能团修饰方法不仅可以增加修复效果的稳定性,还可实现对特定重金属污染的专性修复;磁性加载方法可实现土壤与重金属分离,有助于污染彻底修复,但亦须考虑过高过低载Fe量存在增加植物富集重金属的风险;酸改性技术存在活化土壤重金属的风险,但可选择磷酸类等具备多角度改性功能的酸类,以保证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84.
江淮地区"一稻三虾"综合种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一稻三虾"生态种养绿色生产的"三大、两水、两网"的配套工程建设方案,"一稻三虾"中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绿色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营养、绿色防控等技术规范,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85.
为保证草菇渣堆肥为主的水稻育秧基质配方筛选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采用变异系数法赋予秧苗指标权重,通过单因素试验与田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客观有效地筛选基质配方。结果表明:壮苗指数可单独作为简单功能组分筛选中机插秧苗长势的有效评价指标,而茎基宽因机插秧秧龄要求较短,其评价能力相对较弱;草菇渣堆肥、速效肥及锌肥的添加对秧苗生长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最佳配方仅包括60%(w/w)草菇渣堆肥和1‰(w/w)锌肥;速效肥的添加在育秧前期显著增加基质盐度(P0.05),后期由于水分淋洗,而无法有效供养;锌肥则兼具调酸和促根生长功能,而使得生根粉作用并不显著(P0.05);草菇渣堆肥保水能力和育秧水分的严格管理可能是导致保水剂并非配方组分的主要原因;此外,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的计算结果(NSE=0.943),证明基质筛选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6.
超高茬麦套稻田杂草发生特点、成因及化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2001年对江苏省5个不同生态区125个麦套稻田示范点的田间杂草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掌握了麦套稻田杂草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种类多、发生早、群体大、危害重。免耕方式、前茬余草和前期田间管理粗放是造成杂草发生严重的原因。通过试验提出了"前封后杀"的化除策略,并研究出多项配套化学除草技术,促进了超高茬麦套稻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7.
本试验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分析比较3种生物饵料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及免疫力的影响。将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27±0.010)g的宽体金线蛭幼蛭随机分为3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置60条幼蛭。3组幼蛭分别以螺蛳(作为对照)、漂螺、蚯蚓为生物饵料。结果显示:漂螺组幼蛭体质量、体长及体宽3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组之间幼蛭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整体生长性能由高至低依次为漂螺组、螺蛳组、蚯蚓组。幼蛭体质量与体长、体宽及体积的相关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体积(R^2=0.912 0)、体长(R^2=0.8888)、体宽(R^2=0.7717)。幼蛭蛋白酶活性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漂螺组幼蛭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蚯蚓组(P<0.05)。幼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 AOC)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螺蛳组幼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高于漂螺组和蚯蚓组(P<0.05)。蚯蚓组幼蛭过氧化氢酶(CAT)、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螺蛳组和漂螺组(P<0.05),螺蛳组和漂螺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得出漂螺对宽体金线蛭幼蛭的促生长作用最佳,并建议依据漂螺营养成分制定幼蛭饲料营养标准,同时可将蚯蚓作为饲料免疫添加剂成分。  相似文献   
88.
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生态农业,是当前农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更是逐步实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为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究,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品质、增加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9.
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国内克氏原螯虾土池育苗及工厂化繁育研究的现状,通过实践阐述了克氏原螯虾工厂化繁育应掌握的关键技术,包括设施建设方案、水质控制、水草设置、专用饲料、时间配置、种虾驯养和亲虾选配、强化培育和集中抱卵、冬前孵化和幼虾培育、虾苗捕获等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0.
比较有机孵化基质对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效果和不同开口饵料对苗种生长发育的影响。孵化基质分别为土壤、牛粪有机肥、蘑菇菌渣,开口饵料分别为螺蛳、漂螺。试验结果显示,蘑菇菌渣+土壤组卵茧孵化率高达98.89%,显著高于土壤组和蘑菇菌渣组(P<0.05);幼蛭各生长指标显著高于土壤组、蘑菇菌渣组、有机肥组及有机肥+土壤组(P<0.05);混合组幼蛭各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未添加土壤组(P<0.05)。5种不同孵化基质孵化率依次为蘑菇菌渣+土壤>土壤>有机肥+土壤>有机肥>蘑菇菌渣。不同开口饵料的试验比较发现,漂螺组幼蛭成活率为72.50%,显著高于螺蛳组和螺蛳+漂螺组(P<0.05),漂螺组和螺蛳+漂螺组幼蛭体质量显著高于螺蛳组(P<0.05)。生长效果依次为漂螺组>螺蛳+漂螺组>螺蛳组。试验结果表明,蘑菇菌渣可以作为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基质;无厣结构的漂螺更适宜作宽体金线蛭幼蛭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