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22篇
  14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目的】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和棉铃分布的影响。【方法】2021年以新陆中88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因素为缩节胺和打顶处理,缩节胺2个水平,喷施缩节胺(H1)和不喷施缩节胺(H0);打顶3个水平,打顶剂喷施(D1)、人工打顶(D2)和不打顶(D3)。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主茎节间数、节间长度、果枝数、果枝长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缩节胺的喷施,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果枝长度、果枝夹角及株宽呈降低趋势,打顶剂喷施可以抑制棉花顶部的生长,并起到免打顶的作用。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塑造适宜机采的棉花株型。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更好的将棉花的生殖生长向营养生长转移,增加棉花营养器官的重量,提高棉花的产量。喷施缩节胺处理伏前桃个数显著高于处理不喷施缩节胺处理,增幅为43.3%。各打顶处理间伏前桃个数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伏桃个数以打顶剂喷施处理最高,不打顶处理最低,棉花的秋桃个数以不打顶处理最低,人工打顶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2.
2002—2003年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构建出一种“冬小麦||菠菜/棉花—大豆(或西瓜)”多熟种植模式。结果表明,该种植模式综合效益明显高于小麦复种和单作棉花受灾后补救的效益。平均年光能利用率达0.54%,比大田单作棉花光能利用率提高了184.2%;且可利用日照时数、可利用太阳辐射量、可利用生理辐射量均比大田单作棉田提高71.6%以上;生长期利用率比大田单作棉田提高了71.3%。在棉田受到较严重的冰雹灾害情况下,年平均总产值18998.7元·hm2,不仅高于未受雹灾的单作棉田12.5%,比受灾单作棉田高145.9%,平均纯收入为7632.3元·hm2,虽然比未受灾单作棉田的纯收入低20.2%,但远远高于受雹灾的单作棉田以及受灾严重又复播玉米田的纯收入,平均增收8144元·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和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北疆自然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机采棉干物质、氮素运移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机采棉水氮高效利用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基础。以机采棉品种新陆早57号为供试材料,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设置3个不同的灌水次数分别为10次(D10)、8次(D8)、6次(D6)。结果表明:在滴灌定额为4500 m~3·hm~(-2)的条件下,D8处理的株型结构更为合理,干物质及氮素积累量适宜,各器官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较为合理,可提高机采棉的铃重及单株铃数,充分发挥其个体优势,皮棉产量较高。因此,在D8处理的灌水分配方式下,结合相应的灌水制度,有利于实现棉花高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新疆喀什地区杏棉间作棉花获得高产高效优化田间配置提供实践与理论依据.[方法]在树龄为5年的杏树行间种植棉花,研究杏棉间作系统棉花冠层小气候特征及棉花产量边际效应.[结果]一天之中杏树遮荫最大长度为6.5m,间作棉花全部被遮荫,正午最小值为1.82 m,边1行棉花受到遮荫.间作棉花冠层日均光照强度不同行间均表现为边际负效应,其中树西1行边际负效应最大,其边际效应指数为- 47.50;,其余各行依次为树东1行为- 27.69;、树东2行为- 12.28;、树西2行为-18.93;,而且各行棉花冠层的光照强度大部分时间均低于棉花适宜生长的光照强度.间作棉花各行冠层湿度表现为离杏树越远湿度越大,棉花冠层温度则表现为树东2行>树西2行>中行>树东1行>树西1行,均在棉花的适应生长温度范围内.[结论]棉花不同行间产量差异显著,边2行棉花产量表现为边际正效应,比中行增产15.45;,边1行表现边际负效应,比中行棉花减产15.71;,杏树西边的棉花受果树遮荫的负效应影响更为明显,西边棉花平均比东边的减产12.92;.  相似文献   
15.
枣棉间作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索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间作的棉花种植密度,以期为南疆果棉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枣棉间作条件下,设置高、中、低3个密度水平(31.27×104、25.01×104和20.84×104株/hm2),研究枣棉间作对棉花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枣棉间作条件下,25.01×104 株/hm2密度在各个时期的净光合速率较大,蒸腾速率最低值出现时间较晚,冠层结构合理,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群体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累积多,皮棉产量较高.[结论]枣棉间作下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棉花生长发育特性以及产量有一定的影响,而适宜的种植密度则能优化这种立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6.
陈晨  彭辉  高文瑞  石庆华  张桦  张巨松  李建贵  麻浩 《作物学报》2009,35(12):2180-2186
利用一段从PEG胁迫的鹰嘴豆幼苗叶片所构建的cDNA文库中得到的EST序列,通过3¢RACE方法克隆到一个鹰嘴豆C2H2型锌指蛋白基因ZF1,该基因不含内含子,编码一条24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含有两个典型的Cys2/His2锌指结构。其氨基酸序列含有一个可能的核定位型号,农杆菌介导的洋葱表皮细胞GFP瞬时表达实验表明,ZF1蛋白位于细胞核内。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ZF1在鹰嘴豆的根、茎、叶、花、幼荚和幼胚中均有表达,在茎和叶中表达较弱,为组成型转录因子。半定量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ZF1不但受高温及干旱诱导,而且还受6-苄基腺嘌呤(6-BA)、脱落酸(ABA)、乙烯利(Et)、赤霉素(GA3)、吲哚-3-乙酸(IAA)、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和氧胁迫诱导。这些结果表明,ZF1基因可能作为一个核调控因子参与植物的生长代谢以及多种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遮光条件下施氮量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果棉间作棉花合理施氮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模拟果棉间作条件,通过人工遮光田间试验并设置不同的氮素水平,记载棉花生育进程,调查测定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差异并对测定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遮光延长了棉花的花铃期,且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影响程度加重;遮光对株高、株宽、倒四叶宽影响较大,施氮量320 kg/hm2(N1)株型理想;遮光使叶绿素含量升高,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施氮量320 kg/hm2(N1)能保持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冠层结构合理,干物质积累较多,最终皮棉产量最高,较不施氮(N0)及施氮量480 kg/hm2(N2)处理提高约64.0;和17.9;.[结论]遮光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较大,施氮量为320 kg/hm2时,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遮荫下氮肥前移对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果棉间作下棉花适宜的氮肥追施模式,为间作棉氮肥合理施用及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棉所49号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不施氮肥(N0)、氮肥前移至初花期结束(N1)、氮肥前移至盛花期结束(N2)和正常追肥(N3).[结果]遮荫50;下棉花株高、始节高度、真叶数、倒四叶宽和霜前花率均随氮肥前移时间的提前呈增加趋势.叶面积指数(LAI)表现为初花期以前以氮肥前移至初花期(N1)最大,初花期以后则均以氮肥前移至盛花期(N2)较大.N1和N2较正常施肥的N3吐絮期分别提前8d、5d.纤维长度随氮肥前移时间的提前而降低,纤维成熟度和马克隆值则呈相反趋势.纤维整齐度和强度随氮肥前移时间的提前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单株铃数和单铃重以氮肥前移至盛花期的N2最高,皮棉产量达2 594.13 kg/hm2,与N0、N1差异显著.[结论]在遮荫50;下,氮肥前移至盛花期结束(7月中下旬)缩短了生育期,提高了霜前花率,显著增加了单株铃数、单铃重和产量,并改善了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19.
以新陆早32号为供试材料,在新疆自然生态环境下研究不同机采棉行距配置(66+10 cm、72+4 cm)对棉花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72+4模式利于棉花前期生长,因其地膜覆盖率高,采光面积大,地温高;66+10模式利于棉花中后期的生长,因其通风透光性强;其中66+10模式与72+4模式相比,棉花生育时期提前3 d,株高高于72+4模式15.66%,叶片多于72+4模式13.53%,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以此为基础,66+10模式下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得到有效合理的协调,并促进了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且因中后期的通风透光性强,提高了外围铃比例,为增产做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以新陆中75号、新陆中54号、新海35号和新海48号为材料,研究陆地棉与海岛棉在相同管理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氮素吸收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陆地棉干物质积累总量在全生育期内均高于海岛棉,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在生育前期小于海岛棉,后期逐渐大于海岛棉;氮素积累总量在全生育期内陆地棉均大于海岛棉,生殖器官氮素积累比例在生育前期为陆地棉小于海岛棉,后期逐渐大于海岛棉。与陆地棉相比海岛棉营养器官干物质以及氮素积累比例较大,不利于生育后期生殖器官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从而影响棉花产量。因此,在大田管理中应注意在生育后期加强对海岛棉的水肥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