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12篇
  4篇
综合类   77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4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本文旨在观察不同钼水平对山羊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选用27头健康山羊随机分成3组,七钼酸铵[(NH4)6MO7O24·4H2O]作为试验钼源,以水溶液灌服试验山羊.对照组灌服相应剂量蒸馏水,高钼组山羊按每公斤体质量15 mg和45 mg(钼).试验50 d,于第0、10、20、30、40、50天采血,检测血清自由基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变化.高水平钼会引起山羊食欲下降、体质量减轻、渐进性腹泻.组内比较,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15 mg Mo/kg·BW组、45 mg Mo/kg·BW组T-AOC、SOD的活性下降,试验第40天和50天显著降低(P<0.05或P<0.01);MDA、NO含量和TNOS、i-NOS活性升高,试验第40天和50天升高显著(P<0.05或P<0.01).组间比较,15 mgMo/kg·BW组、45 mg Mo/kg·BW组T-AOC、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MDA、NO含量和TNOS、i-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果表明高钼能导致山羊机体抗氧化功能受损,出现自由基累积,而且钼浓度越高、时间越长对机体抗氧化功能损伤越重.  相似文献   
152.
小麦种质资源沉淀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测定了中国15个地区的11286份不同类型的普通小麦种质材料的沉淀值(小麦面筋强度和食品加工品质的一种重要标志)。发现来自不同地区小麦样本的沉淀位有自南向北和自平原到高原逐渐增高的趋势。就不同类型材料而言,我国农家品种,育成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的平均测定值无明显差异,但其变异系数依次增大,说明国外品种作为优质源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3.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脂肪氧化酶在理化性质、基因学研究、遗传连锁关系、生理作用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利用价值、脂氧酶缺失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脂氧酶缺失种质的筛选、无腥味大豆品种选育以及脂氧酶缺失基因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4.
河北省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解河北省大豆资源情况及其分类特性,对115份河北省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变异较大;单株粒重、百粒重变异为中;主茎节数、生育期变异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当阈值为0.65时,供试材料被划分为5个性状不同的类群,各类群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有利于育种目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5.
[目的]研究大豆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遗传变异及其相关关系,遴选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特异种质,为大豆低聚糖含量遗传改良奠定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鉴定336份大豆资源低聚糖及其组分含量,分析其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并筛选高、低含量特异种质.[结果]供试大豆资源蔗糖、棉籽糖、水苏糖、低聚糖含量平均为4.01%、1....  相似文献   
156.
镉中毒对肉鸡某些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1曰龄的AA鸡160羽随机分成4组:Ⅰ组(对照组)鸡喂基础曰粮;Ⅱ组鸡喂基础曰粮添加镉1mg/kg(以3CdSO4·8H2O折算,下同);Ⅲ组鸡喂基础曰粮添加镉10mg/kg;Ⅳ组鸡喂基础曰粮添加镉100mg/kg。各组鸡分舍试验49d,测定鸡的血液学指标。结果表明:饲镉组鸡RBC、Hb、PCV、MCH、MCHC均低于对照组,且Ⅲ、Ⅳ组与对照组有组间差异(P<0.05或P<0. 01),呈一种典型的正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相似文献   
157.
大豆紫色酸性磷酸酶基因GmPAP4启动子结构与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克隆GmPAP4启动子(PAP4-pro),并分析其表达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依据GmPAP4 c DNA序列(Gen Bank No.HQ162477),通过比对大豆参考基因组,设计特异引物,克隆GmPAP4启动子序列,通过PLACE与Plant CARE在线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该启动子相关调控元件。构建GmPAP4启动子驱动GUS表达载体(PAP4-pro-GUS)并转化根癌农杆菌GV3101;通过Floral dip法将PAP4-pro-GUS转化拟南芥,利用卡那霉素(Kan)抗性筛选和特异引物的PCR鉴定,最终获得T3转基因拟南芥。通过对T_3转基因拟南芥不同组织GUS染色,分析启动子的组织表达特性,将T3转基因拟南芥通过适磷和植酸磷处理,20 d后,取其根部进行GUS活性和表达分析,研究启动子对不同磷环境的响应。【结果】克隆了GmPAP4上游启动子序列,通过PLACE与Plant CARE在线生物信息学数据库预测显示,GmPAP4启动子除含有启动子核心的调控元件外,还含有(1)组织特异调控元件:as1(根系特异表达调控元件)和Skn-1_motif(胚乳特异表达调控元件);(2)应答元件:TC-rich repeats(逆境胁迫反应调控元件)和Box-W3(真菌应答相关调控元件);(3)结合位点:MBS(MYB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等。不同组织GUS染色结果显示,转基因拟南芥整个根系GUS染色较深,茎、叶中仅微管组织有较明显GUS染色,花瓣微管组织中也能观察到微弱GUS染色。定量PCR结果显示,植酸磷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根系GUS表达比适磷处理提高了1.3倍(P0.05);同时GUS活性测定显示,与适磷处理相比,植酸磷处理条件下转基因拟南芥根系GUS活性提高了1.9倍(P0.05)。【结论】获得大豆GmPAP4启动子,通过不同组织GUS染色和不同磷环境GUS表达分析显示该启动子主要在根部且受低磷信号诱导表达,为诱导型启动子。  相似文献   
158.
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AFLP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明确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和遗传多样性,为西瓜抗病育种和西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对采自河北省12个西瓜种植地区的46个西瓜枯萎病菌菌株和4个已知生理小种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AFLP分析。【结果】根据菌株对3个鉴别寄主表现出的致病性强弱,将河北省46个西瓜枯萎病菌菌株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即0号、1号和2号,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7.4%、65.2%和17.4%,其中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布在河北省所有西瓜种植区。21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1 15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389条,占总带数的33.6%。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33~0.95之间,平均为0.66,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基于AFLP标记聚类分析表明,50个菌株被划分为3个类群(AFLP Groups,AGs)。AGI包含4个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AGII包括4个菌株,均为0号生理小种;AGIII包括42个菌株,以1号生理小种为主(32个),占该类群的76.2%。【结论】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其AFLP类群划分与致病性鉴定划分的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159.
[目的]研究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的适宜密度和施肥量。[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3种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分析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结果]土壤地力条件不同,施肥量和密度以及二者之间的互作对农大豆2号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影响不同。在低土壤地力条件下,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高密高肥处理(密度25.5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中等地力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在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中肥处理(密度18.0万株/hm~2,复合肥225 kg/hm~2)的产量较高;较高地力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及密度间的单株粒重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中密高肥处理(18.0万株/hm~2,复合肥375 kg/hm~2)的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为农大豆2号在不同土壤地力条件下高产栽培和大面积示范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0.
天然针阔混交林是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地带性植被,具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为深入了解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在广东孔江国家湿地公园内建立了 1 hm 2 的森林长期监测型固定样地,对其物种组成、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总面积1 hm2 的样方中,共记录到胸径≥ 1 cm 的植株 6 212 株,隶属 43 科69 属 77 种。以茜草科、樟科和山茶科为优势科,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樟(Cinnamomum parthenoxylon)为优势种。样地内所有植株平均胸径为 4.71 cm,群落径级分布呈“J”型,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马尾松、白花苦灯笼(Tarenna mollissima)、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的空间分布呈较强的聚集性;木荷、油茶(Camellia oleifera)的分布较均匀。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 多样性指数较高,样地的物种种类较多,植株分布的均匀。群落结构总体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