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5篇
农学   31篇
基础科学   3篇
  29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金银花扦插期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园艺上常用于制作盆景或行垂直绿化。因其繁殖时多采用枝条扦插,所以本文研究了其插枝在生根过程中的物质代谢变化,这对于探讨  相似文献   
62.
63.
离石区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离石区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应用单项质量指数与综合质量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大棚表层土壤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离石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各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标准限值;但有部分大棚土壤中Cd、Pb、Ni超过其标准限值。结合各重金属的单项质量指数和综合质量指数(0.64),将离石区温室蔬菜大棚的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定为2级,属于尚清洁水平。  相似文献   
64.
水氮耦合对黍稷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水氮耦合对黍稷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水量相同条件下,黍稷幼苗株高、叶面积、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与总根长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供水量相同时根冠比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施氮量相同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黍稷幼苗各指标呈相似变化趋势,各处理与对照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不同的水氮处理组合,黍稷叶片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以高水高氮的W3N3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70%~80%,尿素用量4.6 g.kg 1(土)]为最大值,低水低氮的W1N1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30%~40%,尿素用量为0 g.kg 1(土)]为最小值;灌水量相同,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相同,叶绿素含量也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和氮素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协同效应;黍稷幼苗叶片电解质外渗率的变化趋势则相反。黍稷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低水中氮的W1N2处理[土壤田间持水量30%~40%,尿素用量2.3 g.kg 1(土)]为最高,达213.71 U.g 1(FW);W3N3最低,为72.93 U.g 1(FW)。水分相同条件下黍稷幼苗根系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量相同时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根系活力则相反,且各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在干旱胁迫条件下,适当的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苗期黍稷的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加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与总根长,降低根系丙二醛含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胁迫的影响。  相似文献   
65.
以冬小麦品种‘临Y7287’为供试材料,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在等化肥施用量,额外增施生物有机肥,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提高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穗粒数和成穗数,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配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条件下,以氮肥底追比为1∶1(即50%氮肥底施,50%氮肥拔节期追施)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成穗数提高了12.71%,穗粒数提高了4.93%,千粒重提高了6.42%,产量增加了11.27%。因此,推荐山西临汾盆地冬小麦施肥方案:以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配施N 225 kg·hm~(-2),50%氮肥底施,50%拔节期追施较宜。  相似文献   
66.
烯效唑浸种对谷子植株生长发育的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永清  裴红宾  刘良全  王璐  苗果园 《作物学报》2009,35(11):2127-2132
以晋谷21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及根管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15、30、60和120 mg L-1)浸种处理对谷子地上和地下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对谷子具有明显的控上促下作用,使谷子根系数量、根系活力、根干重、根系总长度及茎粗与分蘖均明显增加,株高明显降低;此外显著降低了前期谷子叶面积,但后期发生逆转,表现出控前促后的效果;还对开花后谷子植株的衰老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延长根系活力的缓降期,提高衰老期间根系和旗叶中SOD、POD活性,降低根系与旗叶中MDA含量。烯效唑浸种处理可显著增加谷子的成穗数和千粒重,最终显著增加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30 mg L-1烯效唑浸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7.
免耕栽培是保护性耕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减轻劳动强度等特点,正在全世界广泛推广.巴彦淖尔市免耕栽培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主要受水情影响和盐碱地的制约,对于返盐较重的盐碱地往往不浇秋水,当年种植的作物收割后留下板茬地,待第二年5月浇水后,浅耕或免耕直播油用向日葵,俗称种"热水葵花",是农业科技部门为减轻盐碱危害而指导农民开展的一种免耕或少耕栽培模式.但由于没有成熟的配套技术支撑,这种初级的免耕(或少耕)栽培方式一直处于缓慢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8.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灌溉工程的支持,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效的特性,对改善农田地域旱情、提高农作物产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对河北省张家口市目前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针对性选择灌溉技术的方法。  相似文献   
69.
以小麦幼苗为受体作物,采用培养钵沙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0、10、40、160 g/L)红小豆根、茎、叶、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化感差异,为构建高效合理的红小豆—小麦轮作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红小豆不同组织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因化感物质的来源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根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株高、幼叶长均表现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作用,对小麦幼苗根长、侧根数及地下部干质量均表现为低质量浓度抑制、高质量浓度促进的作用;根际土壤、茎、叶水浸提液均对小麦幼苗株高、幼叶长具有抑制作用,并随质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加强;根际土壤、茎、叶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侧根数表现出低质量浓度抑制、高质量浓度促进的作用,茎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根长表现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作用,而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根长表现出促进效应。在水浸提液质量浓度较低(10、40 g/L)时,红小豆根、根际土壤水浸提液提高了小麦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幼苗的丙二醛(MDA)含量和根系活力;在水浸提液质量浓度较高(160 g/L)时,红小豆茎、叶水浸提液显著降低了小麦幼苗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升高了小麦幼苗叶片的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红小豆不同组织及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小麦幼苗的化感综合效应表现为叶茎土根。  相似文献   
70.
微喷水肥一体化提高冬小麦产量与品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山西南部麦区节水省氮合理运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9个水氮组合模式对冬小麦群体动态、氮肥利用率、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氮互作对冬小麦拔节期单株分蘖、成穗数和籽粒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以微喷4次(W_2,越冬水、拔节水、孕穗水和灌浆水)和优化施氮(N_3,施氮N 225kg·hm-2,60%底施+30%拔节期追施+10%灌浆期追施)水氮一体化组合处理产量最高,与CK(越冬期和拔节期漫灌,习惯施氮)相比,冬前单株分蘖增加13%,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分别提高9.36%和61.8%。2.相同灌水模式下,不同施氮处理间差异显著,其中微喷3次以目标产量施氮(N_2)的产量最高;微喷4次以优化施氮(N_3)产量最高,与习惯施氮(N_1)相比,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61.8%。3.相同施氮模式下,以微喷4次的产量最高。综合分析各水氮处理组合以W_2N_3的小麦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为最高,且节水节肥、籽粒品质最优,因此,推荐该模式为山西省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的节水节肥减施增效水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