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5篇
林业   9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4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木瓜榕和对叶榕上昆虫群落结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木瓜榕和对叶榕两个种群内共采集昆虫标本20088号,其中访问木瓜榕的昆虫有8目21科33属,共40种,在对叶榕上采集到37种昆虫,隶属于7目21科32属。两种榕树的昆虫群落组成特点表现为:害虫种类多,种类达群落总种数的94.6%-97.0%,但个体数量少,主要是鳞翅目、鞘翅目及同翅目等类群的昆虫;许多昆虫既喜食榕果又可危害叶片,部分种类仅取食叶片和蛀干;这些类群中在隐头花果内外活动的昆虫种类最多,达54%,数量上占到93.1%-94.3%。益虫种类少,则个体数量多,尤其是传粉榕小蜂和群数量占绝对优势(86.4%-90.2%),它的成功传粉影响着榕树群落的构建和稳定。  相似文献   
12.
 对聚果榕五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并对金小蜂Apocrypta westwoodi和长尾小蜂Platyneura agarensis的食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聚果榕上的5种非传粉小蜂的产卵顺序依次为,P.testeace,Apocrypta sp.,P.mayri,A.westwoodi,P.agraensis。在榕果的生长发育期内适合P.testeace,P.mayri 和P.agraensis产卵的时间分别约为 6 d,11 d,22 d。Apocrypta sp.和A.westwoodi分别紧随其寄主P.testeace和P.mayri产卵,适合这两种小蜂产卵的时间依次约为 6 d,33 d 。Platyneura属的3种长尾小蜂的产卵姿势比较相似,Apocrypta属的2种金小蜂产卵姿势也是相似的。金小蜂A.westwoodi仅寄生于长尾小蜂P.mayri,并不寄生于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fusciceps。长尾小蜂P.agraensis是传粉榕小蜂的寄生者,并非植食性造瘿者。  相似文献   
13.
榕小蜂传粉行为对榕树种子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对叶榕Ficus hispida的传粉榕小蜂Ceratosolen solmsi marchali不同运载花粉过程对寄主榕果和自身后代的繁殖都有影响。对叶榕传粉榕小蜂主动地为对叶榕传粉,在雌株上的榕果内,雌花受精发育成种子,没有榕小蜂寄生繁衍;在雄株上的榕果里则只榕小蜂而没有种子。从雄花期榕果内出来的传粉榕小蜂雌蜂,飞到其它雌树上寻找雌花期的榕果传粉,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810.38±235.13)粒,平均种子形成率是0.41%。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1 124.05 ±281.41)粒,平均种子形成率是0.56%。飞行运载花粉的代价为直接减少了传粉榕小蜂给榕果传粉产生种子的数量。通过控制实验阻断繁殖雌蜂的飞行过程,并且不让雌蜂携带花粉,榕果在8~12 d全部掉落,产生的种子数是0个,种子形成率0。用在雄株周围飞翔的小蜂进行放蜂,一只雌蜂在一个榕果传粉产生种子(1 012.20 ±271.97)粒,平均种子形成率为0.50%。  相似文献   
14.
聚果榕果内种子季节变化与聚果榕小蜂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聚果榕与聚果榕小蜂有着种间专一的互惠共生关系。榕小蜂进聚果榕果内 ,结果表现为 2方面 :1)对长柱小花传粉受精后产生榕树种子 ,使聚果榕能正常进行有性繁殖 ;2 )在短柱花内产卵形成瘿花 ,产生榕小蜂后代 ,植食性 ,最后发育为聚果榕小蜂 ,并作为榕树传粉的媒体。对西双版纳地区 2个样地内不同季节的聚果榕果进行了 3年的连续解剖观察 ,统计了雄花期榕果内瘿花、种子、败育花的数量 ,比较了 3年中旱季和雨季各种小花的比率。结果表明 :不同季节 ,各种小花的比率不同。旱季的 1月和 11月 ,聚果榕产生的种子量最多 ,雨季末期的 9— 10月份次之 ,产生种子量最低的是 3月份。旱季和雨季 ,瘿花的寄生比率没有显著差异 ,但不同月份之间差别较大 ,寄生率最高在旱季的 1月份和雨季初期 5月份 ,最低是在 3月份。长花柱雌花和短花柱雌花的败育率 ,在气温最低的月份 (1— 2月 )和雨量最多的月份 (7— 8月 )结的榕果内最高 ,在雨季初期 (5月 )和旱季初期 (11月 )结的榕果内最低。造成聚果榕果小花败育的主要因素是低温、多雨的气候。除聚果榕小蜂外 ,榕果内还有造瘿类和重寄生 2类非传粉小蜂 ,它们对聚果榕的种子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热带亚洲地区乔木种的谱系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演化历史。【方法】以热带雨林群落代表乔木种高山榕为研究对象,采集了热带亚洲大陆北缘25个高山榕种群177个个体,采用叶绿体DNA (cpDNA)片段psbA-trnH测序的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种群结构及种群历史动态进行分析。【结果】高山榕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HT=0.378),只得到3个psbA-trnH单倍型,然而其中2个祖先单倍型被高山榕与近缘种共享。两两种群间遗传分化值FST在0.000~1.000之间,基因流水平低(Nm=0.260),97.8%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种群间,但不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理结构[GST (0.887NST (0.799)]。分子进化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自然选择在分子进化过程中未发挥重要作用,而失配分析显示为单峰分布。【结论】综合中性检验、失配分析以及物种分布模型结果,显示高山榕经历了缓慢的种群扩张过程,而有限的种子散播能力可能限制了种群间的基因流,导致高山榕种群扩张缓慢。  相似文献   
16.
对叶榕及其传粉榕小蜂的繁殖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西双版纳热带地区,统计了对叶榕隐头果接受的传粉榕小蜂数量,以及所生产的种子和传粉小蜂繁殖后代数量。结果表明:对叶榕具有执行不同繁殖功能的雌果和雄果,在性别间和性别内单果接受的传粉小蜂数量都不一样,进入榕果内传粉和产卵的榕小蜂中,仅有34.71%传粉榕小蜂进入到雄果果腔内产卵繁殖;有52.06%的传粉榕小蜂进入雌果果腔内传粉,其他榕小蜂被夹死在苞片通道里。果腔内小蜂数量分布格局雌果是2.72只/果,雄果是2.08只/果。 雌果单果平均生产的种子数量1891.63粒/果,雄果内平均繁育榕小蜂的数量630.21只/果。  相似文献   
17.
冬虫夏草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分子系统学的运用为冬虫夏草菌无性型的鉴定、不同产地冬虫夏草菌的遗传多样性、蝠蛾属昆虫之间的亲缘进化关系提供了很好的手段.综述了十多年来冬虫夏草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并就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官云芳  彭艳琼  古旭  张颖  张媛 《种子》2023,(7):64-71+157
为探讨温度、干旱及其交互胁迫对榕属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以斜叶榕和聚果榕种子为研究材料,设置PEG-4000溶液浓度为对照组(0),轻度干旱(5%)、中度干旱(10%)及重度干旱(20%,25%)为实验组,分别置于20℃、25℃、30℃和35℃下,测定不同条件下两种榕属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低温显著延缓了两种榕属种子初始萌发和进入发芽高峰期的时间。不同温度梯度下,斜叶榕和聚果榕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在20℃和35℃下,聚果榕比斜叶榕具有更高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p<0.05),30℃时斜叶榕和聚果榕种子萌发的成功率最高。两种榕属植物幼苗生长对干旱胁迫敏感,斜叶榕幼苗胚根生长速度更快,而聚果榕则呈现较高的胚芽生长能力。两种榕属种子萌发的响应面曲线模拟结果和方差分析结果均显示,温湿度胁迫作用在斜叶榕种子上体现出比聚果榕显著的交互作用。综上所述,两种榕属植物由于在自然界的生境存在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应能力,气候变化带来的热带雨林的温湿度改变可能会影响榕属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