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5篇
  2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提高植物农杆菌转化效率辅助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杆菌介导是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植物间利用农杆菌转化的转化效率差异很大,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对于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型、外植体及其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培养基成分、共培养条件等。对于一些难转化的植物来说,辅助因素对转化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一些辅助因素及其作用,包括植物材料微创伤处理和干燥处理、培养基中抗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使用、农杆菌中额外拷贝Vir和植物细胞中VIP(VirE2 interacting protein)过表达、载体上核基质附着序列引入等,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难转化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小麦新种质的创制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aLTP5是从小麦中分离到的一个脂质转移蛋白编码基因。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TaLTP5表达载体pA25-TaLTP5转入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扬麦18 (含抗白粉病基因Pm21)中, 旨在选育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的小麦新种质。对转基因小麦T0~T3代植株中引入TaLTP5基因进行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PCR检测、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 外源TaLTP5基因已转入、整合到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的基因组中, 并能稳定遗传; 荧光定量RT-PCR的分析以及全蚀病菌的接种与鉴定结果表明, 与受体小麦扬麦18相比, 这3个转基因小麦株系中TaLTP5表达量显著提高, 其对全蚀病的抗性也明显增强。对3个转基因株系的Pm21分子标记和白粉病抗性鉴定表明, 外源TaLTP5基因的导入没有影响受体小麦对白粉病抗性, 说明这些转基因株系为兼抗全蚀病和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33.
Op IAP(Orgyia pseudotsugata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是黄杉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编码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IAP)的基因,p35基因编码苜蓿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中具细胞凋亡抑制作用的35 k Da蛋白。本研究人工合成了Op IAP和p35基因,构建了同时含有Op IAP和p35表达盒的转双价基因载体p Ubi:p35-RSS1P:Myc-Op IAP,两基因分别由玉米泛素基因启动子(Ubiquitin,Ubi)和水稻蔗糖合酶-1启动子(sucrose synthase-1 promoter,RSS1P)驱动。通过基因枪介导法将该载体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6,获得双价转基因小麦。对T0~T2代植株,利用PCR、RT-PCR、q RT-PCR及Western blot分析,确认导入的外源Op IAP和p35基因能够在4个转双价基因小麦株系中遗传并表达。用来源不同、致病力不同的禾谷丝核菌强致病株型R0301和WK207对转双价基因小麦的T1、T2代植株分别进行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受体扬麦16相比,双价转基因小麦的T1、T2代植株对纹枯病的抗性明显提高,说明Op IAP和p35基因的表达可以增强转基因小麦对来源不同、致病力不同的禾谷丝核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34.
基因枪介导法向小麦导入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筛选出适宜小麦转化的优良基因型扬麦158和扬麦10号.以扬麦158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利用基因枪介导法将含有小麦黄花叶病毒复制酶基因(WYMV-Nib8)的pubiNib8质粒转入了小麦.T0代经PCR扩增分析,获得了14株含WYMV-Nib8基因的转化植株,转化率为0.43%.T1、T2代跟踪分子检测和T2代田间病毒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获得了4个抗WYMV的转基因  相似文献   
35.
以太谷核不育基因为桥梁选用有关亲本组配了6个春小麦轮回选择集团,经轮选过一轮后,从中选择150个优良可育株,进行花药培养,其平均花药出愈率为22.09%,绿苗诱导率9.22%,均高于同年及上年度品种间杂交 F_1的花药培养结果。白苗分化率21.93%,与上述两年的 F_1培养结果相近。说明不育基因对花药培养无不良影响。加倍花粉植株二代  相似文献   
36.
Rs-AFP2属于r-硫堇类抗菌肽,主要通过形成离子通道直接破坏细胞来杀灭病原菌。本研究通过基因枪介导法结合对目标基因的分子检测,证明已将外源Rs-AFP2基因转入小麦推广品种扬麦12中。通过逐株抗纹枯病接种鉴定、PCR、PCR-Southern blot、Southern blot和 RT-PCR/荧光定量RT-PCR(Q-RT-PCR)分析,对转Rs-AFP2基因小麦T1至T4代植株跟踪检测。结果表明,Rs-AFP2在转基因小麦中能够稳定遗传,以单拷贝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并能在转录水平上表达。对转Rs-AFP2基因小麦的抗病性、主要农艺性状以及Rs-AFP2表达活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受体扬麦12相比,Rs-AFP2表达活性高的转基因小麦植株对纹枯病抗性有明显提高,其抗病性可以遗传,而主要农艺性状没有明显差异,证明可以利用Rs-AFP2基因和基因工程途径创制抗纹枯病小麦新种质。  相似文献   
37.
工业生产中利用加热炉对生产原料或换热介质进行加热,人们生活中的热水锅炉、暖气锅炉等都离不开加热炉的应用。为此,介绍了燃气加热炉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系统实现。采用智能控制技术,合理优化控制,使燃气在炉内能充分燃烧,既节省能源,又减少了大气的污染,保护了环境。  相似文献   
38.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连续3年立项并承担了江苏省(江阴)蔬菜科技综合示范推广基地项目,引进蔬菜新品种、新技术及新模式多项,累计示范推广面积万余亩,一方面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筛选和加速推广起到了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农户使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后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9.
小麦花药培养力的基因型差异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选用13个小麦亲本基因型及其F#-1代进行花药培养,测定了其中6个基因型的配合力,初步分析了花药培养力的遗传控制,对白化苗的DNA进行了随机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培养力在基因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其遗传控制非常复杂,各种遗传学效应都可能存在,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包括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互作效应、胞质效应和核质互作效应等;白化苗的发生由基因突变引起,第一次为白化苗的发生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证据。建议在花培育种工作中选用高培养力、高配合力亲本配制组合,并继续改进培养基,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叶绿素合成的中间物质或其它生理活性物质来控制白化苗的发生。  相似文献   
40.
小麦与白黑麦、卵穗山羊草正反杂交的可交配性分析*叶兴国徐惠君李志武杜丽璞赵乐莲(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CrossabilityAnalysisofReciprocalHybridizationsBetweenComm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