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2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CaCl2对烤烟吸收钙、钾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在不同施Ca条件下对烤烟吸收Ca、K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前期(团棵和旺长期),随着施Ca量的提高,烟叶含Ca量增加,烟茎含Ca量也有增加,但较烟叶少;烟叶和烟茎含K量都增加。生育后期(现蕾和成熟期),烟叶和烟茎的含Ca量以及含K量均下降。成熟期风干鲜叶中,施中Ca量的烟碱含量较高,而施高Ca量的还原糖较高。  相似文献   
12.
云南稻种资源的抗白叶枯病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经多年抗性鉴定和评价,供试的稻种资源中,表现抗水稻白叶枯病的有57个,占供试品种的28.5%, 其中30份对测试的所有菌株均表现为抗和中抗,其余品种仅对部分菌株表现为抗病。在表现抗病的品种中,接种多个属不同致病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抗病品种如Yunhui290,Xa22,Xa23等多年抗性结果表现一致,表现为广谱高抗,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表现比较持久、稳定,是今后抗病育种供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人工驯化后的滇丹参和丹参(引种自河南)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的差异,为丹参杂交品种的亲本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滇丹参和丹参的丹参酮类及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总体上滇丹参与丹参的丹参酮类含量均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的规定;从单株看,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6.7%,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74%;丹参单株达标率为20.0%,其丹参酮类含量最高为0.354%。丹参的丹酚酸B含量极显著高于滇丹参,二者的丹酚酸B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滇丹参单株达标率为70.0%,含量最高为5.49%;丹参单株合格率为100.0%,含量最高为8.68%。【结论】同水平下丹参材料的丹酚酸B合格率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4.
从石斛内生菌变栖克雷伯菌(Klebsiella variicola)SH-1中PCR扩增得到吡咯喹啉醌(PQQ)基因,其大小为5 444 bp,包含了pqqABCDEF 6个基因,并对PQQ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下一步构建高效基因工程菌,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yunnanensi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药用部位为地下根茎,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为明确侵染滇重楼的病毒病原,对采自云南省曲靖市的滇重楼进行透射电镜观察、DASELISA和RT-PCR技术检测。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杆状病毒粒子,大小为(200~300)nm×(20~36)nm。对采集到的7份病样进行DAS-ELISA检测,结果表明,其中5份病样呈阳性。通过RT-PCR技术扩增、克隆获得1个全长为6 357 bp的曲靖分离物PMMoV-QJ的全基因组序列。将PMMoV-QJ的全基因组序列与国内外已经报道的10个PMMoV分离物进行同源性分析比对,其同源性为99.42%~99.81%。基于全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MMoV-QJ与韩国分离物亲缘关系密切。本研究明确了该分离物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鉴定该分离物,为后续滇重楼病毒病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粒粳4号是云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物技术系利用籼粳亚种间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粳稻新品系,适于在我省海拔1 950~2 250m的冷凉粳稻区种植,2000年10月,通过专家现场鉴评.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法,对浇灌和非浇灌两种处理下的18个冬小麦品种节间长与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各节间长在两种处理下对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大规模水稻(Oryza sativa)EST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工作中,发现一些在茎cDNA文库中高水平表达基因,包括叶绿素a/b结合蛋白(T007D10)、富脯氨酸蛋白(S037D04)、脱落酸和逆境诱导蛋白(S057803)、微管蛋白(S060D11)等基因。为验证这些基因是否为茎特异性表达基因,选择高冗余度的EST克隆制备cDNA探针,与高通量的RNA阵列进行杂交。结果表明:叶绿素a/b结合蛋白基因在叶中高丰度表达且受光诱导,是一个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而不是茎特异性基因;微管蛋白基因在茎和根中都具有较高的表达丰度,说明根的纤维化和茎的木质化是同一生化过程;脱落酸和逆境诱导蛋白基因虽然在茎中高表达,但其丰度容易受环境条件(如营养缺乏、逆境等)的影响,而不是在茎中以组成型方式稳定表达,不能被称为茎特异性表达基因。这些结果提示出在一个EST数据库中高冗余度的基因并不能完全代表该文库的特征,也不能单纯通过EST分析技术认定它们是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需要进一步的确认。通过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及不同逆境状态下获得全局性的表达谱特征,才能较客观地评价一个基因是否为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9.
三七黑斑病(Alternaria panaxW hetz)是影响三七生产尤其是GAP规范化生产的重要病害,建立三七黑斑病抗性人工鉴定方法是开展三七抗病育种必备环节。分别以室内离体叶片和田间在体叶片进行不同接种方法的试验,明确了通过针刺叶片接种浓度为1.0×107个/mL的三七黑斑病孢子悬浮液是诱导发病有效途径。室内离体接种和田间接种对比,同一植株室内离体叶片接种与田间接种的相关系数0.954 8**,达到极显著水平。对个体基因型还有变异的三七栽培群体进行人工抗性鉴定的初步研究发现,不同个体三七对黑斑病接种的发病程度有明显的差异,说明黑斑病抗病性与三七个体遗传特性有关。测定田间接种发病程度不同的三七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发现三七对黑斑病的抗性与三七植株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WD-重复蛋白(WD-repeat protein)是一类含有WD40基序的蛋白,在植物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为揭示紫色番茄中WD40重复蛋白的功能,从富含花青素紫色番茄品种‘砚紫1号’中克隆 SlWD40-like基因,并对该基因在不同组织部位和不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SlWD40-like基因编码1个含有460个氨基酸的蛋白质。蛋白序列分析显示,SlWD40-like蛋白含有6个WD40基序,是典型的WD40重复蛋白。预测分析发现,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以无规则卷曲为主;该蛋白序列在物种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系统发生进化树分析表明紫番茄SlWD40-like氨基酸序列与潘那利番茄蛋白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胡萝卜。应用qRT-PCR分析 SlWD40-like基因组织特异表达发现,该基因在叶和紫色果实中表达量最高。qRT-PCR分析表明, SlWD40-like基因受到盐胁迫、干旱胁迫脱落酸(ABA)和茉莉酸甲酯(MeJA)诱导表达,推测该基因可能参与紫色番茄逆境胁迫应答。该研究为后续进一步分析紫色番茄 SlWD40-like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