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45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35篇
  15篇
综合类   259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191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4 毫秒
701.
土壤墒情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和干旱监测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农作物覆盖下地表土壤墒情反演精度,基于Sentinel-1雷达数据和Sentinel-2光学数据,基于深度学习理论,采用全连接深度神经网络的监督学习模型反演研究区麦田的土壤墒情。结果表明:当隐含层层数为6,隐含层节点数为80,迭代次数为450时,获得模型的最优解。反演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决定系数为0.925 2,均方误差为0.000 8,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反演农田地表土壤水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02.
为明确基肥施用锌肥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2021年在安徽省巢湖市开展了水稻不同锌肥用量肥料效应田间试验,对不同锌肥用量处理水稻产量、锌养分吸收、稻米品质和土壤有效锌含量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施锌肥可使水稻增产2.90%~5.80%,增产效果随着锌肥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施用锌肥也可明显增加水稻不同器官中锌含量,与不施锌肥处理相比,水稻籽粒锌含量增幅为17.42%~32.02%,茎秆锌含量增幅为55.45%~68.91%;水稻籽粒锌积累量增幅为19.64%~32.14%,茎秆锌积累量增幅为19.25%~35.21%。此外,施用锌肥明显改善了稻米品质,与不施锌肥处理相比,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降低了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综上所述,合理施用锌肥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增加稻米中锌含量、改善稻米外观品质以及提高土壤中有效锌含量。  相似文献   
703.
陕西渭北旱塬区耕地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渭北旱塬区人地矛盾突出,准确认识该区耕地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有利于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粮食及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决策依据。该研究基于1995—2020年耕地空间分布信息,采用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法,从耕地总量变化特征、耕地空间变化特征和耕地LISA频率图谱特征3个方面开展,揭示陕西渭北旱塬区耕地空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与1995年相比,2020年渭北旱塬区耕地面积减少5.58%,耕地净流失区域不断扩大。25a间,研究区耕地变化动态度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全区耕地资源稳定性减弱,位于北部高原区的耕地资源稳定性较差。2)耕地重心总体在东北方向发生偏移。耕地标准差椭圆空间分布格局同研究区分布方向一致,向东北方向偏移,椭圆面积增加1 904.93km2,标准差椭圆面积主要经历"增加-减少"的变化过程,耕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且分散速率减小。3)1995—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比例局部空间自相关异质性较为显著,大多区域面积比值呈现高值或低值聚集状态。LISA频率图谱中,稳定不变与低频区域占比高达89.58%,耕地空间格局呈相对稳定状态。中高频区转变方式主要以"低-低"聚集、"低-高"聚集转变为不显著,研究区耕地衰减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704.
黄瓜植株次生代谢物质对弱光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弱光黄瓜纯合品系M67和不耐弱光黄瓜纯合品系M14为试材,经光强为80μmol·m-2·s-1的弱光处理后,测定不同时期幼苗叶片中次生物质含量及PAL1基因的表达量,研究了弱光处理对各时期黄瓜幼苗植株次生物质代谢的影响,以期为黄瓜耐弱光机理研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弱光处理后,除M67的一叶一心期幼苗叶片中总酚含量无显著降低外,其它时期2个品系的幼苗叶片中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M14在子叶初展期下降幅度更大;木质素方面,M67各时期幼苗叶片中木质素含量较对照呈不同程度的升高,以一叶一心期升高幅度最大;类黄酮方面,与对照相比,M67各时期幼苗叶片中类黄酮含量无显著降低,M14各时期均显著降低,以两叶一心期幼苗叶片中类黄酮含量下降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除M67两叶一心期幼苗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无显著降低外,2个品系各时期PAL活性均显著降低,此外,各时期M67叶片中CsPAL1基因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而M14叶片中PAL活性和CsPAL1基因显著降低。受弱光胁迫后耐弱光品系植株能通过保持更稳定的次生代谢物质水平...  相似文献   
705.
我国肉鸡是居民最主要的肉类食物之一,分析肉鸡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对于促进我国肉鸡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提高我国肉鸡产业国际竞争力有着显著意义。文章通过选取2000年1月至2020年3月我国肉鸡产业链环节当中的玉米、肉鸡配合饲料、肉雏鸡、肉鸡和西装鸡的月度价格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ARCH、GARCH-M、TARCH和EGARCH模型对我国肉鸡产业链各环节价格波动聚集性、市场高风险高回报性和价格波动的非对称性进行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的玉米、肉鸡配合饲料、肉雏鸡和西装鸡价格波动具有显著的波动聚集性特征,而肉鸡价格没有显著的波动聚集性特征。(2)我国的玉米、肉鸡配合饲料、肉雏鸡、肉鸡和西装鸡市场没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征。(3)肉鸡配合饲料价格具有非对称性的特征,并且肉鸡配合饲料价格上涨引起的波动比价格下跌时引发的波动要大,而玉米价格、肉雏鸡价格、肉鸡价格和西装鸡价格没有波动的非对称特征。建议政府部门要完善和改进肉鸡生产和肉鸡价格预警体系,相关部门应该把握肉鸡市场价格波动规律,科学有计划地组织生产。  相似文献   
706.
对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及保护区社区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对木林子保护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区社区发展对策,探索自然保护区社区保护与发展协调统一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07.
长白山人参故事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承载了丰富的精神民俗内涵,笔者试从民间信仰、道德品质、民间愿望、艺术审美、哲理思维五个方面思考,探索、发掘长白山人参传说故事中宝贵的精神民俗,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长白山人参传说故事的精神文化内涵,传播和弘扬长白山人参文化。  相似文献   
708.
牧草是畜牧业发展最为基础的生产物资,在畜牧生产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因此,加强对牧草种子种植技术展开研究对提高牧草生产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并对牧草种植发展现状进行介绍,探讨分析牧草种子种植技术要点,旨在提高牧草产量及质量,提升整体种植效益,为新疆吉木乃县生态畜牧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促进当地农牧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09.
“一带一路”倡议加速了我国林产品加工业向沿线国家产业转移的进程,并赋予此次林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新的特点。通过对林产品加工业数据进行分析,阐述了我国林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路径和存在问题,判断了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10.
通过在高原地区生猪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乳酸、柠檬酸和二者复合酸,观测生猪育肥性能、健康状况和养殖效益。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酸化剂能显著改善育肥效果,其中以0.5%复合酸添加组(HH1)和1%复合酸添加组(HH2)的日增重最高,分别为860.0±76.3 g/d和877.5±68.3 g/d,添加酸化剂后单位增重饲料消耗较对照组减少14.9%~18.8%;添加酸化剂能有效提高育肥猪健康水平,提高成活率,试验期内对照组(CT)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7%和6.7%,各酸化剂添加组的发病率均在10.0%以下,试验猪在试验期内未出现死亡;试验期内对照组(CT)育肥猪头均盈利10.5元,各酸化剂添加组育肥猪盈利118.6~185.6元/头,0.5%复合酸添加组(HH1)的头均利润最高,为185.6元/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