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木薯新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8和2009年在对木薯主产区病害的普查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叶斑病,命名为离孺孢叶斑病。形态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褐色,基细胞膨大呈半球形,成熟的分生孢子长椭圆形,两端钝圆,具5~8个隔膜,表明其为狗尾草离孺孢。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和一株狗尾草离孺孢(EF452444)的序列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DA培养基、28℃、pH7和光暗交替是菌落生长最适条件,D-葡萄糖和硝酸钠是其最适碳氮源,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和致死温度分别为28℃和55℃5min。10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咪鲜胺(25%咪鲜胺EC)的EC50值最小,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杂交竹枯萎病病情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和2008年在广西和江西等地的杂交竹枯萎病调查中,在11个地点发现了枯萎病并分离到病原菌。病原菌菌落圆形,分别为白色、粉红色或紫色,大分生孢子为镰刀形,小分生孢子肾形,厚垣孢子卵圆形。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和尖孢镰刀菌同源性在99%以上,确认这些病菌均为尖孢镰刀菌,为该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含毒介质法进行了13种杀菌剂对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治农菌(2%三唑酮·30%乙蒜素EC),正萎舒(80%乙蒜素EC),农猎手(70%代森锰锌WP)和农用硫酸链霉素(72%硫酸链霉素SP)的最低有效浓度最小,抑菌效果最好.腈菌唑(12.5%腈菌唑SP),噻菌铜(20%噻菌铜SC)和抑阿(20%叶枯唑wP)的最低有效浓度最大,抑菌效果最差.2011年,在广东省湛江市进行了7种杀菌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中生菌素(3%中生菌素WP)、治农菌(2%三唑酮·30%乙蒜素EC)和正萎舒(80%乙蒜素EC)的防效较好,建议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4.
了解海南肾茶根结线虫的种类、特征及其对肾茶生长的影响.从感染线虫的肾茶根系中分离线虫的雌虫、雄虫与幼虫,用显微镜观察描述线虫特征并对照线虫特征图样进行鉴别.通过致病性实验研究线虫对肾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肾茶的长势、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来评价.分离得到了海南肾茶的根结线虫,并成功进行了致病性实验.实验所用海南肾茶感染的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yne incognita.).线虫严重影响肾茶的生长发育,使肾茶植株长势不良甚至死亡,重要代谢物质如蛋白质、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在对海南省儋州市的木薯病害调查中发现一种根腐病。经致病性评价,分离获得病原菌。显微观察发现,菌丝无分隔,孢囊梗呈简单合轴分枝,孢子囊多顶生,倒梨形,厚垣孢子大量产生,球形、顶生。形态观察结果初步表明,其为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ITS序列分析表明,其和几株棕榈疫霉(HQ237481,HQ237478和HQ237477)的序列同源性为99%。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OA或CMA培养基、26~30℃、pH 5、D-木糖醇、乙酸铵、光暗交替是病菌生长最适条件,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木薯种质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是不同的。本研究选择2个抗病和2个感病木薯种质,接种病原菌后评价了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病菌侵染后POD活性呈上升趋势,接种后6 d达最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且抗病种质显著高于感病种质;接种时,抗病种质PPO活性显著增高,随后下降,且抗性种质高于感病种质;CAT活性变化与抗病反应之间无相关性;抗感种质的SOD活性在病菌侵染后均表现出类似的下降趋势。由此表明,POD和抗病反应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花叶病毒病是世界范围内木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木薯的产量和品质。目前我国尚无该病的发生报道,但该病一旦入侵我国,将对我国木薯产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木薯花叶病的国内外发生与分布、病害症状和发生特点、病原、种质抗性等方面情况,并提出了以检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黄单胞类病原菌hrpG和hrpX基因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通过PCR扩增从我国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中克隆到这2个基因.结果表明:10个菌株的hrpG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792 nt,编码263个氨基酸,相互之间最多有4个碱基和1个氨基酸的差异;而hrpX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1 431 nt,编码476个氨基酸,相互之间最多有4个碱基和3个氨基酸的差异.所获hrpG基因序列和辣椒斑点病菌等黄单胞菌同源基因相似性最高,核苷酸序列为95%,氨基酸序列为96%.所获hrpX基因核苷酸序列和辣椒斑点病菌等的相似性最高,为97%,而氨基酸序列和柑橘溃疡病菌等同源基因相似性最高,为99%.这2个基因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木薯细菌性枯萎病菌和豆褐色黄单胞菌、柑橘溃疡病菌和甘蓝黑腐病菌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19.
棒孢霉落叶病是近年来我国橡胶树新发病害, 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已经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潜在限制性因素。培育和种植抗病种质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控制措施, 而育种材料的抗性评价是相关工作的前提。在前期工作基础上, 本研究通过4种方法对国内46份橡胶树主要种质进行了抗病性评价。结果发现, 不同接种方法获得的抗病性评价结果基本一致, 且抗感种质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供试的46份橡胶种质中, 高抗(HR)种质3份, 占6.52%, 中抗(MR)种质13份, 占28.26%, 轻感(S)和中感(MS)种质各11份, 分别占23.92% , 高感(HS)种质8份, 占17.40%。  相似文献   
20.
2007—2018年,本课题组在对中国木薯主栽区的病害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国内尚未记载的叶斑病。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常密集分布的白色至黄褐色的病斑,故命名为白点病。该病在云南、海南、广西等地区均有发生,绝大多数主栽品种和部分新育成种质均受害。经病菌分离和回接实验以及病菌形态观察、核糖体基因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分析,将该病病原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病菌离体培养实验表明,菌丝生长最适条件为V9、OA、CA或CMA培养基,28℃,D-麦芽糖、D-山梨醇或D-乳糖,硝酸钠,光暗交替,pH8。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而致死温度为60℃处理5min。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测试的10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WG和25%吡唑醚菌酯WG的EC50值分别为0.12、0.47 mg/L,对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