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香蕉根部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对香蕉根部内生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随机选择12个阳性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序列与未培养及可培养的芽孢杆菌、雷尔氏菌、伯克氏菌、戴尔福特菌、肠杆菌等细菌的序列同源性在97%~100%之间,说明香蕉根部存在大量未培养及可培养的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32.
橡胶树多主棒孢菌室内产孢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橡胶树多主棒孢菌株3种室内产孢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产孢量、孢子大小、活力和致病力等方面的评价,发现菌丝打断法结果优于自然产孢法和纸片产孢法。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光暗交替、28℃、pH7、RH75%是孢子产生的最适条件;产孢时培养基越多,产孢量越高;菌丝打断后36h时产孢量达到最高。采用菌丝打断法共进行25个多主棒孢菌株的室内产孢试验,所有菌株产孢量均在6.1×105个/cm2菌落以上。  相似文献   
33.
木薯炭疽病菌的室内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两个来自海南的木薯炭疽病菌菌株进行了13种杀菌剂的室内筛选。结果表明,必扑尔(25%丙环唑EC)、咪鲜胺(25%咪鲜胺EC)和国光多菌灵(50%多菌灵WP)的EC50值最小,抑菌效果最好;敌克松(55%敌磺钠WP)和代森锰锌(50%代森锰锌WP)的EC50值最大,抑菌效果最差,建议生产上使用丙环唑、咪鲜胺和多菌灵等来防治木薯炭疽病。  相似文献   
34.
木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蔡吉苗  李超萍  时涛  林春花  黄贵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0):5435-5438,5467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SA,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致死温度为55℃10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以危害木薯生产的病害、虫(螨)害和草害为研究对象,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经过系统整理和有序化存储,构建了图文并茂的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基于Web的木薯有害生物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数据库包括木薯病害、木薯虫(螨)害和木薯草害3个子库,提供子库查询、综合查询、快速查询等多种查询方式。数据库的构建遵循开放、标准化的原则,有利于不断收集和完善木薯有害生物各类信息,并为进一步建设有害生物预警监测、风险评估、远程识别与诊断等信息平台提供支撑数据。  相似文献   
36.
花叶病和褐条病是世界范围内木薯生产的2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木薯的产量和品质,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发现这2种病害。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这2种病害入侵我国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为分析这2种病害对我国木薯产业的影响,在前期木薯病害调查的基础上,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这2种病害的国内外分布状况、潜在经济危害性、受害寄主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及危险性管理难度等方面情况,采用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木薯花叶病和褐条病的综合风险值R分别为2.42和2.37,属于高度危险,建议相关部门对这2种病害加强检疫管理。  相似文献   
37.
2014年9月和2015年1月,对引种至乌干达西部的我国4个木薯主栽品种上花叶病和褐条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发现4个品种均受花叶病和褐条病严重为害,且两种病害常同时出现在同一植株上。目前这两种病害在国内尚无发生报道,而一旦侵入我国将严重影响木薯相关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8.
根据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类(STK)结构域Ⅰ和Ⅷ氨基酸保守序列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以细菌性萎蔫病抗/感木薯种质E1340和GR911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均获得大小约0.5 kb的扩增片段。两个片段纯化、克隆、测序后获得完全一致的505 nt序列,比对发现,木薯种质AM560带有和该序列高度同源的核苷酸片段。对包括同源片段上下游各约2.0 kb的大片段序列进行基因预测,获得1个有4个外显子、ORF全长1866 nt的预测基因,命名SSK1。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编码621 aa,有细胞壁受体激酶结合、偶联位点和8个跨膜结构域,具有典型的STK类抗病基因的保守结构,是一个候选的抗病基因,可能在木薯抗病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9.
细菌性萎蔫病是世界范围内木薯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但防控技术研究较少。采用含毒介质法评价了3种常用杀菌剂对不同来源的29个病菌菌株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对净刹(80%乙蒜素EC)和农用硫酸链霉素(72%硫酸链霉素SP)敏感性较高,而对可杀得贰仟(53.8%氢氧化铜WG)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建议生产中使用乙蒜素和硫酸链霉素对该病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40.
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是国内木薯种植中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本研究评价了4种新型药剂对细菌性萎蔫病的防治作用。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炭特灵(25%溴菌腈EC)、乙蒜素(80%乙蒜素EC)和氨基乙蒜素(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ME)对不同来源的菌株有较好的抑菌作用,碧生(20%噻唑锌SC)效果较差,而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AS)效果最差。4个主栽品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碧生(20%噻唑锌SC)和乙蒜素(80%乙蒜素EC)防效最好,其次为炭特灵(25%溴菌腈EC)和氨基乙蒜素(5%氨基寡糖素·20%乙蒜素),而海岛素(5%氨基寡糖素AS)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