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46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71.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致死温度为55℃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木薯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鉴定木薯炭疽病菌,并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从我国海南木薯发病叶片上分离到2株木薯炭疽病菌CCGHN01和CCGHN03,分离物的致病性采用针刺法进行确认,通过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采用CTAB法提取2个木薯炭疽病菌菌株的基因组DNA,用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后各挑3个阳性克隆测序后进行比对以确认其序列,序列在http://www.ncbi.nlm.nih.gov/上进行比较分析.研究2个木薯炭疽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各影响因子包括:培养基种类(马铃薯琼脂葡萄糖、马铃薯琼脂蔗糖、玉米粉、燕麦、麦芽、胡萝卜培养基),菌落生长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40 ℃)、pH值(4.0、5.0、6.0、7.0、8.0、9.0、10.0、11.0、12.0)、光照(完全黑暗、完全光照和光暗交替),分生孢子萌发温度(5、10、15、20、24、26、28、30、33、37和40 ℃)、致死温度(40、45、50、55、60和65 ℃).[结果]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表明2株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个菌株生长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琼脂蔗糖培养基,最适温度分别是26和30 ℃,最适pH值为8.0,最适光照条件分别是光暗交替和完全黑暗.2个菌株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是28和30 ℃,致死温度为55 ℃ 10 min.[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防治木薯炭疽病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3.
海南肾茶病原根结线虫的鉴定及对其寄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目的]了解海南肾茶根结线虫的种类、特征及其对肾茶生长的影响。[方法]从感染线虫的肾茶根系中分离线虫的雌虫、雄虫和幼虫,用显微镜观察描述线虫特征并对照线虫特征图样进行鉴别。通过致病性实验研究线虫对肾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肾茶的长势、叶绿素、蛋白质含量等指标来评价。[结果]实验分离得到了海南肾茶的根结线虫,并成功进行了致病性实验。[结论]实验所用海南肾茶感染的线虫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yne incognita.)。线虫严重影响肾茶的生长发育,使肾茶植株长势不良甚至死亡,重要代谢物质如蛋白质、叶绿素a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4.
在海南省儋州市的三药槟榔(Areca triandra Roxb)苗圃中发现一种为害严重的叶斑病。根据该病的病原菌形态特征以及ITS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为克卢亚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clusiae(GriffonMaubl)]。病原生物学特性分析发现,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pH为6.5,适宜的碳源为D-麦芽糖和D-葡萄糖,适宜氮源为硝酸钾和硝酸钠;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pH为5.5,孢子致死温度为50℃,10 min。采用含毒介质法对4种药剂进行室内敏感性测定,发现该病原菌菌丝生长对50%多菌灵(WP)敏感性最高,50%异菌脲次之。  相似文献   
75.
根据水稻LRR类抗病基因Xa21的保守结构域设计1对简并引物,提取木薯抗/感细菌性萎蔫病种质E1340和GR911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均获得大小约0.5 kb的扩增片段。两个片段克隆、测序后获得完全一致的474 nt序列,比对发现木薯种质AM560带有与该序列高度同源的核苷酸片段。提取包括同源片段上下游各约2.2 kb的大片段序列进行基因预测,发现该片段位于1个预测基因内,命名为SLR1。该预测基因ORF全长1 641 nt,编码546 aa,与已报道的衰老相关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可能在木薯衰老相关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利用大载荷油动植保无人机(FBH300T)开展橡胶树白粉病和炭疽病(简称橡胶树“两病”)的飞防试验,分析飞行离冠层高度3、5、7 m和施药量60、90、105 L/hm2两个参数对橡胶树上、下层叶片雾滴沉积分布的影响。发现飞行高度和施药量对雾滴密度和雾滴覆盖率均表现出极显著的影响,筛选出飞行离冠层高度5 m、施药量90 L/hm2、飞行速度5 m/s是该机型的最优施药参数。利用兼治橡胶树多种叶部病害的新型专用药剂19%保叶清微乳剂,以及60%硫磺粉悬浮剂、45%戊唑·咪酰胺水乳剂和50%硫磺·三唑酮悬浮剂等高效药剂与大载荷植保无人机配套施用,分析各药剂单独和两两混配施用对橡胶树“两病”的飞防效果。结果表明:4个单剂中对白粉病防效最好的是50%硫磺·三唑酮悬浮剂,其次是19%保叶清微乳剂;对炭疽病防效最好的是19%保叶清微乳剂,其次是45%戊唑·咪酰胺水乳剂。药剂两两混配施用下,19%保叶清微乳剂和60%硫磺粉悬浮剂按1∶1混配对白粉病和炭疽病的防效最好,其次是19%保叶清微乳剂和50%硫磺·三唑酮悬浮剂按1∶1混配。本研究结果可为橡胶树...  相似文献   
77.
天然橡胶是四大工业原料中唯一的可再生资源,由炭疽病菌侵染引起的橡胶树炭疽病是当前我国橡胶生产上最为严重的两大叶部病害之一。本研究通过调查海南省主栽橡胶树品种(系)及监测炭疽病发生流行情况,调查发现PR107和RRIM600种植面积最大,分别占51.06%(102 000 hm2)和43.39%(86 700 hm2);在对橡胶树炭疽病的随机踏查和固定监测中发现,该病在实生苗、嫁接苗、增殖苗、各主栽品种幼龄树和成龄胶园中全年均可发生,3—4月为盛发期;海南省橡胶树种植面积大,且品种(系)单一,因此炭疽病在适宜发病条件下易暴发流行。通过形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分离自琼中县阳江农场苗圃橡胶树叶片上的菌株HCkHNQZ1736为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这是首次在海南省橡胶树上发现该类病菌。致病力评价发现其对PR107、RRIM600、热研7-33-97和大丰95四个主推品种均有强致病力。杀菌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菌株HCkHNQZ1736和分离自云南保山的同种菌株MeCkYN1705对咪鲜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