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5篇
农学   44篇
  20篇
综合类   159篇
畜牧兽医   2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克服肉牛品种选育和饲养管理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全、数据保存不完整等问题,提高肉牛养殖场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本文根据肉牛饲养和牛场管理的需要,以Visual Studi0 2008为系统开发平台,利用VB.NET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和SQL Server 2005大型关系数据库及Crystal Reports(水晶报表)技术进行系统开发.构建了基于VB.NET和SQL Server的肉牛场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包括文件、牛群管理、生产管理、育种管理、库存管理、人事管理、统计分析、系统维护和帮助九个主要功能模块.该系统实现了肉牛生产的系统化和牛场管理的信息化,促进肉牛品种选育的进程,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有效地提高了肉牛养殖的效率.  相似文献   
22.
将40只1岁龄青海藏系羯羊分为两组,通过饲喂试验对比普瑞纳育肥羊饲料与青海牧区当地自配料育肥效果,以研究两种精饲料对藏系羊生长性能及效益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两组藏系羊同期进行60 d补饲,自配料组初始体重21.97±0.78 kg,结束体重35.20±1.49 kg,平均日增重220.17±13.24 g;普瑞纳饲料组初始体重21.89±0.91 kg,结束体重40.16±1.86 kg,平均日增重305.00±15.92 g.经样本平均值差异性显著性分析,两组初始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而结束体重与期间平均日增重普瑞纳饲料组极显著高于自配料组(p<0.01).从效益上分析,普瑞纳饲料组每只羊比自配料组多收入98.68元.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稳定成熟的牛成肌细胞胰岛素诱导成脂分化体系,为肉牛肉脂品质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取1日龄荷斯坦公牛犊后腿肌肉,用Ⅳ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成肌细胞,用胰岛素诱导成肌细胞成脂分化,以未添加胰岛素的培养基为对照组,检测成肌细胞成脂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并分析与成肌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相关基因(C/EBPα、C/EBPβ、C/EBPδ、PPARγ、Myf5、MyoD)分别诱导第3,6,9,12,15天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分析牛成肌细胞的诱导分化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培养了牛原代成肌细胞。胰岛素处理组细胞中脂滴的油红O染色明显,C/EBPβ、C/EBPδ、PPARγ和MyoD相对表达量明显增高,C/EBPα和Myf5基因相对表达量则下降;用DMEM高糖培养基+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培养时,C/EBPs基因相对表达量总体高于DMEM高糖培养基+体积分数20%FBS+体积分数10%马血清(HS)。【结论】成功分离并鉴定了牛成肌细胞,建立了适于牛成肌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用胰岛素诱导成肌细胞成脂分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24.
【目的】建立牛前体脂肪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研究牛前体脂肪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分化特征,为研究牛脂肪发育和脂肪沉积的机制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细胞模型。【方法】采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自新生牛脂肪组织中获得前体脂肪细胞,对培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油红O染色及脂肪细胞标志基因LPL、PPAR-r和脂联素表达研究。【结果】80%的牛前体脂肪细胞接种后12h开始贴壁,4d后开始向脂肪细胞转化,10d后绝大部分细胞脂滴融合,细胞脂肪含量增加;分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接种后1~2d生长缓慢,3~8d进入对数生长期,9d后进入平台期,之后细胞数目开始下降。经胰岛素诱导分化过程中,LPL在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早期开始表达,PPAR-γ在分化的中期开始高度表达,而脂联素在牛前体脂肪细胞分化的前期未检测到,在细胞分化后期高度表达。【结论】用Ⅰ型胶原酶消化法可获得大量的牛前体脂肪细胞。培养的牛前体脂肪细胞成分均一、生长旺盛,经胰岛素诱导后能稳定的向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5.
牧草叶蛋白生产及利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饲料不足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人口骤增,耕地锐减,无疑加剧了养殖业集约高效发展与蛋白质饲料资源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而牧草叶蛋白的开发利用,必将使我国养殖业生产再现生机。这是因为我国有近60亿亩草山草坡的牧草资源,加上人工草地和部分树叶资源,绿色植物产品数量相当可观,具有发展叶蛋白生产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6.
采用3%和5%硫酸铜液对57头黑白花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然后通过直肠检查技术进行确诊。结果表明,3%硫酸铜液乳检的总阳性率为87.14%,5%硫酸铜液乳检的总阳性率为84.80%,两组均以配种后31~50d中午乳样检出准确率最高,平均阳性率为90.35%。5%硫酸铜液乳检的阳性符合率较3%硫酸铜液稍低,即造成误诊空怀率稍高,实际应用中以3%硫酸铜液进行母牛早期妊娠诊断,其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7.
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网络化管理的实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让消费者购买牛肉后可以追溯到牛肉生产的全过程,实现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智能、快捷、实用的目标,引入“RFID+条码”技术,对肉牛及生产的牛肉进行标识,跟踪牛肉全生产过程。并设计开发了网络化牛肉可追溯系统,系统采用JSP设计面向对象的动态网页,采用My SQL设计数据库,运用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将管理系统放在互联网上,实现了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使牛肉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网络化、普及化。  相似文献   
28.
培养条件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后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屠宰场牛卵巢为材料,采用体外成熟、体外受精、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等方法,研究了牛卵泡液(BFF)浓度、颗粒细胞单层(GCM)和培养微滴大小对牛卵母细胞体外发育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BFF的对照组相比,成熟培养液中分别加入10%,20%和40%的混合BFF,均可明显促进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发育(P<0.05),但20%组和40%组出现卵母细胞或胚胎粘连。因此,成熟培养液中以添加10%的混合BFF较为适宜。(2)添加GCM对1级卵母细胞的卵裂率、6~8细胞发育率和囊胚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添加GCM的2级、3级卵母细胞受精后的卵裂率、6~8细胞发育率和囊胚率分别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3)将取自每头牛的约20枚卵母细胞,分别置于不同大小的微滴(30,50,100和200μL)中培养、受精,结果表明,30和50μL组的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100和200μL组(P<0.05)。  相似文献   
29.
14个中外黄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2对微卫星DNA标记对14个中外牛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PIC)、平均杂合度(H)、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聚类分析,评估各品种内遗传变异和各品种间遗传相关。结果表明,12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170个等位基因,Ne为1.194 7-11.175 2,H为0.618 9-0.782 9;12个位点均为高度多态位点,PIC为0.528 1-0.810 5。恩施黄牛与郧巴牛相聚,枣北牛与南阳牛相聚,然后二者聚为一类;湘西牛自成一类;郏县红牛与秦巴牛相聚,再与黄陂黄牛聚为一类;早胜牛与平陆山地牛聚为一类;安西牛自成一类;德国黄牛与西门塔尔牛相聚后,再与夏洛来牛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30.
家畜性别控制与胚胎性别鉴定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家畜胚胎的早期性别鉴定技术是家畜性别控制和胚胎移植技术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胚胎冷冻、切割及核移植技术等的发展,家畜的性别控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就家畜性别决定原理、性别控制方法、胚胎性别鉴定方法以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展望作一综述。1 性别决定原理早在1902年,McClung在研究蝗虫精细胞时,首先提出了性别决定的染色体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由于细胞遗传学的发展,动物性别决定有了划时代的突破,人们证明了鼠和人的雄性性别是由Y染色体决定的。从此以后,人们对Y染色体进行了精细的研究。1990年,英国学者S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