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4篇
农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究高寒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方法]以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200~4400 m区域为研究区,选择苔草高寒草甸(CAM)、嵩草沼泽化草甸(KS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4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32.
西藏建立农户示范基地实现实践教学和科技推广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西藏以高等农业院校为主体,建立农户科技示范基地,实现实践教学和科技推广的双重作用;并针对西藏实际情况阐述了农户示范基地建设的原则;提出了在西藏实现以农户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和科技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和相关科研部门的实践教学和科技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3.
土壤改良剂对黄绵土持水性能的改良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了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对黄绵土持水性能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改良剂在不同浓度下的土壤水分特征不同,但都符合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吸力之间的关系式;在浓度0.05%~0.4%时,在同一改良剂处理下a值的大小变化规律是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即:0.4%>0.2%>0.1%>0.05%>CK;在同一浓度下,不同改良剂在培养3周和2个月时,不同改良剂处理下的a值的大小为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在培养4个月后,在浓度<0.2%时,a值的大小变化规律为:PAM>沃特保水剂>β-环糊精>腐殖酸;在浓度0.2%~0.4%时,a值的大小变化规律为:PAM>沃特保水剂>腐殖酸>β-环糊精.  相似文献   
34.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锌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测定黄土高原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土壤全锌和有效锌含量,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锌含量及影响有效锌的因素.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全锌主要分布在50~100mg·kg-1之间,有效锌含量较低,其中20.69%在临界值(0.5mg·kg-1)之下,37.93%为低(0.5~1.0mg·kg-1)水平.用直线、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回归方程对影响有效锌的主要土壤因素进行回归拟合.发现土壤有效锌与全锌、全氮、全磷、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幂函数可以较好地拟合有效锌与土壤全氮、有机质的相关关系,有效锌与全锌、全磷、pH值宜用指数函数表示其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土壤性质对有效锌的直接作用系数大小次序为全氮>全锌>pH>全磷,土壤全氮对锌有效性的直接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35.
色季拉山西坡表层土壤有机碳的小尺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小空间尺度上土壤有机碳(SOC)及其密度(SOCD)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大尺度下高寒土壤碳储量的精确估算提供理论支撑。  方法  本研究以色季拉山西坡海拔4 200 ~ 4 400 m的苔草高寒草甸(CAM)、林芝杜鹃灌丛(RTS)和雪山杜鹃灌丛(RAS)为研究对象,采用10 m × 10 m规则格网采集表层(0 ~ 10 cm)土壤样品,借助GS+和ArcGIS软件以分析不同植被类型SOC和SOCD的空间结构性、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结果  (1)研究区表层SOC平均值达100.97 g/kg,表现为RAS(146.45 g/kg) > CAM(95.60 g/kg) > RTS(60.43 g/kg),SOCD平均值达6.28 kg/m2,表现为CAM(7.34 kg/m2) > RAS(6.32 kg/m2) > RTS(4.80 kg/m2),均高于全国0 ~ 10 cm土壤水平(24.56 g/kg、1.21 kg/m2)。(2)除RAS外,该区域SOC、SOCD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比为1.46% ~ 12.51%,表明结构性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RAS的SOC、SOCD结构比达100%,空间依赖性较弱,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变异为主。SOC、SOCD空间自相关尺度在17.44 ~ 30.29 m之间,并且SOC > SOCD,CAM > RTS,这表明植被类型可能是影响表层SOC和SOCD空间变异及格局的主要因素。(3)克里格插值表明,CAM表层SOC、SOCD的高值斑块与高土壤含水率相对应,低值斑块与沟壑位置相对应,RTS的SOC、SOCD呈高低值斑块交错分布,与地面覆被物(灌丛、草本、裸地)的镶嵌性分布对应,表明土壤含水率、微地形、植被覆盖等是影响研究区表层SOC和SOCD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4)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率、土壤密度、pH、全氮是影响3种植被类型SOC、SOCD含量及空间异质性的关键要素,其次是机械组成、坡度,全磷的影响不明显。  结论  色季拉山SOC含量比较丰富,小空间尺度下枯落物量、微地形、土壤性质(含水率、土壤密度等)的空间异质性显著影响SOC、SOCD的空间分布和预测。   相似文献   
36.
西藏自然环境的复杂性要求西藏的高等农业院校必须因地制宜地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高。该文分析了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符合西藏实际情况的相关教材、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不完善等;从推动学校相关制度体系建设、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和加强实践教学经费保障系统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对策;并提出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以学校、社会和学生家庭为依托,多渠道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以促进西藏高等农业院校实践教学健康、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37.
【目的】研究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温度、体积含水量响应特征,为科学评估西藏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周转和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青藏高原高寒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西藏农牧学院试验农场幼苗期青稞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增温(2.0±0.5) ℃和对照两个处理,采用LI-8100土壤呼吸监测系统,于2017年5月6日、5月8日-5月13日对农田土壤呼吸速率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量对幼苗期青稞农田昼、夜间土壤呼吸速率特征动态变化的影响以及土壤呼吸作用对增温的响应特征。【结果】(1)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及土壤呼吸速率均表现为单峰型日变化特征。就土壤温度而言,增温处理最高值出现在12:00-14:00,对照最高值出现在14:00-16:00;两者最低值均出现在00:00-07:00。就土壤体积含水量而言,增温处理和对照日最大值均出现在02:00-09:00;最小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增温处理出现在14:00-17:00,对照出现在14:00-19:00。增温处理和对照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16:00和15:00-17:00;最小值均出现在07:00-09:00。(2)17:00-07:00两个处理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08:00-16:00两个处理速率变化滞后效应表现不同。(3)通过双变量回归模型拟合土壤呼吸与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复合关系可知,土壤温度、体积含水量的协同影响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结论】增温能在短期内显著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促进有机碳分解,加大土壤CO2排放速率。  相似文献   
38.
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主要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藏北高原正常、轻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原表层(0 ~ 10 cm)、亚表层(10~20 cm)活性有机碳(Active soil organic carbon,ASOC)主要组分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对ASOC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易氧化有机碳(Readily oxidizable organic carbon,ROC)、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轻组有机碳(Light fraction organic carbon,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对土壤环境变化的敏感度显著不同,平均分配比率分别为11.10%、0.57%、0.04%和0.03%,高原寒旱环境对WSOC、LFOC的形成与积累极为不利.(2)不同状态高寒草原亚表层ASOC各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表层;与正常草原ASOC各组分含量相比,退化草原表层、亚表层分呈小幅增加和大幅下降,但轻度退化草原变化幅度大于严重退化草原;因此,0~20 cm土层ASOC各组分含量均呈正常草原>严重退化草原>轻度退化草原.(3)不同状态草原中,纤维素分解酶活性对ASOC组分的形成均具极显著(R2:0.731 ~0.960)的促进作用,土壤放线菌、真菌对纤维素分解酶活性(Cellulolytic enzyme activity,CEA)则具有较大影响.(4)草原严重退化阶段,土壤微生物可能已完成向抗逆能力、纤维素分解酶分泌能力更强生理种群的演替,其相对较高的SOC、ASOC含量表征着土壤有机残体的较大消耗.  相似文献   
39.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430g·kg-1,PLLF最低为0.830 g·kg-1.表层土壤C/N最大者为AGSF4,达到了43.57,最小者是PLLF为26.93.海拔和林分对土壤MBC和MBN含量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P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4.81%降至19.32%,ROC占TOC含量的比率从41.72%降至7.07%.不同林地POC和ROC含量与SOC含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总有机碳显著相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与颗粒有机碳的相关性也比较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0.
通过室内土柱培养,研究PAM对黑垆土、黄绵土、风沙土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理和合理的施用浓度.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05%~0.4%,PAM均可促进3种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并有效降低3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改善土壤结构;方差分析表明,PAM改良3种土壤结构的机理是一致的,将<1mm的水稳性团聚体聚合为更大粒径的水稳性团聚体,使>1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PAM改良黑垆土、黄绵土和风沙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达到显著水平时的浓度也不相同,其适宜浓度分别为0.2%~0.4%,0.05%,0.05%.3种土壤的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影响PAM对不同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的改良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