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9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6篇
  9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巴核桃等21种植物甲醇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菌和芒果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以10 mg(干粉)/ml溶剂处理后5 d对荔枝霜疫霉菌抑菌活性较高的是巴核桃、大杨柳和甘草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100%、87.72%、87.20%;对芒果炭疽病菌抑菌活性较好的是水茄提取物,其抑菌率为69.74%.  相似文献   
82.
【目的】稻草还田和合理的氮肥运筹不仅可以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还可以减少因过量施用氮肥带来的环境污染。随着水稻机械化收割的快速发展,稻草全量原位还田面积迅速扩大。因此,研究稻草全量还田后合理施用氮肥十分必要。本文通过早稻机收稻草切碎全量还田后晚稻氮肥运筹试验,探索该条件下晚稻氮肥的合理施用技术。【方法】以超级晚稻品种淦鑫688为试验材料,设计4个施氮(N)水平(0、 120、 180、 240 kg/hm2)基蘖穗肥比例为5∶2∶3,并在180 kg/hm2水平下增设稻草不还田对照处理和稻草全量还田下基蘖穗肥不同施氮比例处理(5∶0∶5、 5∶1∶4、 5∶2∶3、 5∶3∶2、 5∶4∶1、 5∶5∶0)。旨在分析不同处理间水稻产量、 产量构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稻草全量还田下,施氮量在180 kg/hm2以下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之后则下降,处理间差异极显著。随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显著增加,而结实率则显著下降,施氮处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因为有效穗数、 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提高,所以稻草全量还田产量极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增幅8.83%。稻草全量还田同一施氮水平下,施氮比例为 5∶2∶3 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为最高,有效穗数随分蘖肥比例的增加而减少,处理间结实率差异不显著。稻草全量还田后,随着施氮量增加,其氮素总积累量、 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显著提高,且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同一施氮水平下,全量还田处理水稻氮肥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不还田处理。相关分析表明, 氮素总积累量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极显著正相关,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素吸收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稻草全量还田相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穗肥施氮比例降低,其氮素总积累量、 中期的积累量和比率下降,其氮肥的表观利用率、 收获指数和氮素的吸收率也随之降低,但前期的氮素积累量和比率则升高。氮素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表现为随着穗肥比例的减少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均以施氮比例为5∶2∶3处理处理最高,不施穗肥处理最低。各施氮比例处理中,穗肥的施氮量与氮素的总积累量、 中期积累量、 氮肥的表观利用率、 收获指数和氮素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结论】稻草全量还田后配施适量的氮肥可以提高晚稻产量,本试验以配施N 180 kg/hm2产量最高;在施纯N 240 kg/hm2以内,施氮越多,氮素积累量越多,相应的氮肥表观利用率、 氮素的吸收率和百公斤籽粒的需氮量也越大。总施氮量相同条件下,以基肥∶分蘖肥∶穗肥为 5∶2∶3 的施氮比例水稻产量, 氮肥农学、 生理利用率均为最高,此结果可作为双季稻区稻草全量还田后的推荐施氮比例。  相似文献   
83.
23种植物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盾叶薯蓣等23种植物提取物对荔枝霜疫霉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甲醇对荔枝霜疫霉病菌生长的影响明显小于乙醇、丙酮、石油醚、乙酸乙酯、正己烷、苯、甲苯、正丁醇。盾叶薯蓣(根)、水菖蒲甲醇提取物(干粉)10 mg/mL浓度处理后7 d抑菌率分别为94.14%和98.50%;野核桃、百部、苦参、朱砂藤、八角莲、筒鞘蛇菰甲醇提取物相同浓度时抑菌率达80%以上。75%乙醇对盾叶薯蓣的提取率20.80%。盾叶薯蓣75%乙醇提取物1.0 mg/mL和5.0 mg/mL处理对荔枝霜疫霉病菌丝生长的抑菌率分别为86.64%和96.15%,对荔枝霜疫霉病菌孢子囊芽管萌发的抑制中浓度(质量浓度)为497.30 mg/L。  相似文献   
8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地克珠利溶液的含量,实验表明在5-25μg/ml的浓度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99.57%;RSD=0.22%。并用HPLC进行对照,结果基本一致。本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地克珠利溶液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85.
旋光法测定氟苯尼考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本文采用旋光法测定氟苯尼考含量,结果表明,在5~25mg/mL浓度范围内,氟苯尼考的浓度与旋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n=5)。与电位法相比,本法具有简单、快速、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86.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维菌素预混剂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阿维菌素预混剂中阿维菌素B1的含量。阿维菌素溶于甲醇,而辅料不溶,过滤分离出阿维菌素,于200-400nm间扫描,在238nm,245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峰,以245nm作检测波长,阿维菌素在4-28μg/mlL范围内与吸收率呈良好线性关系。用阿维菌素作对照品测得阿维菌素预混剂的平均回收率为100.05%,RSD为0.38%(n=5)。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快速、准确、易操作等优点,该方法对市场快速检测,生产厂家质量监控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
测定微量元素硒的常用方法有荧光法、原子吸收法和比色法等,荧光法虽然准确但繁琐,不仅所用试剂DAN毒性大而且需进口;原子吸收法火焰法灵敏度低,石墨炉法有严重的基体干扰;比色法虽然简便但灵敏度低,原子荧光法是一种简便及灵敏度高的方法.用原子荧光法测定饲料添加剂及预混料中微量元素硒,硒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2%,检出限为0.4 ng/mL,线性范围为0~400 ng/mL,相关系数为0.999 91,回收率为96.1%~101.8%.  相似文献   
88.
为提高配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各供电单位对配电网的带电作业给予了高度重视,不少单位设立或重组了作业队伍,配电网的带电作业将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保证带电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有必要对配电网带电作业的安全作业方式、人体防护用具及操作要求等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9.
90.
旋光法测定氟苯尼考原料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旋光法测定氟苯尼考含量,并与农业部《兽药质量标准》规定的电位法作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在5mg/ml~25mg/ml浓度范围内,旋光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6(n=5)。本法具简单、快速、易操作等优点,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