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65篇
林业   270篇
农学   182篇
基础科学   302篇
  102篇
综合类   1056篇
农作物   233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557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66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为科学防控短翅足距小蠹危害,揭示其在安顺地区广玉兰上的生物学特性。[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短翅足距小蠹形态特征、习性、生活史、危害特点。[结果]表明,短翅足距小蠹雌成虫长2.55±0.12 mm;宽1.04±0.07 mm(n=21)。雄成虫长1.97±0.09 mm;宽0.89±0.08 mm(n=18)。卵长0.77±0.05 mm;宽0.38±0.02 mm(n=19)。在安顺地区1 a发生1~2代,有明显的世代重叠现象,世代历期约25 d,以成虫越冬。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活动,持续到8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活动高峰期。主要危害2~3 a生枝条。雌成虫在枝条髓心修筑坑道,坑道长9~57 mm,宽1.5~3 mm。坑道内小蠹数量1~25头不等,雌雄性比约为10:1。生殖方式以两性生殖为主,可能存在孤雌生殖。[结论]短翅足距小蠹通过寄生活动,携带真菌侵入寄主枝条,真菌繁殖生长,为短翅足距小蠹提供食物来源。在小蠹和真菌的共同作用下,导致枝条枯死,严重影响园林景观。建议每年冬春季节开展防治,以控制其危害和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122.
中隔墩长度对斜式轴伸泵装置出水流道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大型低扬程泵站斜式出水流道水力特性,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某斜20°轴伸泵装置三维湍流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发现斜式出水流道内存在严重的偏流问题,基于4种计算方案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偏流的成因,在研究了中隔墩长度对斜式出水流道流态和水头损失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偏流的措施,并得到模型试验的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顺水流方向看,中隔墩长度为14 m时的斜式出水流道内的主流明显偏于左侧,在流道右侧下部存在较大范围的旋涡区;导叶体出口具有较大周向速度分量的水流呈螺旋状进入"S"形弯曲的斜式出水流道,两者相互作用导致斜式出水流道产生偏流;随着中隔墩长度的增加,斜式出水流道左右孔的偏流系数逐渐减小、流道水头损失呈先减小再增大趋势,当中隔墩加长至23.35m时出水流道左右两侧的出流流量达到基本相等;采用长中隔墩斜式出水流道的泵装置模型试验最优工况点效率达到80.56%,泵装置模型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一致,取得了预期的纠偏效果,得到有关工程设计院的认可,并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23.
为进一步明确江苏苏中地区小麦生产情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获取了代表苏中的兴化和高邮两市2016—2020年度小麦生产调研数据,明确了该区域从事小麦生产的农户以51~60岁中老年劳动者为主,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迫切需要农业新技术,但接受能力偏低。不同农户田间小麦播期、播种量和肥料施用量均有明显差异。在10月26日—11月5日播种,采用211~240 kg/hm2的播种量易获得高产。两地农户平均施氮水平分别为308 kg/hm2和281 kg/hm2,部分农户施氮量高于350 kg/hm2时,产量不增反减。在播期、播量和施氮量作用下,兴化和高邮市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6129.64 kg/hm2和6788.25 kg/hm2,农户间高产水平与低产水平间的产量差值分别为2270.36 kg/hm2、1611.75 kg/hm2。不同种麦规模获得的经济效益不同,种植面积为6.67~20 hm2  相似文献   
124.
糯性普通小麦的选育及其淀粉品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普通小麦胚乳淀粉一般由20%~30%的直链淀粉和70%~80%的支链淀粉组成。在自然界,大多数禾谷类作物,如玉米、水稻、高粱等均存在直链淀粉含量几乎为0的糯性类型。普通小麦是异源六倍体,迄今为止尚未发现自然界存在糯性小麦。由于小麦淀粉的构成及品质与面条品质关系密切,在发达国  相似文献   
125.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动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专用小麦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随籽粒灌浆充实而不断上升,且其含量增加速率呈“慢—快—慢”的趋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速率在花后25~30 d时达最大值,总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增加速率高峰则出现在花后15~20 d;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量变化均呈“S”型曲线,直链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5~30 d时达峰值,支链淀粉、总淀粉积累速率在花后20~25 d时达峰值。直链淀粉/支链淀粉比例随籽粒灌浆历程的推移呈“V”型曲线变化。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中总淀粉、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弱筋小麦、中筋小麦、强筋小麦,积累量顺序则相反。  相似文献   
126.
红蜡蚧是许多园林花木及果树的重要害虫,在贵阳市白云区主要危害白玉兰,1年发生1代,以受精雌成虫越冬,产卵150~550粒。若虫、成虫寄生枝叶吸食汁液,导致植株生长势衰弱,枯死。为防治红蜡蚧危害园林花木及果树,用2年时间对红蜡蚧进行了药剂试验。结果表明,20%速捕杀1 000倍液喷雾防治速效为92.5%,但污染大,而苦参碱等生物药剂效果慢但杀灭效果彻底,1年后在防治枝条(叶)上几乎未发生,防治效果达96.5%。  相似文献   
127.
2005~2011年,笔者对石河子地区12个规模荷斯坦奶牛场及部分散养户饲养的12613头奶牛进行了调查,共确诊皱胃移位病牛629头,平均发病率4.99%。其中,581头表现为左方移位、占发病牛数的92.4%,47头表现为右方移位、占发病牛数的7.6%。通过调查,了解了皱胃移位在石河子地区的发病原因和发病状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调查时间和范围2005年9月至2011年5月期间,对在石河子地区的121团、133团、134团、141团、142团、143团、144团、石  相似文献   
128.
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特性与酶基因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弱筋小麦豫麦50、扬麦15、宁麦9号为材料,对小麦灌浆期间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酶活性变化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供试品种籽粒中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量随着灌浆进程呈不断上升趋势,于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淀粉及其组分积累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花后第25天或第30天达最大值.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在整个灌浆期间变化趋势一致,即花后5~25 d或5~30 d呈上升趋势,之后急剧下降.不同品种间4种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l、GBSSI-D、SSSIII、SBEI)相对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豫麦50、扬麦15、宁麦9号.相关分析表明,4种淀粉合成酶活性及相对表达量均与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9.
淮河流域源头水环境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兆开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31-10833
通过论述淮河流域源头地区的水环境现状及生态补偿的必要性,提出了淮河流域源头生态补偿问题,探讨了淮河流域源头生态补偿的内涵,认定了淮河流域源头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确立了生态补偿的原则,提出了生态补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30.
福禄考白斑病又称褐斑病、斑枯病,病菌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针头大小浸状斑点,逐渐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紫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中央色淡,边缘色深,条件适宜时病斑上产生黑色小点.病菌可在土中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6月中旬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直接穿透叶片表皮侵入植物体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