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杜仲愈伤组织与树皮,新鲜叶片的化学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富源花魔芋的最佳N、P、K施用量。[方法]采用大棚盆栽和"3414"试验方案共设计14个N、P、K施用量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富源花魔芋产量的影响。[结果]基础肥力处理(1)的产量(收获时单株大芋重量)为184.53 g,是处理(6)的37.99%;处理(13)的产量最高为696.20 g,生长系数为6.94,比处理(1)增产277.28%;处理(4)的产量最低为295.00 g,生长系数为2.90,比处理(1)增产59.87%。N、P、K肥料对魔芋产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P、K、N,缺P对产量影响最大。NP联合、NK联合施用有较好的协同作用,能增加富源花魔芋的产量。[结论]单株富源花魔芋的N、P、K适宜施用量分别为3、1、3 g。在大田生产中,可根据土壤实际状况和花魔芋N、P、K需要量及时补充养分,保证花魔芋良好生长。  相似文献   
13.
水稻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水稻紫色性状的遗传分析、紫色基因定位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此类相关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对滇型水稻品种玉优一号、HT-7的愈伤组织诱导、基因转化及植株再生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将质粒pCAMBI1300上带有的PinⅡ抗虫基因导入水稻愈伤组织细胞中,获得了一批Hyg抗性植株。185株抗性苗经过PCR检测和叶片对潮霉素的抗性试验,证明其中有59株为转基因阳性植株。结果显示,受体、农杆菌状态以及共培养方式等是影响基因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叶片对潮霉素的抗性作为转基因植株的快速筛选是可行的,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柱花草奥克雷品种为材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对影响AFLP反应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柱花草的AFLP反应体系。结果表明:20 μL为最佳反应体系,酶切体系中DNA模板量为1 000 ng,用5 U EcoR I 37℃酶切2 h、5 U Mse I 65℃酶切2 h效果最佳;分别取5 μL酶切液、1 μL T4连接酶(5 μL/L)、1 μL EcoR I接头、1 μL Mse I接头、2 μL缓冲液(T4DNA酶自带),于22℃下连接10 min效果最佳;预扩增体系中模板稀释15倍、Mg2+浓度为0.75 mmol/L、Taq酶用量为1 U、dNTPs浓度为0.2 mmol/L、引物浓度为2 ng/μL效果最佳;选择扩增体系中模板稀释20倍、Mg2+浓度为1.25 mmol/L、Taq酶为1 U、dNTPs浓度为0.225 mmol/L、引物浓度为0.4 ng/μL效果最佳。利用热研5号、奥克雷2个品种对8对引物组合进行筛选,筛选出46对引物组合,为利用AFLP标记对柱花草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分子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强丰7301辣椒是江淮园艺研究所培育的干鲜两用型辣椒新品种,2009在昆明进行引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强丰7301辣椒在昆明种植时从定植到始收56 d左右,全生育期为181 d。果实长羊角形,青果绿色,果面光滑,果皮较薄,鲜食味美,成熟后颜色鲜红且有光泽,可干食或腌制,辣味较浓,商品性好。平均产量高达52 860 kg/hm2。抗病性强,可在昆明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7.
EM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证明使用0.4 %EM能够促进马铃薯的生长,增强马铃薯的抗病能力,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商品率.可见,EM的推广使用,对改善和提高云南省目前广大农村马铃薯生产现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水稻品种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KPR和R2培养基进行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日本晴、楚粳8号、云粳9号、大白谷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先后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除日本晴外,其余品种均为首次报道,品种间绿苗再生率有显著差异。日本晴最高,大白谷最低,同一品种不同的俞伤组织间,分化率有很大差异。有的愈伤组织极易分化出绿苗,有的不能再生出绿苗,说明分化前的预培养非常重要。N6分化培养基的再生绿苗率极显著地高于MS。配方为N6 葡萄糖20g/L 蔗糖30g/L IAA0.2mg/L 6-BA0.5mg/L Agarose-110g?L的培养基。分化率最高,按初次接种的愈伤组织块计,每块平均再生绿苗1.4苗,酶解原生质体量的多少,与愈伤组织在N6 1mg/L2,4-D的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悬浮时间较长则易于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日本晴的再生植株中,有两株多移栽到抽穗仅45d,有可能是极早良的变异株,有些植株的粒型和稃毛也有明显变异对鉴定和利用变异的植株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效抗虫基因PinⅡ转化水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对1个籼稻品种和3个粳稻品种进行了转化。所用质粒为pCAMBI1300,其上带有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和高效启动子ACT I以及调节子Intron。通过添加有利于转化的物质乙酰丁香酮及影响转化的各因素(农杆菌的培养方法、共培养天数、愈伤组织诱导方法及继代次数)进行综合优化后,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体系。将成熟胚用pCAMBI1300,LBA4404浸染后,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并获得转化植株。其中抗性愈伤组织产生率最高达51.8%(粳稻)和31.5%(籼稻),转化植株再生率最高达67.6%(粳稻)和47.5%(籼稻)。初筛苗中PCR阳性苗得率最高达33.3%(粳稻)和27.4%(籼稻)。PCR结果初步表明.Pin Ⅱ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田间抗虫试验初步表明,阳性苗虫害率低于其受体亲本虫害率。本研究还在转基因水稻中发现了性状明显变异的植株,是进行水稻遗传背景分析和优良性状利用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20.
以南美水仙的鳞茎为外植体,通过诱导、继代增殖、生根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结果显示:不定芽或小鳞茎的诱导频率随着6-BA的浓度增加而增大,当培养基中6-BA为3.0 mg/L、NAA为0.5 mg/L时,增殖倍数最大为7.1;生根培养基中附加IAA 0.5 mg/L、NAA 0.5 mg/L时,生根率最高为96%.本项研究为南美水仙快繁体系的建立和产业化生产及繁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