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为明确目前国内番茄用农药登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给番茄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登记提供参考,对我国番茄用农药登记数量、类别、有效成分及防治对象、剂型、毒性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登记农药存在产品种类不均衡、传统剂型偏多、生物农药登记较少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农药登记产品结构、发展绿色环保农药剂型、加强生物农药研发及完善相关登记管理制度等参考建议,以期为病虫害防治、农药合理使用及农药登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
采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3个亚致死剂量(LC5、LC10和LC20)药剂处理的桑叶对家蚕Bombyx mori 3、4龄幼虫生长及食物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亚致死剂量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家蚕3、4龄幼虫的生长和食物利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后家蚕的生长指标(虫体增重率和相对生长率)、营养指标(相对取食量和排粪量)和营养效应指数(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降低,而近似消化率(营养指标)显著升高。其中3、4龄幼虫在处理后第2 d,其相对生长率、相对取食量、食物利用率和食物转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19.6% ~66.1%、13.9% ~23.6%、6.6% ~57.0%和9.3% ~66.2%。  相似文献   
2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明确性诱剂与不同类型诱捕器配套使用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筛选出在山西区域对小菜蛾防治效果较好、与性诱剂配套使用的诱捕器类型。[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性诱剂与4种类型诱捕器配套使用对小菜蛾的诱蛾效果。[结果]性诱剂与不同类型诱捕器配套使用的诱蛾效果存在差异。在清徐县基点,翼形性诱捕器的诱蛾效果显著优于水盆、三角形和黄板性诱捕器,而黄板性诱捕器又显著优于水盆和三角形性诱捕器。在榆次区基点,性诱剂与三角形诱捕器、黄板诱捕器配套使用诱蛾效果显著优于无性诱剂的黄板诱捕器。[结论]从节本增效角度出发,推荐黄板作为小菜蛾性信息素配合使用的载具,设置配套诱捕器90个/hm~2,诱芯35~42 d更换1次,根据诱蛾量大小和粘板的黏性程度适时更换黄板。  相似文献   
25.
20%阿维·唑磷乳油对草地蝗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20%阿维·唑磷乳油210~270ga.i./hm2,在蝗虫发生期喷雾防治,药后3~7d的防治效果可达79.5% ̄97.7%,与对照农药45%马拉硫磷乳油540g(a.i)/hm2处理的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26.
实验室条件下氯氰菊酯在土壤中的降解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实验室条件下, 通过对东北黑土、华北褐土、华南红土中3 次添加氯氰菊酯的降解研究发现: 氯氰菊酯在3 种土壤中的降解是以微生物降解为主, 化学降解为辅; 土壤间理化性质的不同对化学降解速率没有明显影响, 多次施药则因较难降解的顺式异构体在土壤中积累而使半衰期延长。  相似文献   
27.
五种杀虫剂对卵寄生性天敌广赤眼蜂室内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用药膜法、寄主卵块喷雾法和盆栽法测定了苏云金杆菌等5种杀虫剂菜田防治推荐浓度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毒性及雌蜂的残留毒性.不同农药对广赤眼蜂各虫态的毒性存在差异, 对其存活、羽化和寄生能力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其中对成蜂的毒性最强.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5种虫态的杀伤力较低, 对羽化蜂的寿命和翅的发育影响较小或无影响, 同时施药后的残效期较短, 对成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的影响较小.阿维菌素除卵和幼虫期处理对广赤眼蜂无影响或影响轻微外, 预蛹和蛹期处理, 羽化率降低, 羽化后雌蜂寿命缩短, 前翅发育不全比例升高, 其不良影响随蜂的发育呈增大趋势; 此外, 喷药后7 d其残留农药对雌蜂的存活和寄生能力仍有较大影响.高效氯氟氰菊酯卵期至蛹期处理广赤眼蜂能显著降低该蜂的羽化率, 成蜂期处理的死亡率在70%以上, 但该药残留毒性期较短, 喷药后5 d成蜂存活和寄生能力基本恢复正常.毒死蜱对各虫期的广赤眼蜂均有极强的杀伤力, 喷药后10 d仍有很高的残留毒性.总之, 苏云金杆菌和啶虫脒对广赤眼蜂无毒或毒性较低, 是生防区理想的配合药剂;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性中等, 使用时要尽量避开赤眼蜂成蜂活动期;毒死蜱毒性极强, 生防区应禁止使用.  相似文献   
28.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150 g/L茚虫威乳油、200 g/L虫酰肼悬浮剂和1.8%阿维菌素乳油5种农药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室内防效及其毒力。结果表明,处理后72 h对小菜蛾的毒力大小顺序为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茚虫威>虫酰肼,其LC50值分别为0.128,0.152,0.223,1.151,93.340 mg/L。  相似文献   
29.
几种杀虫剂对菜蚜和小菜蛾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九生  王静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10):1081-1084
菜蚜防治试验结果表明,60%吡蚜酮和70%吡蚜酮WG对甘蓝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后3~10 d的防效明显优于对照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与对照农药3%啶虫脒EC和10%吡虫啉WP相当;持效期长,是防治甘蓝蚜虫的理想药剂,推荐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为81~117,84~126 g/hm2,在菜蚜发生初盛期及时喷雾施药。小菜蛾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氟虫双酰胺对小菜蛾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药后2,5 d的防效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用药后7 d仍维持在90%左右,与对照农药1.8%阿维菌素EC的防效相当。建议在生产上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150 g/L茚虫威EC和20%氟虫双酰胺WG防治甘蓝小菜蛾,有效使用剂量分别以30~37.5,33.75~40.5,30~45 g/hm2为宜,在小菜蛾低龄幼虫初盛期及时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30.
山西省棉铃虫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4~1995年,用点滴法测定了山西省不同棉区棉铃虫对常用5种农药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棉铃虫对氰戊菊酯,临猗县处于中-高抗水平,襄汾县和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对功夫菊酯,临猗县和襄汾县处于中-高抗水平,平遥县处于中抗水平;3个县棉铃虫对氯氰菊酯、久效磷和对硫磷的抗性分别处于低-中抗水平、中抗水平和敏感水平。抗性水平有逐年上升趋势,尤以对功夫菊酯和氯氰菊酯抗性上升最为突出。3个棉区棉铃虫抗性顺序是临猗县>襄汾县>平遥县,抗药性的大小与用药历史和水平有直接的关系。诊断剂量监测结果表明,抗性个体频率随抗性水平的提高而增加。3个监测棉区对菊酯类农药的抗性个体频率均在58%以上,敏感个体只占棉铃虫群体的42%以下,如继续大量单一使用菊酯类农药,可预测棉铃虫对该类农药抗药性将会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