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4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用2个马铃薯品种:春薯4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高度抗病)和津引8号(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表现高度感病)对采自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河北、云南、四川、黑龙江)的6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了致病性(侵染率、病斑面积、产孢能力)和寄生适合度的测定。结果表明:菌株的致病性、寄生适合度和其地域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来源于河北的菌株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最强,而来源于四川的菌株致病性和寄生适合度最弱。  相似文献   
82.
本试验比较了4种提取小麦-玉米轮作免耕田土壤DNA的方法,并对巢式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适合检测土壤中镰刀菌多样性的PCR-DGGE体系。结果表明:土壤DNA的质量是影响PCR扩增结果的关键因子,试剂盒Fast DNA SPINfor Soil所提土壤DNA片段接近23 bp,A260/A280比值为1.84,DNA产量为18.1μg/g,更适合进行PCR反应。DNA模板的浓度决定PCR扩增结果,第一轮PCR扩增的DNA模板适宜量为2~5 ng,以第一轮PCR产物的原液为模板进行第二轮PCR扩增,在退火温度为67℃时扩增结果最好。PCR产物在变性范围为45%~60%的丙烯酰胺梯度凝胶中电泳7~8 h,其条带能够完全分离,可以用作土壤中镰刀菌多样性的检测。  相似文献   
83.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是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引起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病害。本试验依据GenBank中链格孢属的ITS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ptAsQ-F(5′-TTTGCAATGGCAATCAGCG-3′)/ptAs-R(5′-CCCGCAAG-GGGAGACAAA-3′),以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标准曲线。结果表明,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引物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试验表明,组内和组间变异系数均小于2.51%,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稳定性。利用该定量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出潜伏侵染于叶片和土壤中的早疫病菌。该方法为马铃薯早疫病田间发病的动态监测以及指导高效防控措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4.
为了制备致病疫霉 NLP 家族中 PiNLP30蛋白的多克隆抗体,根据 GenBank 中 PiNLP30的cDNA 序列及原核表达载体 pET28b 中的多克隆位点设计引物,对 PiNLP30基因进行 RT PCR 扩增和重组质粒 pET28b PiNLP30的构建,将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 BL21(DE3)表达体系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 SDS PAGE 检测蛋白质表达,并利用镍琼脂糖亲和层析进行蛋白质纯化。克隆和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 cDNA 全长714 bp,编码237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蛋白质是一个主要由不规则卷曲组成的亲水蛋白,含有一段19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26·6 kD,等电点5·49。经PCR、酶切及测序验证,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 pET28b PiNLP30,使用0·6 mmol/L IPTG 于37℃下诱导6 h 后蛋白质大量表达,表达的蛋白质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镍琼脂糖亲和层析进行纯化,获得了纯化的 PiNLP30蛋白,其质量浓度约为0·3 mg/mL。  相似文献   
85.
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对杀菌剂 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致病疫霉(Phytohthora infestans)对内吸性杀菌剂甲霜灵、霜脲氰和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和百菌清的抗性研究进展,总结了当前用于防治晚疫病的药剂种类并提出了抗性治理策略,对于致病 霉抗性遗传研究和抗性治理及药剂防治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6.
五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和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5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孢子囊直接萌发、间接萌发(释放游动孢子)及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孢子囊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均比较好,而对孢子囊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各不相同。其中,河北双吉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和河北双吉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孢子囊直接和间接萌发的抑制效果最显著,浓度在5μg/m L以上时抑制率均为100%。美国陶氏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和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浓度在20μg/m L时几乎能完全抑制孢子囊的直接萌发或间接萌发,68.75%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对孢子囊间接萌发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差。游动孢子的萌发对5种药剂较为敏感,1μg/m L的药剂浓度就能使游动孢子萌发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87.
为获得对马铃薯枯萎病菌具有优良拮抗效果,并对马铃薯植株具有促生作用的双重功能生防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方法测定分离筛选得到的菌株L19发酵产物对马铃薯枯萎病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利用PCR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脂肽类抗生素和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鉴定,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和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研究了其对马铃薯植株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光合作用的影响。通过拮抗试验共分离得到25株生防菌株,其中菌株L19可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经形态学及gyrB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光学显微观察发现,L19发酵液致使马铃薯枯萎病菌菌丝扭曲、黏连、膨大和泡状化等畸形,菌丝丧失穿透力,并且随着发酵液浓度的增加,其孢子萌发率降低。L19含有sfp、ituA、fenB、bacD、mycB等脂肽合成基因;可产生12种挥发性化合物,芳香族含量所占比例为47.42%,其次为醇类和酮类,其中2–乙基甲苯为主要挥发性物质,占比20.91%;具有产生纤维素酶的能力。盆栽试验表明,不同浓度L19发酵液可增加马铃薯植株的生长指数,其中5×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