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稆稻与云南稻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增建  朱立宏 《作物学报》1990,16(3):219-227
  相似文献   
12.
蔺草收割、染土、干燥、贮藏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蔺草收割、染土、干燥、贮藏技术郑克武,唐银凤,周广义,朱立宏,刘金礼(江苏省农科院现代化所南京210014)(仪征市扑席乡农科站)收获是蔺草原料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它包括适时收割、均匀染土、抢晴干燥和封闭贮藏几道工序。适时收割决定产量的高低;均匀染土...  相似文献   
13.
南农籼2号是我组通过杂交育成的中籼稻新品种。自1985年育成以来,在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多点试种表现高产、稳产、高抗白叶枯病,适应性广,目前正在各地迅速推广。 一、选育经过及江苏省区试情况 南农籼2号原名南农3005,系1981年由IR24/广陆矮4号//BG90-2复交,经多次南繁加代,1985年春(F_7)进入鉴定圃,  相似文献   
14.
籼稻矮秆等基因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1个籼稻矮秆品种(系)高秆籼稻棉花条和南京6号为轮回亲本,连续回交5代,育成两套籼稻矮秆等基因系。比较分析了有关株高、叶片配置和产量等22种性状的变异。结果表明:株高、地上部节间长、穗长、上部3叶片的长宽、剑叶和倒二叶的夹角等14个性状明显受矮秆基因多效性的影响。sd-1和非等位基因间存在差别。等基因系与原品种(系)之间,株高和地上部节间长多数性状有显著差别。讨论了非基因多效性引起的变异的遗传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连续回交与灿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南农大2159由南京11号与IR29杂交育成,属中籼型糯稻,具有高产和抗稻瘟与白叶枯病的良好性能,食用品质优良。在长江中下游北纬29至34度间以水稻为主的两熟地区,全生育期多在130—135天,适应性广;而在双季稻区,可当后作稻种植,表现早熟高产。预计在上述地带,这个新品种将迅速取代同类型糯稻。研究强调,依据中籼稻的生物学特性和长江中下游的生态条件、农作制度及生产水平的具体实际,中籼稻的选择重点应确定为:优良的半矮生株型,早熟,穗大,结实性强,抗倒伏,抗白叶枯病、稻瘟和稻飞虱,兼有良好的稻米品质。文中讨论了选育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从 TN1/DZ78和 TN1/DV85杂交衍生后代,选育成一组抗白叶枯病菌系 KS-6-6,KS-1-21,JS49-6和浙173和农艺性状获得显著改良的中熟籼型衍生抗源。遗传分析表明,其中87-8072和87-8074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85-21416带1对隐性抗病基因和育性亲和性基因。抗病基因与 DZ78或 DV85所带的 Xa-5和 Xa-7等的关系尚未确定。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研究了双桂1号、双桂36号和丛桂226等半矮生性品种的株高遗传。结果表明,其半矮生性受二对基因互补作用的控制,基因型为sd-1 sd-1 dg(t)dg(t),sd-1和dg(t)分别渊源于矮仔占和桂阳矮1号。研究证明,“丛生快长型”籼稻育种是我国籼稻育种矮源利用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离体小孢子胚胎发生能力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一套甘蓝型油菜6×6半双列杂交组合和1个F2群体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 不同基因型(组合)间产胚率差异极显著, 小孢子产胚率的广义遗传力为0.85。 F1小孢子产胚率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平均优势率为10.52%。 小孢子产胚率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 根据一般配合力的大小, 可将供试亲本分为高和低配合力  相似文献   
20.
连续回交与籼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白叶枯病强致病菌株KS—6—6和浙173,研究了连续回交与籼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结果表明,籼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还受微效多基因的修饰作用,通过连续回交,可以不断地累积微效多基因,增强品种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