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14篇
  5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9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优质香稻新品种豫农粳1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农粳11号是河南农业大学利用常规育种与香味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手段选育的香型粳稻新品种。该品种综合性状和稳产性好、米质优良、具香味,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豫农粳11号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2.
小麦冠层叶片性状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小麦冠层叶片性状的配合力与环境互作.随机选用7个亲本.连续3年组配成21个双列杂交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旗叶的开张角、长、宽、叶鞘长和倒二叶的宽、叶鞘长的一般配合力与环境互作显著,冠层各叶片性状的特殊配合力与环境互作均显著;各叶角性状和旗叶鞘长以加性效应为主;叶长和倒二叶鞘长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加性效应次之;叶宽环境效应作用最大。各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具有较高的稳定程度.而特殊配合力的稳定程度相对较低。最后讨论了配合力的测度和冠层叶片性状遗传改良的亲本选配与后代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43.
水稻不同部位伤流强度的差异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明确水稻弱势籽粒充实的作用机理,以豫粳6号(粳稻)和两优培九(籼稻)为试验材料,于幼穗分化期设置不同的氮素穗肥处理(即0、90、180 kg hm-2纯氮)试验,研究了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伤流液中可溶性糖的灌浆期动态变化,灌浆盛期伤流强度日变化规律及穗颈节间伤流强度和伤流液中可溶性糖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基部节间和穗颈节间伤流强度灌浆期变化不同,基部节间伤流强度于花后5 d达最大值,之后呈下降趋势;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于花后5 d、17 d各出现一个峰值,花后11 d达低谷,平均穗颈节间伤流强度表现为无氮肥处理最高,高氮肥处理最低。穗颈节间伤流强度日变化以白天较低,夜晚较高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籽粒灌浆期,花后10、15、25和35 d粳稻穗颈节间伤流强度与其弱势粒充实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籼稻相关性不显著;穗颈节间伤流液中可溶性糖含量与强弱势粒充实度均极显著正相关。基部节间伤流与籽粒充实度的关系不显著。说明穗颈节间伤流与弱势粒充实关系密切,可以此作为衡量弱势粒充实程度的指标之一。因此,以氮素调控为手段提高穗颈节间伤流强度来提高弱势粒充实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4.
旱稻田杂草的发生及除草剂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旱稻田杂草的发生是影响旱稻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明确旱稻田杂草发生规律和筛选合适的旱稻田除草剂,调查了旱稻田杂草的发生情况,并进行了5种常用除草剂达93.3%的防治剂量及复配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旱稻田杂草种类多、数量大,播后20 d是杂草萌发高峰期。3 000~3 150 mL/hm2旱稻除草剂1号和3 750 mL/hmm2农思它对旱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达93.39%。2种除草剂之间相互复配的效果都不好。多种除草剂复配可采用旱稻除草剂1号+丁草胺+农思它、旱稻除草剂1号+丁草胺+二甲四氯、旱稻除草剂1号+农思它+果尔,此3种方案防效较好,防效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45.
基于CRISPR/Cas9系统的OsbHLH116基因编辑及其脱靶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OsbHLH116基因为编辑对象,根据基因编码区序列(CDS)在第一外显子区域设计长度为19bp的sgRNA,化学合成sgRNA的寡核苷酸序列,然后与CRISPR/Cas9系统表达载体pBUN411连接,再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水稻转基因株系,最后利用酶切和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OsbHLH116突变体进行了筛选鉴定和脱靶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所构建的pBUN411-gRNA载体成功实现了对基因OsbHLH116的定向编辑。酶切分析表明在选取的10株T0代转基因苗中得到了6个OsbHLH116突变单株。对6个突变单株进行了TA克隆测序分析,发现了纯合突变、双等位突变和杂合突变3种类型。酶切分析表明2个潜在脱靶位点均未发生脱靶效应。  相似文献   
46.
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良土壤通气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核心是协调土壤水分与氧气之间的平衡。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进行干湿交替处理,同步监测稻田5 cm土层土壤氧气、水分及温度的变化,以探讨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运移变化规律及其互作关系,为进一步揭示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内在生理机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时,基本监测不到土壤含氧量;而稻田土壤在慢慢变干的过程中,5 cm土层土壤体积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氧气含量逐渐升高。在花后19 d、24 d、29 d,当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下降为25.4%、25.1%、24.7%时,土壤含氧量则分别上升到17.5%、17.4%、17.4%。在水稻生育后期不同阶段,土壤氧气含量的日变化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谷值一般出现在14:00—15:00之间;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呈波动式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一般出现在15:00—16:00之间。从上午8:00到下午17:59,当土壤温度升至峰值时,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土壤含氧量开始升高。水稻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氧气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土壤氧气与土壤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干湿交替条件下,水稻生育后期稻田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含量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通过适度的干湿交替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稻根系周围的土壤水分和氧气的平衡。  相似文献   
47.
为了筛选适应河南省种植的耐淹涝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以河南省目前推广种植的27个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淹涝灾害,于水泥池中进行没顶淹涝处理,分别测定淹涝处理和正常水分管理各品种的株高、主茎节间长、分蘖数、主茎绿叶数等形态性状,结果表明,以主茎叶片相对绿叶数和干物质质量2个指标聚类分析发现,内2优6号、冈优158、丰优22、冈优188、冈优827、Ⅱ优838、粤优938、裕丰8号和珞优8号耐淹性强,方欣1号、冈优363、Y两优1号、方欣4号、豫农粳6号耐淹性较弱。淹涝处理造成水稻植株伸长生长和主茎绿叶数减少。与敏感品种相比,耐淹品种绿叶数多、植株较高、根系发达、叶片和叶鞘干物质质量都较大。淹涝条件下,植株高、分蘖多、干物质质量大和保持一定的绿叶数是分蘖期河南省主推水稻品种耐淹涝的特征。  相似文献   
48.
小麦DH群体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了研究小麦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利用郑州8761×川育35050杂交组合的F1花药培养获得的DH群体对小麦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等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下节长、穗长、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总小穗数、穗粒数这8个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92%、83%、79%、30%、48%、48%、53%和47%;控制各性状的最少基因对数分别约为5、6、10、12、11、11、11和9对.各性状的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控制株高、穗下节长、穗长、结实小穗数、总小穗数和穗粒数的基因间无互作,控制单株穗数和不育小穗数的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4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