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1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42.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系统地分析了覆膜滴灌条件下,钾肥不同运筹模式(不施钾肥(K0),基肥=100%(K1),基肥∶拔节期=50%∶50%(K2),基肥∶拔节期∶大口期=50%∶30%∶20%(K3),基肥∶拔节期∶大口期∶开花期=50%∶20%∶5%∶5%(K4)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生物量和氮素累积以及成熟期的分配特征,并研究了不同钾肥运筹模式对玉米产量、钾素利用效率及钾素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钾肥运筹方式中,K2、K3和K4处理玉米产量均高于钾肥一次性基施(K1)处理,其中K3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较K1处理2015~2016年分别增产7.6%和9.1%。K2、K3和K4处理钾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高于K1处理,其中以K3处理最高,较K1处理两年钾素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41.0%和7.0%,农学利用率提高幅度分别为49.5%和68.5%,偏生产力提高幅度分别为7.6%和9.1%。合理的钾肥运筹模式提高了玉米干物质积累和钾素累积量,提升了植株钾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促进了花后植株养分的转运效率,K3处理的转运效率最高,较K1处理分别提高20.1%(2015年)和17.7%(2016年)。可见,在覆膜滴灌、施钾量为90 kg/hm2条件下,该地区最佳钾肥运筹模式为基肥∶拔节期∶大口期=50%∶30%∶20%。  相似文献   
43.
44.
养老保险、失业险、医疗保险、生育险和工伤保险这五个是社保基金的组成部分.人们对于社保基金的关注度持续高涨,对于我国社保基金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擅自挪用基金、财政部门监管力度不足、社保基金的管理模式不合理、社保基金收入支出管理较差等,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出合理的决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5.
<正>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禽呼吸道疾病。该病可以发生于所有日龄的鸡,主要侵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发病鸡主要变现为咳嗽、喷嚏、气管音,产蛋量和蛋品质下降。雏鸡感染此病易产生呼吸道和肾脏病变而造成死亡,本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对养鸡业造成重大经济损  相似文献   
46.
【目的】明确秸秆还田与施钾肥对玉米产量、养分吸收与利用以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的影响,为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和钾肥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0~2012年在玉米主产区吉林省公主岭市朝阳坡镇大房身村开展,试验设氮磷肥(NP)、氮磷肥+秸秆还田(NP+St)、氮磷钾(NPK)、氮磷钾+秸秆还田(NPK+St)4个处理, 于每年玉米成熟期每处理小区取有代表性的玉米5株,分为秸秆和子粒两部分,测定地上部干物重,并测定其氮、 磷、 钾含量,收获时取中间四垄玉米按14%水分计产。试验前和小区玉米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计算钾素利用等相关参数,分析不同处理的春玉米产量、养分吸收及土壤钾素平衡状况。【结果】施钾肥和秸秆还田能提高玉米产量,与NP处理相比,NPK+St、NPK、NP+St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3.8%、 9.6%和3.8%。施钾肥和秸秆还田可提高玉米秸秆和子粒氮、磷、钾的吸收总量。与NP相比,NPK、NP+St 和 NPK+St处理氮的吸收总量提高9.4%~24.7%,磷提高12.2%~26.0%,钾提高6.9%~26.4%,其中NPK+St处理的养分吸收总量最高。秸秆还田结合施钾肥(NPK+St)有利于提高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和秸秆钾的利用率,其钾收获指数,化肥钾农学效率、回收率、秸秆钾回收率均高于单施化学钾(NPK)和秸秆还田处理(NP+St)。其中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5.5%和18.8%,化肥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8.3%和1.1%,秸秆钾农学效率和回收率分别提高4.0%和0.7%。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NPK+St)土壤速效钾含量比NPK和NP+St提高1.9%~4.0%,其表现为NPK+StNP+StNPKNP。NPK+St、NPK、NP+St处理钾素实际盈亏率分别为15.0%、-51.1%和 -18.1%。【结论】秸秆还田结合施用钾肥不仅可以提高玉米产量、增加养分吸收总量,还有利于土壤钾素的收支平衡,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对维持土壤钾素肥力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可在当地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7.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智能养殖业发展已经成为奶牛养殖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和任务。计算机视觉技术具有非接触、免应激、低成本及高通量等优点,在畜牧生产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在阐述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化养殖业发展中重要性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奶牛生理参数监测进展,包括体尺、体温、体重的前沿监测设备、技术和模型参数。然后阐述了奶牛跛行及乳腺炎等疾病诊断的前沿技术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目前,相关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存在检测准确性不高,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非标准化养殖场结构制约检测系统普及,以及检测系统成本较高等问题和挑战。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养殖业发展现状,针对保证检测准确性、减少环境干扰等问题,就如何提高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智能化养殖业中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为中国奶牛养殖业的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生产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48.
为探究半干旱区优化栽培模式下玉米籽粒形成及叶片对光与CO2的响应机制,进行2 a的大田试验,设置对照模式(CK)、农户习惯模式(T1)和优化栽培模式(T2)3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形成、叶片光合响应曲线及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在吐丝后各生育阶段的百粒质量和平均灌浆速率均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T2处理的2 a平均灌浆速率分别增加了31.58%、18.00%和30.77%、9.80%,T2处理的灌浆速率在吐丝后20~30 d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与CK和T1处理相比,2 a分别增加33.91%、10.04%和26.28%、14.99%;T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T1和CK处理,与T1处理相比,2 a分别增加了15.67%和14.03%;3个处理玉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增加而增加,当光量子密度超过300μmol·m-2·s-1时,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要显著高于T1与CK处理;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T2处理的光补偿点量子效率(AQE)显著高于T1与...  相似文献   
49.
丁烯氟虫腈与氟虫腈对东亚飞蝗若虫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夹毒叶片法比较丁烯氟虫腈与氟虫腈对东亚飞蝗蜕皮后2d的3龄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丁烯氟虫腈与氟虫腈对东亚飞蝗若虫的毒力相当。比较两者LD50、LD90,丁烯氟虫腈分别为52.76μg/g和548.03μg/g,而氟虫腈分别为38.51μg/g和216.70μg/g,亦可以看出氟虫腈对东亚飞蝗的活性要高于丁烯氟虫腈。  相似文献   
50.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氮肥后移对春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土壤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两年玉米产量均显著高于100%基肥处理,提高幅度分别为27.0%~51.8%和37.9%~69.4%,其中30%基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与100%基肥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两年依次提高35.8%~49.6%、46.1%~92.2%、9.8%~19.5%、9.4%~24.8%和42.8%~64.2%、51.1%~83.0%、14.3%~22.9%、6.8%~1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且均以30%基肥+50%拔节肥+20%开花肥处理效果最佳。与100%基肥处理相比,氮肥后移各处理在提高玉米开花期至成熟期0~4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同时,降低玉米收获后41~100 cm土壤无机氮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