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15篇
综合类   22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水稻氮肥过量施用和移栽密度过低的问题,研究减氮增密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东北寒区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2020年在吉林省前郭县红光农场进行田间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肥+移栽密度1.80×105穴·hm-2(N0)、传统施氮(氮肥用量235 kg·hm-2)+移栽密度1.80×105穴·hm-2(FP)、较传统施氮减量20%(氮肥用量188 kg·hm-2)+移栽密度2.40×105穴·hm-2(SNHD1)、较传统施氮减量20%(氮肥用量188 kg·hm-2)+移栽密度3.00×105穴·hm-2(SNHD2)。对水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SNHD1和SNHD2处理相较于FP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有效穗数,提高了水稻产量,其中SNHD1处理水稻产量增幅达显著水平,两年平均增幅为7.8%。减氮增密提高了水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以及水稻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占总生育期积累量的比例,且均为SNHD1处理最高。SNHD1和SNHD2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氮素吸收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且均为SNHD1处理最高,较FP处理两年平均分别提高0.3、6.2、14.4 kg·kg-1和16.4个百分点。氮素表观平衡结果显示,FP、SNHD1和SNHD2处理两年平均表现为盈余,其中SNHD1处理氮盈余量最低。水稻齐穗前、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与水稻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水稻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积累量的相关性高于齐穗前。综上所述,合理的氮肥用量与移栽密度提高了水稻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并提高齐穗后积累比例,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综合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等因素,东北寒地稻区适宜的水稻栽培模式为氮肥用量188 kg·hm-2、移栽密度2.40×105穴·hm-2。  相似文献   
72.
李前  初梦苑  康熙  刘刚 《农业工程学报》2022,38(15):159-169
奶牛跛行严重降低奶牛福利及潜在产奶量,影响养殖场经济效益。准确高效识别奶牛跛行,有助于奶牛肢蹄病的及早发现与治疗,促进奶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人工观察法识别奶牛跛行存在识别效率低、成本高、主观性强等问题。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通过无应激、无接触地采集奶牛行走视频数据,准确高效识别奶牛跛行。该研究从可见光相机、深度相机以及热红外相机3种视频采集手段出发,概述了当前奶牛跛行自动识别的主要研究方法、关键技术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对比分析了各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指出个体差异性、跛行特征的优选以及早期跛行识别等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同时,该研究从数据获取、技术研发和试验验证等方面,分析了奶牛跛行识别技术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挑战,展望了未来奶牛跛行识别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为奶牛跛行的精准高效识别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3.
为探明不同滴灌方式对玉米根系伤流特性及叶片同化功能的影响,在可移动式防雨棚内展开池栽试验,设置L1(地上滴灌-300 mm)、L2(地上滴灌-400 mm)、L3(地上滴灌-500 mm)、Q1(浅埋滴灌-300 mm)、Q2(浅埋滴灌-400 mm)和Q3(浅埋滴灌-500 mm)共计6个处理,研究不同滴灌方式对玉米根系伤流强度及组分含量、叶片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定额增加,玉米根系伤流强度,伤流液中8种元素含量、细胞分裂素含量及水解氨基酸总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E)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叶片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uB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活性,叶片含氮量、光合氮利用效率,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呈增加趋势;伤流液中脱落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叶片气孔限制百分率(Ls)均呈下降趋势。L3、Q2和Q3处理的上述指标间差异不显著,采用浅埋滴灌处理的玉米各指标均优于同一滴灌量下的地上滴灌处理。Q2处理的玉米根系能够较好地通过伤流液传输多种物质来调控叶片的光合...  相似文献   
74.
以25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综合评价等方法,对玉米品种的田间调查结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因素及产量进行适应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科河699和先玉335倒伏严重;农艺性状中秃尖长变异系数最大,其次是穗位高和株高。聚类分析将25个品种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新玉108等11份材料,特点为株高较高、穗短且细、秃尖较长和产量低,属于低产类型的品种;第Ⅱ类包括京科627等9份材料,特点为植株高大、穗粗且长、穗行数较小、粒较重和产量高,属于丰产类型的种质;第Ⅲ类包括九玉W03等5份材料,植株特点为植株矮小、穗长和穗粗适中,秃尖短、粒多和产量适中,属于中产类型的品种。结合聚类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MC670、MC618、京科627、延科288和MC703等品种综合表现较好,可以作为储备品种继续试验检验其性状重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