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21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华北平原, 外来入侵植物黄顶菊[Flaveria bidents (L.) Kuntze]是一种农田和生态环境中的恶性杂草, 使用除草剂清除势必威胁到农业生产尤其是蔬菜生产的安全性。本课题研究了黄顶菊的不同部位离体茎段和残留部分的恢复再生能力; 并采用土壤培养试验, 研究了含氮量为12.2 g·kg-1的黄顶菊烘干残体和含氮量为23.3 g·kg-1的白三叶草残体在土壤中的分解过程及矿质氮的供应能力, 探讨人工拨除的黄顶菊作为绿肥的可能性。试验表明, 黄顶菊不同部位离体茎段的再生能力达10%~80%, 不同大小的残留部分再生能力达70%~100%。因而人工除草后必须将拔除的黄项菊残体带出田间以防其再生。在整个60 d的土壤培养期间, 黄顶菊和白三叶草残体均表现为施入土壤的前10 d内表观CO2-C日释放量最大, 以后趋于平稳; 但黄顶菊残体处理土壤的CO2-C日释放量一直低于白三叶草。黄顶菊残体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高于白三叶草残体处理及土壤对照; 微生物量碳则为黄顶菊残体处理低于白三叶草残体处理, 且与土壤对照相近。在培养的前20 d, 黄顶菊残体分解过程中显著固定了土壤矿质氮素, 培养40 d后的表现为矿质氮释放。黄顶菊残体具有提高土壤氮素营养和微生物量, 增肥土壤的作用, 人工拨除的黄顶菊经灭活处理后可以作为绿肥施入田间。  相似文献   
92.
观赏油棕的栽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棕是良好的园林绿化树种,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但种植油棕若选址不当或管理不善,就会影响它的观赏价值。本文简要介绍油棕的原产地、生长特性和栽培管理技术等。  相似文献   
93.
不同收获期对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华北地区3个主栽品种怀山药、大和黑皮、太谷山药为试材,研究4个收获期对山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一品种,8月25日收获的产量最低,明显低于9月25日、10月25日和11月25日所收获的产量(P<0.05),而后3期收获的产量同一品种无显著性差异(P>0.05);2. 同一品种,后2期收获的块茎含水率显著低于前2期 (P<0.05),粗蛋白则显著高于前2期(P<0.05);3.第4期收获的块茎的粘度显著高于前2期(P<0.05).4.大和黑皮山药块茎的锌、锰元素以第4期收获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前2期(P<0.05);其余2个品种的锌、锰含量在不同收获期无显著差异(P>0.05).总体来看,收获期以第3期、第4期为佳,其中以第4期收获的产量和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94.
基于质量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的耕地保护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志芳  王锐  沈新磊 《土壤通报》2021,52(4):785-792
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从耕地质量综合评价视角出发,分别计算各图斑的土壤条件、立地条件、管理水平质量指数,借助空间转换方法将耕地图斑转换为村级行政区作为质量指数空间评价单元,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耕地质量的空间相关性和集聚特征,并据此划分耕地保护区。研究结果表明:(1)就全局而言,漯河市耕地质量指数具有一定的聚类特征,表现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相关程度为管理水平指数 > 立地条件指数 > 土壤条件指数;(2)就局部而言,研究区内临近村庄间耕地质量空间属性以正相关为主,多为块状、条状集中分布;负相关仅占极小比重,呈零星分散分布;(3)基于耕地质量指数集聚性特征和耕地质量限制因子,将漯河市耕地划分为优质农田保护区、单一限制因子改良区、复合限制因子提升区和综合整治提升区,针对各保护区特点提出具体管护措施。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贵州省甘薯产业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贵州甘薯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6.
为充实贵州水果市场,调整农村种植业结构和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对从山西、河南分别引进的钙果3号、4号、5号和6号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在贵州成熟期比原产地提早60~75d,其中钙果5号树势最强,产量表现最好;其次为钙果3号;钙果4号和钙果6号表现较差。钙果3号和5号可以推广种植,4号和6号可按一定的比例作为授粉树配植。  相似文献   
97.
内生球毛壳属真菌CEF-082对棉花黄萎病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上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旨在明确棉花内生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CEF-082对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拮抗作用及对黄萎病(Verticillium wilt)的防治效果。采用圆盘滤膜法、凹玻片法等测定CEF-082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制效果;温室采用滤液接种法和基质接种法测定其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棉株内防御基因的表达及黄萎病菌的含量。结果表明,CEF-082的非挥发性代谢物对棉花黄萎病菌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对分生孢子产量的抑制率为70.5%,试验浓度范围内对分生孢子萌发没有明显抑制作用;棉苗预接种CEF-082培养滤液或将CEF-082的玉米沙粒培养物接入基质中再种植棉花,对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2.37%和66.88%;这两种处理对棉花的生长发育没有副作用,且后者对出苗有促进作用;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CEF-082代谢产物显著提高了棉花防御基因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pal)、过氧化物酶基因(pod)和多酚氧化酶基因(ppo)以及β-1,3-glucanase基因的表达量,抑制了黄萎病菌在棉株体内的繁殖。棉花内生真菌CEF-082可以有效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作用机理主要有抗生作用和诱导抗性,在棉花黄萎病防治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血清学鉴定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探明本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及其对小鼠的致病力强度,为兽医临床防制由沙门氏菌引起的奶牛感染性疾病提供依据。采用SC增菌液和SS琼脂从兽医临床采集的奶牛乳房炎和奶牛子宫内膜炎病料中分离沙门氏菌;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涂片染色镜检和生化鉴定;采用A~F群O抗原多价诊断血清及单价诊断血清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型鉴定;采用腹腔注射感染小鼠,观察部分菌株对小鼠的致病和致死情况,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从460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沙门氏菌38株,分离率为8.3%;38株分离菌均分布于A~F群内,分属8个群、14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分离率最高(39.5%);选择的5株沙门氏菌攻毒后均可引起小鼠发生死亡,死亡率在50%~80%之间;在感染小鼠的心脏、肝脏均回收到了攻毒菌,且发病小鼠的心脏、肝脏和肾脏出现坏死灶,肺脏有细菌性栓子。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奶牛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较复杂,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且不同血清型菌株间的毒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9.
 本研究通过对菌核型强致病力菌株Vd080产生的800个T-DNA插入突变体进行致病力测定,筛选得到31株致病力极显著降低的突变体,并对其进行了生物学性状分析。分子验证结果表明,这些低致病力突变体均为阳性,且有25株的T-DNA为单拷贝插入。与野生型菌株Vd080相比,这25株低致病力突变体菌落形态变异丰富,除了8株与野生型菌株形态一致的菌核型突变体外,还有3株黄色菌丝型,2株白色菌丝型和12株中间型突变体。此外,多数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粗毒素产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且各生理指标之间并无明显相关性。借助TAIL-PCR技术和VdLs.17的基因组数据库,进一步获得了这25株单拷贝插入低致病力突变体T-DNA的侧翼序列,并从Vd080中成功克隆得到了影响黄萎病菌致病力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00.
李志芳 《福建茶叶》2016,(6):193-194
21世纪以来,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以计算机、互联网、光纤通信为代表的新型高端科学技术逐步进入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这些新技术的诞生深刻影响了各个产业,可以说新技术将重塑产业生态链,并且拉开了新产业革命的序幕。传统行业要想在科技水平不断发展的视域下得到提升和壮大,就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将计算机技术等科技手段融入到行业的生产和销售中来。茶叶行业也不例外,本文结合当前经济形势,重点分析了茶叶企业如何有效地运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生产和营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