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沙漠-绿洲边缘4种不同生境(湿地生境、盐渍生境、盐渍-沙地过渡生境和沙地生境)芦苇群落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法探究芦苇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4种生境芦苇根际真菌共检测出3门18纲51目98科128属145种。在门分类水平,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分别为盐渍-沙地过渡生境、湿地生境主要优势菌门,而毛霉门(Mucoromycota)在盐渍生境中相对丰度最高。在属分类水平,湿地生境、盐渍生境、盐渍-沙地过渡生境和沙地生境的优势物种分别为棉革菌属(Tomentella)、古根菌属(Archaeorhizomyces)、梨孢属(Pyricularia)和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4种生境间真菌多样性和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有益菌与有害菌共存。湿地生境真菌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沙地生境和盐渍-沙地过渡生境主要优势物种更多,沙地生境和盐渍-沙地过渡生境的菌群组成相似,但真菌群落与环境因子关系尚不明确。上述研究结果对于认识河西走廊不同生境芦苇根际微环境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2.
【目的】采用盆栽试验探究不同钾肥施用量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理、根系形态、生物量以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期确定油橄榄苗期最优的钾肥施用量,为油橄榄植株良好的生长发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方法】选用我国油橄榄主栽品种‘鄂植8号’为试验材料,所用钾肥为硫酸钾(K_2SO_4),将施用量设为5个水平,折合成K_2O用量分别为10、20、30、40和50 g/株,另设不施钾肥为对照(CK)。【结果】缺钾抑制了油橄榄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长发育,导致油橄榄根系活力、含水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根系相对电导率升高,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下降,苗高、地径和地上及地下部干物质累积下降,根冠比降低。增施适量钾肥后,油橄榄根系活力和根系含水量增加,相对电导率下降,根系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增加,根系形态得到优化,苗高、地径、根干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和根冠比均有显著提高。施用钾肥后,油橄榄根际土壤p H和含水量降低,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速效磷、速效钾、全磷、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增加,全氮含量变化不显著;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碱性磷酸酶活性略有下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升高,真菌数量显著降低,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下降。【结论】每株增施20 g钾肥对油橄榄幼苗生长发育及根际土壤微环境的促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3.
以 “大西洋”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沿黄高扬程灌区的白银市景泰县条山农场马铃薯种植基地设置小区试验,在各发育阶段分别设置5个水分梯度(原灌溉量的50%、75%、100%、125%和150%,其中原灌溉量,即100%灌溉量,为当地常用的、维持试验地25.8%左右土壤含水率的灌溉量),探讨马铃薯各发育阶段灌溉量对其生理特性及块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的各发育阶段,随着灌溉量的增加马铃薯叶片净光合速率 (Pn)和蒸腾速率(Tr)分别先增加到最大值30.19 μmol·m-2·s-1、12.50 mmol·m-2·s-1,而后减小。当灌溉量为50%和150%时叶片Pn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35.06%和19.59%。在不同发育阶段马铃薯叶片的生理活性对灌溉量表现出敏感响应。幼苗期75%灌溉量马铃薯叶片叶绿素含量、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别为0.86 mg·g-1、21.88 μmol·m-2·s-1、2.29 μmol·mmol-1,较100%灌溉量分别提高了14.15%、0.31%、3.80%,而MDA含量、SOD活性及CAT活性最低,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8.40%、11.69%、8.23%;发棵期100%灌溉量处理下Pn和WUE最高,较50%灌溉量处理分别提高了53.99%、24.85%,此时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活性最低,分别为89.06 μg·g-1、143.45 μmol·g-1、438.14 U·g-1,同时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较50%灌溉量也降低了26.07%;结薯期125%灌溉量处理的Pn和WUE最高,较100%灌溉量分别提高了19.16%、6.76%,而SOD、POD活性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0.93%、6.23%;成熟期75%灌溉量马铃薯叶片Pn最高,较其余各灌溉量处理的Pn分别提高了38.64%、13.81%、14.16%、21.27%,而MDA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分别为21.107 μmol·g-1、6.07 nmol·min-1·g-1,较100%灌溉量分别降低了19.35%、2.26%。同一生育期低灌溉量(50%灌溉量)块茎中淀粉含量较低。在幼苗期75%灌溉量处理使得块茎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较100%灌溉量处理提高6.20%。发棵期100%灌溉量块茎中淀粉含量达到最高(15.14%),而结薯期125%灌溉量处理的块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较100%灌溉量下提高4.61%。成熟期75%灌溉量块茎淀粉含量处于最高水平,较100%灌溉量提高12.77%。结合块茎的总鲜重、商品薯率、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还原糖含量等指标,可知在幼苗期、发棵期、结薯期、成熟期灌溉量分别为原灌溉量的75%、100%、125%、75%时马铃薯块茎品质最优而且产量最高,分别为654.30、650.60、773.00、703.53 g·株-1。  相似文献   
34.
葡萄试管苗炼苗过程光合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葡萄试管苗叶片在炼苗过程中气孔阻力、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加。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降低,通过炼苗可以加强其对环境的适应,并提高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35.
以含有较多硫酸的硫酸、硝酸混合液(sulphur-rich acid,SRA)和较多硝酸的硫酸、硝酸混合液(nitric-rich acid,NRA)浸泡云杉针叶,研究这2种类型酸溶液在不同酸度下对云杉叶细胞膜及其保护系统损伤的机制。结果表明:酸胁迫24h,当溶液酸度在pH5.0~3.0时,细胞膜受伤害程度和脂质过氧化程度较低;当溶液酸度增加至pH2.0和pH1.0时,云杉叶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细胞膜稳定指数显著降低。对比这2种类型酸胁迫,在酸溶液的酸度增加至pH1.0时,CAT和POD活性在2种酸胁迫间没有显著差别,但NRA酸胁迫云杉叶片SOD活性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SRA酸胁迫。这2种类型的酸胁迫以NRA酸胁迫的云杉叶活性氧水平和乙烯产生速率较高,而多胺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较低。上述结果与稀硝酸相对稀硫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密切相关,并与在强酸度下(pH2.0,pH1.0)NRA酸胁迫相对降低云杉叶细胞膜稳定指数和提高MDA含量的特点相一致。在较强的酸度下,NRA酸胁迫比SRA酸胁迫对云杉叶表现出较强的氧化能力,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损害其抗氧化酶、多胺、类胡萝卜素等构成的细胞膜保护系统,加重细胞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36.
应用电导率法及Logistic 方程测定油橄榄品种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油橄榄品种进行低温胁迫(5、0、-5、-10℃)处理,应用电导率法及Logistic方程测定不同油橄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表明,油橄榄叶片相对电导率随着处理温度的不断降低而呈“S”型曲线变化,叶片伤害率变化趋势与叶片相对电导率基本一致;在相同处理温度下叶片伤害率和相对电导率有较大差异,间接反映了不同品种的抗寒性强弱,结合Logistic方程可计算油橄榄的半致死温度(LT50);油橄榄叶片SOD、POD、CAT酶活性随胁迫温度的降低总体上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皮削利的3种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6个品种的油橄榄抗寒性差异显著,由强到弱依次为皮削利>配多灵>莱星>阿斯>鄂植8号>佛奥.  相似文献   
37.
探究了KCl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抗旱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增施KCl(0.70 g·株-1)显著缓解干旱胁迫下马铃薯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抑制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升高,相对 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增施KCl还相对提高了马铃薯的株高、基径、单株匍匐茎数量和单株产量,增施氯化钾使干旱胁迫条件下马铃薯植株株高、茎粗、单株匍匐茎数和单株产量分别相对提高6.32%、18.28%、13.75%和29.45%。由此可以认为,在干旱条件下增施氯化钾可通过提高马铃薯幼苗的保水能力,缓解干旱胁迫造成的抗氧化酶活性下降并相对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减轻干旱胁迫对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的不良影响,从而显著提高马铃薯幼苗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8.
探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油橄榄苗根系形态、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土壤肥力相关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根系生理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确定油橄榄苗期最优的磷肥施用量,为油橄榄植株培育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依据。结果显示:(1)增施适量磷肥可降低根际土壤pH值,提高根际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含量,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有所下降;增施适量磷肥还可增强根际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而脲酶活性降低;增加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解磷菌数量及细菌与真菌比值(B/F),降低真菌数量,改善油橄榄根际土壤性质;(2)增施适量磷肥可提高油橄榄根系中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及可溶性糖含量,增强根系活力,增加根系含水量、油橄榄根长、根表面积和根尖数,促进根系生长,优化根系空间分布;(3)增施适量磷肥使油橄榄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根干重和根冠比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比较6种不同磷肥施用量,以每株施用45 g磷肥对油橄榄幼苗根系生长发育和根际土壤微环境改善效果最佳。综上所述,增施适量磷肥可改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从而促进油橄榄根系及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9.
为研究生草栽培对果园小气候的影响,为果园生草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白龙江干热河谷地带种植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与自然生草的生草制油橄榄园为研究对象,以清耕果园为对照,在夏至和霜降后对果园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等因子进行了连续14 h的测定。结果表明:种植毛苕子和自然生草在6月和10月均可提高果园0~15 cm土层的土温和地上50 cm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在6月时随着土层的加深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在10月时随着土层的加深呈升高趋势;在观测时间段内0~5 cm土温波动程度大于5~10和10~15 cm。果园空气湿度的日变化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生草有增湿的效应。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白龙江干热河谷地带油橄榄园种植毛苕子小气候调节的综合效应高于自然生草。  相似文献   
40.
氯化钾对干旱胁迫下马铃薯根系生理及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材料,研究了6个钾肥施用量(以K2O计):CK(0 g/株)、C1(1.2 g/株)、C2(2.4 g/株)、C3(3.6 g/株)、C4(4.8 g/株)、C5(6.0 g/株)对2个干旱胁迫程度[轻度干旱胁迫("轻旱,D1")、中度干旱胁迫("中旱,D2")]和正常灌溉下马铃薯根系生理和形态发育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根系生理方面,干旱胁迫下增施钾肥可不同程度地增强马铃薯根系抗旱性。各处理马铃薯根系含水量、地下部分干重、根冠比表现为D1D2,除根冠比在各施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以上指标均以C3处理效果最为显著(P0.05)。各处理马铃薯根系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丙二醛含量表现为D2D1,且C2处理下降幅显著(P0.05)。根系活力、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在C1、C2、C3处理及以下表现为D2D1,此后相反;过氧化物酶活性整体上表现出D2D1的变化趋势。以上指标在C2处理下效果显著(P0.05)。根系形态方面,整体上看,钾肥作用下马铃薯总根长、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增加,根尖数减少。各处理下马铃薯根直径、根表面积、根体积表现为D1D2,总根长、根尖数分别在C2、C3处理及以下表现为D2D1,此后相反;干旱胁迫下根系各形态指标对钾肥增施量的响应较为复杂,整体表现为"轻旱高钾促进,中旱低钾促进"的变化趋势。产量方面,干旱胁迫导致薯重降低,增施钾肥提高了马铃薯单株总薯重,以C3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综合以上分析认为,钾肥的施入应充分考虑当地土壤水分状况并依此制定合理的施入量,这样才有利于马铃薯根系抗性的提高和形态的建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