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60篇
  58篇
综合类   343篇
农作物   9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甘蔗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基因(ScSAM)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 22)中克隆获得SAM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ScSAM,GenBank登录号为KC172558。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分析其序列,cDNA全长1466 bp,含有1个119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396个氨基酸,与高粱和玉米等植物的SAM蛋白有很高的相似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甘蔗ScSAM与高粱的SAM蛋白亲缘关系较近。Real-time PCR分析表明ScSAM为组成型表达,在根中的表达量最高,是叶中表达量的3.6倍。其在黑穗病菌胁迫和低温(4℃)、聚乙二醇(PEG)、NaCl非生物胁迫下均被诱导表达,但表达模式不同;在H2O2胁迫下其表达被抑制。推测其可能参与甘蔗抗黑穗病过程,且在甘蔗抗寒、抗旱、抗盐和抗氧化等胁迫过程中也起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62.
果蔗Badila脱毒组培苗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带有花叶病果蔗badila的茎段为材料,经热处理和无处理后分别栽植于温室,以新生植株的蔗芽和心叶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并于不同时期对不同处理的果蔗叶片进行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脱毒后的果蔗Badila叶片的叶绿素含量、Pn、Gs、Tr、Fv/Fm、Fv/Fo及Yield等均高于未脱毒处理的,脱毒苗中均以愈伤苗的比茎尖苗高.因此,经过脱毒处理,有利于增加果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效率,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相似文献   
63.
广西金花茶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寄主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金花茶炭疽病,并从病叶上分离出金花茶炭疽菌;根据致病性测定和病原菌株形态观察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dchum camelliae Mass.,由该菌引起的金花茶炭疽病在广西属首次报道。为了寻找炭疽病的抗源,通过测定13种金花茶和3种山茶对金花茶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C.chrysantha var.phaeopubisperma S.Y.Liang et Z.H.Tang)、东兴金花茶(C.tunghinensis Chang)、多瓣金花茶(C.multietala S.Y.Liang et C.Z.Deng)、小花金花茶(Cmicrantha S.Y.Liang et C.Y.Zhong)、顶生平果金花茶(C.pingguoensis vat.teminalis(Liang et su)S.Y.Liang)5个种或变种表现抗病反应;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gigantocarpaHuetT.C.Huang)、红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inn)的红露珍品种、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Hu)Tuyama)以及显脉金花茶(Camellia euphlebia Merr.ex Scaly)对Colletotrichum camelliae表现为免疫反应,这些抗性材料将为金花茶的种质改良提供优质抗源。  相似文献   
64.
荸荠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荸荠叶状茎为试验材料,采用改良的SDS法提取其基因组DNA,并对其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荸荠的RAPD—PCR优化反应体系和程序。结果表明,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和完整性较好,OD260/OD280值在1.8~2.0之间,DNA无降解现象,完全可以满足RAPD—PCR扩增要求。建立了荸荠RAPD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μl,各有关成分的最佳浓度分别为25mmol/L Mg^2+,1.0UTaqDNA聚合酶,0.2mmol/L dNTPs,1μmol/μl引物,1.5ng/μl DNA模板。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1min,37℃退火30s,72℃延伸60s,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min。  相似文献   
65.
固氮菌接种对甘蔗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明固氮菌接种对甘蔗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用甘蔗内生固氮菌GGS6、LCT2和QZT2的混合菌液对巴西固氮甘蔗品种B8(RB86~7515)和广西当家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ROC22)进行固氮菌接种和不接种处理,在不同时期测定根系活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含量和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结果表明,与不接菌处理相比,接菌处理使两供试甘蔗品种根系碳水化合物总量、蛋白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明显提高了不同时期B8根系活力,在7月12日、8月17日ROC22的根系活力也有所提高;接菌处理在7月30日、8月17日提高了B8根系固氮菌的固氮酶活性,而提高了不同时期ROC22的酶活性。因此,固氮菌接种有助于甘蔗根系的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66.
硅肥对甘蔗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温室条件下,以每桶施用26g N+1.76g P+20g K为对照,进行6个不同硅肥施用水平处理(20,40,60,80,120和150 g/桶)桶栽试验,探讨硅肥对新台22号甘蔗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特性、N、P、K和Si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部分硅肥(硅酸钙)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甘蔗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不同硅肥处理之间的甘蔗叶片P含量差异不大,部分处理的P含量略有增加;施用硅肥可显著降低叶片N、K含量,但随着硅肥施用量的增加,叶片Si含量逐渐提高。硅肥处理较对照显著提高每桶甘蔗干物质含量(26%~70%)和甘蔗产量(30%~60%)。此外,在收获期,硅肥处理的甘蔗植株硅含量可达2.64%。  相似文献   
67.
广西农科院实现科研立项重大突破的主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广西农科院2000年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的科研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认为广西农科院科研立项取得重大突破的主要经验是:在项目策划时,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尊重农业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既注意发挥自身的优势,又体现政府的意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既完成好合同规定的任务指标,又不断创新,紧跟科技发展前沿。文章指出,整合资源、加强联合、造就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是今后科研立项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8.
以苦瓜纯雌系X-黑-d-d为材料,于三叶一心期用300 mg/L AgNO3诱导其分化完全花,并利用cDNA-AFLP技术研究AgNO3 处理后72 h内花蕾基因差异表达情况.结果表明:300 mg/L AgNO3能成功诱导苦瓜纯雌系连续性转化为完全花,平均为11.83朵/株;以128对选择性扩增引物扩增对照和处理后不同时期花蕾的cDNA,其中8对引物可获得较多分布均匀的清晰条带,这些条带大部分是组成型表达,少部分是抑制表达或诱导表达的差异条带.  相似文献   
69.
融合杀虫基因对甘蔗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及融合杀虫基因,以期克服外源基因失活,增强抗虫基因表达能力,延缓昆虫抗性的发生,获得高抗虫转基因甘蔗植株.[方法]以甘蔗品种ROC25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芽苗分化和生根的Hyg抗性筛选试验.利用农杆菌介导,将含MAR序列介导融合杀虫基因(AVAc-CpTI)导入甘蔗基因组.[结果]愈伤组织增殖、出芽时Hyg的最佳筛选浓度为50 mg/L,生根时Hyg的最佳筛选浓度为30 mg/L.获得13个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基因系,48株Southern杂交阳性甘蔗植株;获得8个无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基因系,7株Southern杂交阳性甘蔗植株.MAR序列介导转基因表达使转化过程中转基因系的获得数量提高了62.5%.[结论]建立了ROC25的潮霉素抗性筛选体系;MAR序列介导融合杀虫基因进行甘蔗遗传转化,可提高甘蔗外源基因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70.
广西东南沿海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广西东南沿海甘蔗种植区北海和钦州两地甘蔗根际土壤中从枝菌根真菌(AM真菌)的分布状况,为广西甘蔗AM真菌资源保护和优势菌株的筛选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蔗区甘蔗根际5~20 cm土样,采用湿筛倾析-蔗糖离心法分离AM真菌孢子,根据形态结构鉴定孢子种属.[结果]分离出6种类型AM真菌孢子,其中球囊霉属两个类型,无梗囊霉属3个类型,盾巨孢囊霉属1个类型.[结论]供试蔗区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中,无梗囊霉和球囊霉属占优势,A.sp1在两地蔗区出现数量最多,为共有种,两地蔗区特有种:钦州为未定种A.sp2,北海为S.gregar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