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对区试玉米品种进行科学的评价与筛选,通过对贵州省2012年C组11个玉米品种的产量等11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GC3、GC2、GC5、GC1综合表现最好,可进入进一步的试验筛选;主成分分析法与传统分析法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2年参加贵州省高山组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的新品种影响产量因素的各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照常规区域试验评价品种优劣(主要考察产量)排序与按灰色关联度排序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分析这两种方法得知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参试品种的优劣性更准确、更可靠、更全面、更科学.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种及其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玉米杂交种间的遗传差异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以 11个玉米品种的 13个农艺性状为依据, 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计算其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及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 11个品种共划分为 4 个类群, Ⅰ类为 QIV9、 QIV10、 QIV5、 QIV6, Ⅱ类为 QIV1、 QIV2、 QIV4, Ⅲ类为 QIV3、 QIV11、QIV7, Ⅳ类为 QIV8; 13个性状进行变量聚类分析, 被划分为 4类, 穗重、 单穗粒重、 产量、 穗行数和秃尖长聚为一类, 穗位高、 行粒数、 含水量、 轴重和穗粗聚为第二类, 穗长和百粒重聚为第三类, 株高自为一类。明确了品种间的关系亲疏以及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可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为了揭示玉米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同时分析产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为高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 研究 13个玉米新组合的穗长、 穗行数、 秃尖、 单穗粒重、 百粒重、 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 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数是穗行数(0.293)和单穗粒重(0.304),均达显著水平。可见, 提高穗行数和单穗粒重, 同时降低秃尖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秋播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对蚕豆多品种、多性状等多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对12个秋播品种的8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除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小外,其余均较大;各农艺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提取的3个主成分能够解释所有性状信息的86.318%,第1主成分为产量相关因子,贡献率为56.187%,第2主成分为生育期因子,贡献率为19.156%,第3主成分为荚长与株高因子,贡献率为10.975%。综合表现较好的3个品种分别是‘织金小青皮’、‘监利小蚕豆’和‘成胡18号’,研究为蚕豆多品种综合评价及品种筛选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豆在"3414"试验设计下各个性状的关系以及对产量的影响,采用系统聚类的R型聚类法对‘安豆7号’在"3414"试验设计下的9个农艺性进行研究,采用中位数聚类法计算9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9个性状共划分为4个类,Ⅰ类为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产量,Ⅱ类为株高和主茎节数,Ⅲ类为有效分枝,Ⅳ类为底荚高度。剔除基因型对变量聚类的影响,明确了类间的典型指标,可为大豆品种的选育及性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盛农玉6号’、‘LCBB18-12’、‘百隆玉303’、‘惠农单5号’和‘西抗18’5个玉米新组合为材料,用Excel和SPSSPRO在线统计分析平台对包括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单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的11个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穗行数(0.85)、穗粗(0.846)、百粒重(0.845)、株高(0.843)、单穗粒重(0.839)、生育期(0.827)、穗长(0.817)、行粒数(0.812)、穗位高(0.812)、秃尖(0.59)。除秃尖以外的9个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均较大,关联系数在0.8以上,秃尖这一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相对较小,关联系数为0.59。由此可推断,穗行数、穗粗、百粒重、株高、单穗粒重、生育期、穗长、行粒数、穗位高是产量构成的主要因子。该结果为高产育种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玉米F2:3群体株型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影响玉米叶向值的主要株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穗上二叶挺直长、穗上一叶挺直长和穗上三叶挺直长与叶向值的关联度排在前3位,所有性状对叶向值的关联度顺序是:Lf2(0.9147)Lf1(0.9082)Lf3(0.906)EH(0.8996)L1(0.8856)LW3(0.8855)LW2(0.8854)L3(0.8812)LW1(0.881)L2(0.8772)PH(0.8691)LA2(0.8468)LA1(0.8444)LA3(0.841)。研究结果明确了玉米株型主要农艺性状对叶向值的影响,为株型育种、QTL定位及叶向值遗传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观察实验中玉米新组合穗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与遗传基础研究,通过对9个玉米新组合及对照的12个穗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轴重与含水量可能受到相同基因的调节,轴粗具有独立的遗传机制,而其余穗部性状间可能存在一因多效的情况,具有相似的遗传基础;B6、B13和B34组合在试验中综合表现最好,ck排在第7位。研究明确了穗部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筛选了穗部表现优良的新组合,为玉米育种中穗部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系统聚类的R型聚类法对12个玉米杂交种的11个农艺性状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采用组间连接法计算11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11个性状共划分为4个类,Ⅰ类为株高、产量、穗粗、单穗粒重和穗行数,Ⅱ类为生育期、穗长和穗位高,Ⅲ类为行粒数和百粒重,Ⅳ类为秃尖长。可见,R型聚类分析能够将不同性状按照性状间相关系数的大小进行聚类分析,可为玉米杂交种的选育及性状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