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6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1篇
  17篇
综合类   97篇
农作物   5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41.
气象因子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郑单958、浚单20、登海662三个高产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7-2008年在河南省4个生态区(豫南、豫中、豫东、豫北)研究了气象因子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生态区的玉米产量表现为豫北>豫东>豫中>豫南,其中豫北玉米2年平均产量为708.5kg/667m2,显著高于其他3个生态区.豫东玉米籽粒...  相似文献   
42.
行距配置方式对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确定黄淮南部夏玉米产区机械化生产适宜的行距配置方式,2012—2013年同时在河南省方城县和辉县两个试验点设置大田试验,以高、中、低3种株高类型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郑单958’和‘512-4’为材料,设置2个种植密度(低:60 000株·hm~(-2);高:75 000株·hm~(-2))、5个行距配置方式(50 cm、60 cm、70 cm、80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研究了不同株型玉米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行距配置条件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矮秆的‘512-4’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优势明显;中秆的‘ZD958’在辉县和方城分别以60 cm和70 cm等行距产量最高。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高秆的‘XY335’和中秆的‘ZD958’均以60 cm等行距处理产量最高;而矮秆的‘512-4’则以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优势明显,但与6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植株氮积累量随行距的扩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60 cm等行距的氮积累量较大,低密度时显著高于80 cm等行距和80 cm+40 cm宽窄行距处理,而高密度下与各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植株氮积累量对行距反应不同,高秆品种在行距间差异不显著,中秆品种80 cm等行距最低且与其余行距处理差异显著,矮秆品种50 cm和60 cm等行距氮积累量最高且与其余行距差异显著。两个密度种植条件下,籽粒氮积累量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随行距的扩大先升高后降低,在60 cm等行距处理达到最大值,并且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氮肥偏生产力随行距的扩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60 cm等行距处理较高,但在低密度下与其他行距处理差异不显著,高密度时与80 cm等行距处理差异显著。与其他行距处理相比,60 cm等行距处理具有相对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能够较好地协调玉米土壤与植株的氮素吸收利用关系,兼顾不同株高类型玉米品种在一定密度范围内获得高产,可作为目前黄淮南部地区夏玉米统一的行距配置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3.
施用锌肥和硼肥对玉米穗粒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究微量元素锌和硼对玉米果穗的影响,以豫单606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施用锌肥和硼肥(对照,CK)、施用锌肥、施用硼肥、同时施用锌肥和硼肥4种处理,调查了玉米穗粒性状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锌肥和硼肥,秃尖减少,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施用锌肥籽粒长度增加,粒厚、百粒体积和百粒重降低,由于穗粒数提高,单穗产量增加;施用硼肥籽粒长度、百粒重、百粒体积和单穗产量均增加。与CK相比,单施锌肥、硼肥及锌肥和硼肥配施均能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施用锌肥籽粒脂肪含量显著提高,施用硼肥籽粒脂肪含量降低;各施肥处理淀粉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施用锌肥或硼肥以及锌肥和硼肥配施显著提高了籽粒锌和硼的含量。本研究结果为锌肥和硼肥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4.
在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和2种施肥水平下,研究了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粘壤土和壤土、砂质壤土、壤质粘土上玉米的叶面积动态和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玉米生育后期各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不同质地土壤玉米Fv/Fm、ΦPSⅡ、qP表现为粘壤土>壤土>壤质粘土>砂质壤土,NPQ表现为砂质壤土>壤质粘土>壤土>粘壤土,蜡熟期各处理间的差异明显大于乳熟期。施肥使各种质地土壤玉米Fv/Fm、ΦPSⅡ和qP明显提高,NPQ降低,尤其在砂质壤土上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45.
超高产夏玉米生长机制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1996 ̄1997年的超高产夏玉米栽培试验研究表明,超高产夏玉米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可达5.7左右,叶片的功能期长,叶面积4.0以上的时间在60d以上,总光合势大,净同化率高。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的高峰期在吐丝后30d前后,吐丝前后的干物质积累比例约为4:6,经济系数在44%左右,研究还发现,黄淮海地区玉米生长季节的天气条件尤其是日照时间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6.
不同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生长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采用池栽方式对轻壤土、中壤土和轻粘土上玉米根系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质地土壤对玉米根系的形态、分布、生长具有很大影响。玉米根系弯曲度、平均根径的大小均为轻粘土>中壤土>轻壤土,轻壤土中玉米根系上部有更多的支根但下部支根较少;拔节期,玉米根系的垂直和水平分布在轻壤土中范围最广,轻粘土中最小。大喇叭口期之后3种质地土壤玉米根系的分布范围无明显差异。轻壤土、中壤土、轻粘土随着土壤中物理性粘粒的增加,根量在上层土壤中所占的比例加大。轻壤土中玉米根系生长表现为"早发早衰",拔节期前,根系生长速率大于中壤土和轻粘土,吐丝期根量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衰老。轻粘土玉米的根系则呈现出"晚发晚衰",拔节期前根系生长缓慢,灌浆期根量才达到最大值,灌浆至成熟期根系衰老的速率远小于轻壤土和中壤土。中壤土中根系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平均生长速率和根量的最大值显著高于轻壤土和轻粘土。  相似文献   
47.
我国玉米主要间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我国耕作制度的变革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玉米间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演变。为此综述了玉米间作增产的理论基础和适合我国不同生态区域的玉米主要间作模式,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8.
玉米种子成熟度对其活力及F_1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河西制种基地玉米种子成熟度与种子活力、F_1产量之间的关系,为确定适宜收获期、避免种子遭受早霜冻、确保种子质量安全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用偏马齿型豫单603杂交种子和偏硬粒型豫单606杂交种为材料,从授粉后40 d开始采收果穗,每隔5 d测定一次籽粒乳线发育、籽粒含水量、百粒重、种子发芽率和浸出液电导率,并检测F_1田间表现及籽粒产量,研究玉米种子成熟度对种子活力和F_1产量的影响。【结果】豫单603和豫单606 2个杂交种乳线出现时间和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整体表现为豫单603乳线出现晚、消失早,而豫单606乳线出现早、消失晚。授粉后40 d,豫单606乳线位置达0.16,而豫单603尚未出现,二者在授粉后65 d时乳线位置接近0.50,此时,豫单603和豫单606籽粒含水量分别为31.66%和35.09%;授粉后40 d,豫单603的籽粒含水量高于豫单606;授粉后45 d及以后二者的籽粒含水量呈相反趋势;生理成熟时,豫单603(授粉后75 d)的籽粒含水量26.71%,豫单606(授粉后80 d)的籽粒含水量为27.00%。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杂交种子F_1的发芽率不断提高,生理成熟时达到最大。授粉后40d,2个品种的杂交种子F_1已具有一定发芽能力。授粉后75 d,豫单603达到生理成熟时,标准发芽率96.67%;豫单606授粉后80 d生理成熟,发芽率98%。种子简化活力指数随成熟度增加而提高,2个杂交种在授粉后65 d达到最大,分别为5.89和8.70,之后略有下降。与标准发芽率一致,2个杂交种人工加速老化发芽率也随成熟度提高而上升。授粉后40 d,种子成熟度低,老化发芽率分别为58.33%和54.67%;生理成熟时,豫单603老化发芽率90.00%,豫单606为92.33%。田间出苗率、整齐度、干物质积累量和F_1产量均随种子成熟度提高而上升,至生理成熟时达到最大,但豫单603和豫单606生理成熟期收获的杂交种子F_1的产量与授粉后65 d收获的杂交种子F_1的产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个品种在授粉后65 d时收获的杂交种子F_1均可获得较高的幼苗素质和籽粒产量。【结论】在河西张掖玉米制种区,雌穗授粉后65 d,籽粒乳线在1/2位置左右,籽粒含水量30%—35%,可作为玉米种子适宜收获期,比目前生产上(乳线基本消失)提前15 d左右,不仅有利于争时晾晒防冻害,同时可获得高活力种子。  相似文献   
49.
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积累特征及一次性施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目的】探讨实现超高产夏玉米(≥12 000 kg?hm-2)简化、高产和高效施肥技术。【方法】2007年和2008年在河南省浚县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植株氮素吸收、分配和积累特性及具有知识产权的缓/控释氮肥施用效果。【结果】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至灌浆中期是超高产夏玉米两个氮素吸收关键时期,从出苗到吐丝期,叶片是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期以后,籽粒/果穗成为氮素的分配中心;吐丝后超高产夏玉米氮素吸收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40%—48%,生育后期土壤充足供氮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保证籽粒灌浆,对实现超高产至关重要。苗期一次性施用缓/控释氮肥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比常规2次施氮提高了6%—7%,产量提高了3%—4%,氮肥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26—1.59 kg?kg-1。【结论】施用缓/控释氮肥有利于超高产夏玉米生育后期氮素吸收利用,实现了超高产夏玉米的一次性施肥,增产显著且省工高效。  相似文献   
50.
紧实胁迫对不同土壤类型玉米养分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明确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植株养分累积、分配和产量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响应。【方法】采用微区桶栽,设计了土壤类型和紧实度两因素试验,研究玉米地上部养分吸收、分配和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紧实胁迫的响应。【结果】结果表明,紧实胁迫下不同类型土壤上玉米的根干重、根长度、养分累积量和分配量以及产量均呈下降趋势,各参数变化顺序均表现为:潮土砂姜黑土黄褐土;紧实胁迫下叶片中的养分分配比例高于茎鞘,养分转移率表现为黄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降低土壤紧实度促进了玉米根干重和根长度的增加,增加了各类土壤上玉米单株和各器官中氮、磷、钾的累积量和玉米产量,其中黄褐土和砂姜黑土增加幅度较大,潮土较小;玉米叶片和茎鞘中的氮、磷、钾转移率随紧实度的降低而下降。【结论】紧实胁迫影响不同土壤类型玉米根系生长、养分累积和吸收,生产实践中对不同土壤类型可通过降低紧实度来改善根系生长,提高玉米养分的吸收和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