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21篇
  8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3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1.
为了分析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规律,本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红肉、白肉火龙果品种‘蜜红'‘白玉龙'果实为材料,每个品种采集30个样品果。分别沿纵、横2个方向将果实等分为5层,每层由外至内依次取13个点位,测定各点位果肉糖度,各品种、切法组合分别设15次重复,以探讨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情况,并以单个果实内全部取样点的糖度均值作为果实总糖度,探讨果实不同部位糖度与果实总糖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蜜红'‘白玉龙'火龙果果实沿纵、横2个方向等分出的5层之中,糖度均呈现出中间高、两侧依次降低的特点,即中间第三层糖度均值最高,而其两侧第二层与第四层次之,两端第一层与第五层糖度均值较低;在每一等分层中由外至内依次所取的13个点位的糖度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依次降低的特征,即中心点位13点糖度均值最高,而其四周9~12点位次之,外侧1~8点位糖度均值较低;对火龙果内部所有采样点依其糖度进行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分别为10、15时,‘蜜红'‘白玉龙'果实内部取样点可分为两类,结合火龙果不同等分层和不同点位糖度分布特征,被划分出2类即糖度较高的中心部分与糖度较低的外周部分;表明火龙果糖度分布呈现出中心部位高向四周依次降低的规律。在与果实总糖度的关系中,相较于其他等分层,横切中间层与果实总糖度具更高的相关性,‘蜜红'‘白玉龙'横切中间层糖度均值与果实总糖度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29、0.917,表明横切中间层糖度均值对果实总糖度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之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火龙果的总糖度。初步阐明了火龙果果实内部糖度分布规律,为火龙果品种资源的糖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2.
为明确人工饲料和桑叶饲育对蚕体代谢酶活性的影响,自五龄起蚕开始用人工饲料和桑叶分组饲养家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家蚕中肠组织和血淋巴中碱性磷酸酶(ALP)、羧酸酯酶(CarE)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活性变化。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家蚕的血淋巴ALP活性无显著变化,而桑叶组血淋巴ALP活性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在60 h和72 h,桑叶组的ALP活性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桑叶组和人工饲料组血淋巴CarE活性均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强,其中人工饲料组CarE活性略高于桑叶组,但差异不显著。在12 h和24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略低于人工饲料组;在36 h,桑叶组血淋巴AchE活性开始升高,并且在48、60、72 h持续高于人工饲料组,AchE活性分别是人工饲料组的1.52、1.64、1.71倍。桑叶组家蚕中肠ALP活性在36 h开始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升高,在72 h,酶活性极显著高于人工饲料组,酶活性为人工饲料组的2.13倍。人工饲料组中肠CarE活性在24 h开始显著高于桑叶组,在60 h达到最高值,为桑叶组的2.61倍;在72 h,CarE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仍...  相似文献   
413.
为了明确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在桑树上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和防治潜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 使用叶片采集法对桑树上的桑蓟马和龟纹瓢虫分布进行了调查, 在室内开展了龟纹瓢虫2龄、3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 桑蓟马在桑叶背面的种群数量更高, 主要分布在第2至第5叶位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若虫和成虫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龟纹瓢虫3龄幼虫对桑蓟马的控制能力大于2龄幼虫, 2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91.74头和55.56头, 3龄幼虫分别为344.83头和196.08头。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升高而下降, 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数量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龟纹瓢虫在室内对桑蓟马的2龄若虫和成虫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 且其在田间具有分布, 可以作为桑蓟马生物防治的潜在材料。  相似文献   
414.
以甘肃省某化工厂历史遗留铬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开展还原稳定化法修复铬污染土壤小试研究,确定最佳修复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采用9种不同配比的复配修复药剂分别对铬污染土壤进行处理,添加后养护3 d,综合对比浸出液中的污染物浓度、还原稳定效率和反应前后土壤pH变化,得出6%硫酸亚铁+3%硫化钠和6%氯化亚铁+3%硫化钠的修复效果较好。添加8%氯化亚铁+4%硫化钠,养护3 d,可使污染土浸出液中的总铬和Cr6+达到修复目标值,养护30 d,可使还原稳定效率达到100%。添加不同百分比的硫酸亚铁+硫化钠和氯化亚铁+硫化钠,对场地污染土壤pH影响不大;添加不同百分比的硫酸亚铁+硫化钠和氯化亚铁+硫化钠,养护3 d和养护30 d,对场地污染土壤pH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15.
416.
在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背景下,依靠互联网浪潮的推动和与上海的结对帮扶,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方竹笋产 业发展方兴未艾。论文通过分析正安县方竹笋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生产、运输和销售方面存在的不足,探索其他地区 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模式的可行性,为持续、深入打造“互联网+”产业链提供应用参考,促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