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篇
农学   33篇
  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水稻中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的基因枪转化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基因枪法把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导入水稻恢复系HP121和偏籼型品系8706,经PCR、点杂交以及Southern杂交分析, 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通过叶片细胞分裂素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以及形态观察,表明抑制衰老的嵌合基因在部分转基因水稻中表达,叶片衰老得到延迟.转基因植株后代符合3:1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72.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方案研究   总被引:64,自引:3,他引:64  
 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61 2 1份为材料 ,以 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 ,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 ;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 ;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变异系数和表型保留比例等 5个参数可作为检验各取样方案所得的核心种质的指标 ,通过检验可知 ,以丁颖和程王两种分类体系为分组原则、以平方根或对数法确定组内取样比例采用聚类法在组内进行取样是比较好的取样方案  相似文献   
73.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例.(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74.
几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DNA籼粳分化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经过筛选的11个籼粳分化特异探针对培矮64S、N422S、108S、LS2S等4个不育系和57份恢复系的DNA籼粳分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材料DNA在籼粳分化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其TDj值的分布范围为0.0674~0.8864。大多数品种籼粳分化比较彻底,DNA上处于典型籼粳之间的中间型的材料很少。培矮64S、中413、特青2号、桂朝2号、晚三、密阳23等品种的TDj值小于0.1,属于典型籼稻;优良三系杂交籼稻恢复系明恢63和密阳46虽然在分类上属于籼稻,但都含有一定粳稻成分。LS2S、零轮、C4182、C418、C411、中作9299、中作946、中花3号、Mars等都为偏粳,它们的TDj值均小于秋光、中作93等典型粳稻。通过部分品种的DNA的TDj值与同工酶TDj值比较研究发现,二者结果基本一致,但DNA TDj值提高了检测不同品种遗传分化程度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5.
利用旱直播稻自身的竞争及化感作用,评价旱直播稻品种(品系)对杂草的抑制作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评价旱直播稻对杂草的竞争能力和耐受能力。通过测定旱直播稻特征化感次生物质含量计算出的化感指数来评价其化感潜力;在旱直播稻播种后45 d,杂草生物量与旱直播稻的生物量成显著负相关、与相对竞争强度成显著的正相关。旱稻品系‘HF04’和‘HF011’对杂草的抑制作用最强,前者抑草能力强表现在竞争力,后者抑草能力强表现在耐受杂草竞争力和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76.
以水稻越富与旱稻IRAT109杂交获得的120个粳-粳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旱田种植在自建的根管中,考察抽穗期的根数、根基粗等6个性状,同时计算根茎比(地下部分鲜重/地上部分鲜重)。计算各性状间及其与根茎比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一步进行根系性状和地上部分生物重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数与根茎比无相关性,根基粗与根茎比之间达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7;根长与根茎比达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27;根鲜重、根干重和根体积与根茎比亦达到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31,0.447和0.488。对高根茎比和低根茎比株系根系进行比较,除根数外,其他性状的均值均为根茎比大的株系大于根茎比小的株系,说明根茎比可以作为作物根系抗旱性的一个指标;根鲜重、根干重和根长对地上部分生物重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7.
H.Morishima(1990)在总结各国近年来对亚洲稻(O.sativa L.)同工酶研究时指出,迄今已发现有20多个同工酶基因座与籼粳稻的分化有关。我们在1990年亦发现一个与亚洲稻起源、演化及分类有关的 Est 基因座,经遗传研究这一基因座上至少有6个复等位基因。分别表现为10A,11A,13A,14A 和15A 条酶带及一条无效酶带,暂时将其命名为 Est_x 基因座,上述6个复等位基因分别命名为 Est_x~(10),Est_x~(11),Est_x~(13),Est_x~(14),Est_x~(15)及 Est_x~0。  相似文献   
78.
本文报道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特征特性地理分布系统及图集的研制及其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9.
19世纪末人们已用 I-KI 溶液染色观察花粉中淀粉的含量及特性,70年代我国在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中用此法观察发育异常的不育花粉,对于快速鉴别雄配子体发育是否正常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84年 Ikehashi 等在研究水稻 WCVS 时又用此法观察籼×粳、WCV  相似文献   
80.
对13个美国稻的亲和性研究表明:美国稻与粳稻杂交亲和性较好,F_1结实基本正常,但与籼稻的亲和性较差,说明随机所取的所有供试美国水稻品种均为偏粳类型。根据亲和性测验结果,从美国稻中筛选出 Cpslo,Cpslol 7,Calbelle 三个 WCVS,同时也鉴定出籼稻品种光辉稻为 WCV。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稻中亲和性较好的品种基本上都有7A 酶带,无7A 的品种亲和性都较差。因此,在鉴定美国稻的广亲和性时可采取先用酯酶同工酶淘汰不具7A 的品种然后用籼稻作测验种与其测交的方法。本文对一般 WCV 的筛选提出了先观察后测交的简便方法。讨论了 WCVS 的分级标准。另外还提出了广亲和基因的遗传作用模式假说,即几个位点的广亲和原始基因累加作用假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