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篇
  9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1.
核桃芽接育苗改变了传统的秋季芽接,本文从核桃实生砧木苗培育、芽接方法和嫁接后管理三方面详细介绍了核桃夏季芽接育苗技术,芽接时间提早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以期为广大核桃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为探讨生物炭长期施用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了按生物炭用量0、2.5、5、10、20、40 t·hm-2施用5年后的茶园土壤性状和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5年后的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而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以10 t·hm-2...  相似文献   
23.
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生物炭作为一种高效、绿色、多功能的土壤调理剂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生物炭对酸化茶园土壤改良的长期效应还缺乏了解。研究施用生物炭5年后对茶园土壤性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生物炭在酸化土壤改良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茶园生物炭田间试验在福建安溪县进行,茶园种植年限超过7年,茶树品种为铁观音,土壤为黄壤 。试验设生物炭施用量0、2.5、5、10、20和40 t/hm2共6个水平,一次施入土壤,5年后调查了茶园土壤pH、电导率 (EC)、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它们间的相关关系。   【结果】   施用生物炭5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了0.16~1.11个单位,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了52.6%~92.3%,EC值降低了1.85%~47.77%,其中施用10~40 t/hm2生物炭处理的pH值均显著高于0~5 t/hm2处理。施用生物炭5年对土壤性质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细菌群落结构,细菌群落Chao指数、ACE指数表现为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得趋势,Shannon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生物炭促进了适宜酸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的节杆菌属、硝化螺旋菌属、黄色杆菌科细菌相对丰度的增加,降低了嗜酸性细菌如酸杆菌属细菌的相对丰度。细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分析表明,施用0~10 t/hm2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受pH、EC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施用20~40 t/hm2生物炭处理细菌群落结构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其中硝化螺旋菌属、α-变形菌门、酸杆菌属、康奈斯氏杆菌属等的相对丰度与土壤pH、EC值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   在酸化茶园施用生物炭5年后,土壤pH、EC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增加了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且适宜酸中性或弱碱性环境的细菌丰度增加,嗜酸性细菌丰度降低;其中施用0~10 t/hm2生物炭的处理土壤pH、EC是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施用20~40 t/hm2生物炭的处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是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4.
依据福建省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福建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全排列多边形综合指数法对1996~2006年福建省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变化做出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6年资源生态位总体上是在较高水平上呈现波浪式上升,环境、经济、社会生态位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综合生态位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0.28上升至2006年的0.66,上升了1.36倍.  相似文献   
25.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作为2种最普遍和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收集1979-2009年有关我国农田长期施肥和保护性耕作试验的研究论文,提取试验案例中试验站点分布、土壤类型、作物系统、监测区间及建站时间、管理措施、研究内容、试验小区面积及站点管理单位等实验要素及相关信息,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6.
利用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对福建省农业废弃物产生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990~2008年,福建省秸秆资源总量呈下降的趋势,产生量为805.09~1 077.41万t,其中粮食作物(谷类)秸秆产量下降幅度最大,稻秸产量下降了30.42%,麦秸下降了95%,经济作物(除甘蔗外)的秸秆产量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05年上升...  相似文献   
27.
对摘除葡萄果穗周围叶片、铺反光膜措施影响果实品质性状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果实成熟前摘叶和铺反光膜可显著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降低果实酸度,延缓果实总酚降低速度。  相似文献   
28.
29.
夏季是鱼病的高发期,如防治不及时,会影响鱼类生长,甚至引起鱼类大批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以下介绍五种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0.
根据<2007福建统计年鉴>的统计资料,运用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9个地级市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2006年度9个地级市农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依次是: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厦门市>漳州市>福州市>泉州市>莆田市>宁德市.了解福建各地级市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对全面认识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加快福建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