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4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1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秸秆还田与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给秸秆还田的推广应用及合理施氮提供依据,于2008-2012年以皖麦52为材料,利用连续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及赤霉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可提高小麦产量,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不显著.秸秆还田后小麦旗叶Fv/Fm和NPQ得到提高;不同施氮量间荧光参数差异极显著,其中(Fm'-F)/Fm'和qP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Fv/Fm和NPQ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秸秆还田引起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沉降值和硬度下降;增施氮肥除降低籽粒容重外,使其他品质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秸秆还田提高了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赤霉病病穗率和病情指数均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52.
<正>美洲星是安徽省农科院引进美国有机矿化技术(Key Origanic Mineral)并进口主原料,经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著名专家根据我国农业实际研究开发的高科技产品。  相似文献   
53.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构成分析及抗晚播品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合安徽淮北地区种植的晚播小麦品种,以20份淮北地区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晚播(11月14日)条件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并分析了不同小麦品种的抗晚播能力特性。结果表明,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变幅为462.62~540.85 kg/667 m2,产量构成间的变异表现为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在晚播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中,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其中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极显著(r=0.578),千粒重与产量间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单位面积产量的形成具有真实的回归关系,所构建的回归方程为Y=71.964 3.483X1 5.327X2 2.533X3;聚类分析表明,20个主栽品种在遗传距离为1.206处被划分为4类,同时根据聚类结果,筛选了一批抗晚播能力较强的品种,如皖科06290、许科1号、宿553和周麦27等,这些品种可作为安徽淮北地区晚播条件下种植的理想品种。  相似文献   
54.
作物QTL定位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锋  刘鹏飞  杜世州  王晓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496-12497
阐述了作物QTL定位的主要统计方法,并分析了各个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介绍了QTL定位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作物遗传工作者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和数量性状新基因发掘等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5.
针对快速检测农药喷洒效果和农药利用率问题,通过设计1组喷药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区域杂草的颜色特征(RGB)、颜色空间转换特征(HLS、HSV)、纹理特征(mean、variance等)、可见光波段植被指数(EXG、EXR、VDVI等),比较各个特征及指数在喷药和对照区的差异,筛选出最优特征或指数进行阈值分割;在此基础上,计算喷药前后杂草像元数评估无人机喷药的除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利用归一化过红、过绿植被指数之差(EXG-EXR)可有效检测喷药除草效果,该方法能够为提高农田喷药效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6.
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超高产小麦的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规律,通过17个品种试验,分析小麦籽粒灌浆速率和品质特性。结果表明,籽粒灌浆早期,超高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较常规品种低,但在成熟前10 d内,其灌浆速率较高,成熟前10 d两者灌浆速率分别为1.74,1.15 g·d-1(千粒)。年份间品种特性对小麦籽粒品质影响不尽一致,小麦产量与面粉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相关性,参试超高产品种与常规品种粉质仪质量数平均为99.0和99.8。  相似文献   
57.
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系统阐述了目前安徽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并综合分析了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成果属性、转化动力、转化机制及农技推广模式等方面的问题。结合新阶段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联动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理论框架,并以安徽颍州农业社会化服务科技创新基地为例,分析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促进成果高效转化方面的正向作用,阐述了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系统、托管组织等主体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联动协作机制。提出了一条可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基于生产托管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以期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助力农业新技术推广到位、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为揭示减氮下利用多穗型品种增加密度实现绿色增产稳产的可行性,研究了4种氮水平与3种种植密度互作对小麦根系、光合、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氮水平下根长、根表面积、平均根直径受密度影响不显著,根体积和根尖数受密度影响显著,相同密度下N1(传统施氮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显著高于N3(70%N1)。相同密度减氮15%(N2,85%传统施氮量)小麦孕穗期旗叶面积不会显著降低,而减氮30%会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显著,D1(180万株/hm~2)和D3(360万株/hm~2)密度下N1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N3。同一氮水平下,密度增加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降低,胞间CO2浓度上升,D1、D2(270万株/hm~2)、D3下N1比N3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显著增加20. 03%,18. 44%,17. 36%和24. 11%,20. 40%,19. 76%。籽粒蛋白质、淀粉、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受密度影响不显著,N1与N3间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差异显著,而淀粉、湿面筋含量差异不显著。相同氮水平下,增加180万株/hm~2基本苗显著提高小麦各生育期群体干物重,施氮量由N1降到N3群体干物重显著降低,N2D3和N3D3群体干物重高于或相当于N1D1和N1D2,N3D3群体干物重高于或相当于N2D1和N2D2。N1、N2、N3下D3比D1产量在2016,2017年显著增加了11. 83%,11. 42%,14. 03%和5. 52%,10. 31%,10. 88%,N3D2和N3D3产量高于或相当于N1D1。研究得出,减氮15%~30%下密度增加90~180万株/hm~2基本苗可获得高于或相当于其对应未减氮处理的生物和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59.
长期施肥砂姜黑土微生物学特征差异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作为安徽省主要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砂姜黑土不良属性严重制约旱地粮食作物稳产增产,因此本研究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砂姜黑土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为改善砂姜黑土生态功能、提高地力可持续性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安徽省杨柳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研究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M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高氮)(HMNPK)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等微生物学性状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施肥模式下的土壤微生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总数量(15.68~22.80倍),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数量二者分别于M、MNPK处理达最高值(30.50×10~5cfu/g和15.50×10~4 cfu/g);长期单施有机肥对土壤真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单施化肥有利于土壤真菌数量的增加。施用有机肥(M、MNPK和HMNPK)可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MNPK处理微生物量碳含量增幅最高,达119.74%但与M、HMNPK处理差异不明显,微生物量氮含量增幅达88.46%,显著高于M、HMNPK处理;长期单施化肥仅对微生物量碳含量有提增作用(38.87%)对微生物量氮作用不明显,其对微生物量碳的提增作用显著低于其他施肥处理。长期单施有机肥可显著提高土壤脲酶与转化酶活性,抑制磷酸酶活性,长期单施化肥的作用则相反。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将9个生物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以细菌、放线菌、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脲酶和转化酶为主要影响因子,第二主成分以为真菌、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为主要影响因子分别代表了与碳、氮和磷循环密切相关微生物影响因子。通过综合得分把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微生物生态划分为3个等级,一等包括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等氮与高氮),二等包括长期单施有机肥,三等为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结论】通过综合评价可得砂姜黑土的微生物生态状况在长期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条件下最佳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的较差。  相似文献   
60.
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质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改善小麦群体质量,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皖麦52和烟农19主要生理指标及产量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烟农19的叶面积指数在基本苗120×104 株·hm-2(M1)和210×104 株·hm-2(M2)下高于皖麦52,而在300×104 株·hm-2(M3)和390×104 株·hm-2(M4)下低于皖麦52;皖麦52和烟农19各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及灌浆期的各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Fv/Fm、qP、ETRΦpsII)皆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同一密度下两品种间的差异皆不显著;皖麦52和烟农19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M1和M2下,烟农19的产量高于皖麦52,分别增加了13.4%和2.4%,在M3和M4下,皖麦52的产量高于烟农19,分别增加了10.7%和1.0%;皖麦52和烟农19的经济系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两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同一密度下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小麦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与单茎干物重、叶绿素含量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与单茎干物重呈直线负相关关系,与产量呈二次抛物线的关系。研究得出,烟农19的高产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20万~210万株·hm-2,皖麦52为210万~3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