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3篇
林业   47篇
农学   163篇
  8篇
综合类   170篇
农作物   85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气体超声波流量计在天然气计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比较各种流量计的优缺点,介绍了一种新型气体超声波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简略介绍了仪表的检定和应用范围,对当前的研究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2.
水稻产量源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相似文献   
93.
种植方式对陆稻和水稻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揭示种植方式对籽粒灌浆及垩白的影响。【方法】连续2年以中旱3号(陆稻)和武香粳99-8(水稻)为供试材料,设置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2种旱种方式,以水层湿润灌溉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与水种(对照)相比,陆稻覆膜旱种的产量显著低于对照,而水稻覆膜旱种的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产量均较对照显著降低。陆稻旱种(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后强、弱势粒的相对起始灌浆势(R0/W)、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均大于对照,活跃灌浆时间(D)小于对照,粒重均高于对照,垩白粒率显著低于对照。水稻旱种后强、弱势粒的R0/W、Tmax和粒重与陆稻旱种的结果相反。水稻覆膜旱种的垩白粒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裸地旱种的垩白粒率显著下降。水稻和陆稻旱种的垩白度均显著减小。稻米的垩白粒率与籽粒的Gmax和G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结论】水稻和陆稻旱种可以增大籽粒的灌浆速率,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措施对超级稻强、弱势粒品质及淀粉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改善稻米品质即水稻强、弱势粒品质的协同提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稻甬优2640和武运粳24为供试材料,大田种植条件下,设置氮空白区(ON)、当地农民习惯(LFP)、优化栽培管理1(T1)和优化栽培管理2(T2)4个处理,每个处理设置3...  相似文献   
95.
种植方式对水稻和陆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武香粳99-8(水稻)和中旱3号(陆稻)为材料,研究了种植方式对水稻和陆稻生育后期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与水种稻(对照)相比,中旱3号覆膜旱种时产量显著低于对照,武香粳99-8覆膜旱种时和对照没有显著差异,裸地旱种产量均为最低。覆膜旱种和裸地旱种抽穗期植株的含N率较低,抽穗至成熟期植株含N率下降速率为水种>裸地旱种>覆膜旱种。抽穗和成熟期植株吸N量大小为水种>覆膜旱种>裸地旱种。旱种稻成熟期茎鞘中的N素分配显著高于对照,籽粒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间叶片有所不同。抽穗期旱种稻的N素物质生产效率显著高于对照。成熟期覆膜旱种N素物质生产效率最低。旱种稻N素籽粒生产效率(中旱3号覆膜旱种除外)和N素收获指数较对照增加,大小为裸地旱种>覆膜旱种>水种。与武香粳99-8相比,中旱3号抽穗后植株含N率下降快,植株N素积累量较小,叶片和籽粒中N素分配比例高,茎鞘低;N素物质生产效率(成熟期)、N素籽粒生产效率和N素收获指数高,产量低。  相似文献   
96.
直播旱种与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探讨直播旱种和麦秸秆还田方式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方法]以扬稻6(籼稻)和扬粳4038(粳稻)为材料进行直播,设置麦秸秆掩埋水种(SIF)、麦秸秆覆盖旱种(NSM)、麦秸秆掩埋旱种(NSI)和常规水种(TF,秸秆不还田,对照)4种处理。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结果]旱种的产量与水种的产量无显著差异,但 SIF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稻田CH4排放通量在 TF和 SIF 处理下呈单一的峰值曲线,在 NSI和 NSM处理下变化范围较小。各处理 N2O排放通量呈多峰曲线。与 TF相比,SIF显著增加了 CH4和 CO2的平均排放通量,降低了 N2O的排放速率,而 NSI和 NSM显著降低了 CH4的平均排放通量,增加了 N2O和CO2的排放通量;SIF排放的 CH4、N2O和 CO2所产生的全球增温潜势( GWP)和单位面积产量的 GWP分别增加47.3%~53.7%和32.2%~39.4%,NSI和 NSM的 GWP分别降低了24.2%~29.6%和30.1%~35.5%,单位面积产量的 GWP分别降低21.7%~27.2%和25.6%~31.1%。[结论]麦秸秆覆盖旱种和麦秸秆掩埋旱种在维持较高产量的同时,可显著降低稻田温室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97.
广亲和系配制的杂种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以国内新育成的优良广亲和系为母本,典型籼、粳品种为父本配制的8个杂种F1的产量潜力分析,结果表明杂种一代具有库容、物质生产和产量优势,特别是亚种间杂种优势突出。亚种间杂交组合抽穗后叶片衰老缓慢,功能期长,存在抽穗后干物质积累优势,但大多数亚种间杂交组合物质转运不良,限制了其产量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98.
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组合形态与产量形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两个高产两系组合与两个三系对照组合的比较研究表明,该两个两系杂交稻组合具有以下形态及产量形成特征;剑叶较长,穗下节间长,基部节间短且茎壁较厚,叶片直立性好,叶披垂度小;群体中、下部透光性能好;干物质总积累量大,但茎鞘物质转运率小,总库容大,源库比较小;群体穗数少,穗粒数多,粒重小,结实率稍低。  相似文献   
99.
以水稻品种武育粳3号(粳稻)和扬稻6号(籼稻)为材料, 研究了结实期土壤水分和灌溉方式对产量、米质、籽粒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和内源乙烯释放速率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与WW(保持水层, well-watered)或CI(常规灌溉, conventional irrigation)相比, 土壤轻度落干(MD, moderate soil-drying, 土壤水势保持在–10 ~ –30 kPa)和轻干湿交替灌溉(W-MD, alternate wetting and moderate-drying irrigation, 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25 kPa时复水)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稻米的最高黏度和崩解值, 显著降低了垩白度和消减值; 土壤干旱(SD, severe soil-drying, 土壤水势保持在– 40~ – 60 kPa)和重干湿交替灌溉(W-SD, alternate wetting and severe-drying irrigation, 土壤落干至土水势为– 50 kPa时复水)则使稻米品质变劣。MD和W-MD处理显著降低了籽粒乙烯释放速率, 增加了灌浆中后期籽粒中蔗糖合酶(Su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淀粉合酶(St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 SD和W-SD处理则提高了籽粒内源乙烯释放速率, 降低了上述各酶的活性。说明结实期土壤轻度落干或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改善稻米品质, 籽粒SuS、AGP、StS和SBE活性的增强和内源乙烯水平的降低是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100.
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亚洁  周彧然  杜斌  杨建昌 《作物学报》2008,34(6):1005-1013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粳9538为材料, 设置裸地旱种和水种两种方式及低氮(LN, 100 kg hm-2)、中氮(NN, 200 kg hm-2)和高氮(HN, 300 kg hm-2) 3种N素水平, 比较研究了氮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旱种HN处理下陆稻和水稻的产量以及水种HN处理下水稻的产量较NN有所下降; 但水种HN处理下陆稻的产量较NN增加; 随施N量增加, 水、陆稻在两种种植方式下穗数均增加, 每穗粒数表现不一, 结实率均下降, 但陆稻降幅小于水稻, 陆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 而水稻则显著下降。与水种相比, 旱种条件下陆稻的千粒重无显著变化, 而水稻千粒重则显著下降, 水、陆稻旱种的结实率均有所提高, 但陆稻的提高幅度大于水稻。与水稻相比, 陆稻不定根数少, 吸N能力低, 分蘖能力弱, 成穗数少、穗型小, 产量较低。拔节至抽穗期不定根数的增幅大, 叶片含N率下降慢, 花后叶片含N率和剑叶叶绿素(SPAD)值下降快。陆稻光合生产力对水分胁迫的负响应小, 对增施N素正响应大。表明陆稻和水稻对种植方式和N素的响应有明显差异。对陆稻和水稻的产量增产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