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烯效唑浸种对黄瓜的壮苗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不同浓度烯效唑浸种对黄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可抑制黄瓜幼苗徒长,使株高降低,比叶重增加,根冠比和壮苗指数增大,叶绿素含量增加,根系活性增强,在形态上和生理上表现出显著的壮苗效应;烯效唑对黄瓜有极显著的增产作用,以20 mg·kg-1处理最佳,促进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单株结瓜数。  相似文献   
2.
水稻抗倒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水稻倒伏的类型和评价方法;介绍了倒伏对水稻的影响;分析了水稻抗倒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水稻抗倒伏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采用土壤诱捕和组织分离的方法,从四川省仁寿县和雅安市大豆根腐病发病田块采集的土壤中和病株上分离到4个大豆疫霉分离物RS1、RS2和YA1、YA2,用含有已知抗性基因的鉴别寄主进行毒力鉴定。结果表明YA1和YA2毒力公式相同,为1a,1b,1d,2,3c,属于同一致病型;RS1、RS2毒力公式分别为1a,1d,1k,3a,3c,4,5和1a,1b,1c,1d,1k,2,3c,5,分别为不同致病型。用3个致病型接种157份大豆资源,结果表明,抗病种质相对较少,占23.57%;地方品种抗病性较育成品种强,本研究可为大豆抗病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2009年9月21日至25日,四川农业大学南方套作大豆栽培研究课题组的栽培、植保、育种等科研人员就当前四川省套作大豆田间长势、病虫害发生、新品种利用等大豆生产问题和试验示范情况在阆中市、西充县、广安区、岳池县、大英县、乐至县、南溪县、荣县、贡井区、井研县等地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现场测产。调研发现,今年四川省大豆长势良好,较往年生产水平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21日至23日,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组织知名大豆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刘丽君、周新安、年海、陈海涛4位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以及农业部种植业司粮油处分管领导曾令清、全国农技推广中心油料处汤松和国家统计局四川省调查总队农业处副处长刘智忠等对四川套作大豆进行了现场观摩考察,专家和领导实地考察了资阳市、内江市、自贡市、遂宁市套作大豆生产现场,与农民交流座谈,并进行了万亩套作大豆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验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植株冠层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光环境变化规律,明确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产量形成及茎秆抗倒的影响,为构建寡日照地区间作大豆合理群体密度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以大豆(川豆-16)和玉米(正红-505)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种植方式,设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和大豆带状单作2个水平,副因素为大豆的3个种植密度(PD1=17株/m2,PD2=20株/m2,PD3=25株/m2),研究种植密度对间作大豆冠层内部光环境变化、叶片光合特性、植株生长动态、田间倒伏率及产量构成等的影响。【结果】2年结果表明,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系统中,大豆生长中后期受高位作物玉米遮荫和自荫性增加的影响,其植株群体冠层内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叶面积指数(LAI)、叶片光合能力、分枝数及产量显著降低,但受玉米影响的程度因大豆种植密度的不同而不同。在间作模式下,PD1和PD2处理的大豆植株群体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比PD3处理分别增加了45.4%和24.8%,净光合速率分别增加了46.1%和12.3%,单株有效荚数分别增加了53.2%和27.2%,单株分枝数分别增加了270.4%和140.9%,田间倒伏率分别降低了50.3%和19.3%。相关性分析发现,间作大豆的田间倒伏率与冠层内部光合有效辐射、叶片净光合速率、茎秆抗折力、茎叶干物质比、单株分枝数及单株有效荚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单株无效荚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下,20株/m2的大豆密度(PD2)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群体冠层内部光环境,降低植株田间大豆倒伏率,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7.
2009年12月26~27日,由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办,四川省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承办的首次南方套作大豆研究与推广工作交流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云南省农技  相似文献   
8.
烯效唑对小麦苗期生长的调控效应(Ⅱ)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研究烯效唑拌种浓度对小麦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烯效唑拌种对小麦有明显的壮苗作用。以20mg/kg为佳,3叶期前麦苗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明显增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全氮较对照相比下降缓慢,糖氮比明显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一、实践课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实践课”(简称“实践课”)是本科农学、植物保护、土壤及农业化学和农业推广等专业的必修课,总学时120学时。整个课程经过“七步一评定”,历时一年完成。 首先按照“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必要时指导”的原则,分组承包。课程指导小组由作物栽培学、耕作学、植物保护、土壤农化等课程的教师和工人等5人组成,主要负责课程指导、答疑、临时性授课以及生产资料的准备和发放等工作。在开课初,向学生讲授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组成课程小组,每小组3人,每人0.1—0.2亩地。学生完全对自己的实践地负责,独立完成从市场调查、拟定方案、田间实施到收获销售、写出总结报告等工作。 走入社会,进入市场,进行市场调查,这是该课程的第二步。学生在寒假期间回当地和返校在雅安进行市场调查,主要调查消费者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价格承受力、价格波动和对质量的要求,以及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如肥料、农膜、农药等的货源、质量和价格等情况。其后写出调查报告,为制定课程实施方案准备素材。  相似文献   
10.
光能在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籽粒产量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种植结构和区划的调整,间套作种植模式在一些适宜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增加了农田生产力。然而,间套作种植方式下,由于受高位作物荫蔽影响,低位作物在某一生长阶段常常处于弱光胁迫环境中。弱光胁迫不仅会引起作物生长发育不良,而且会制约作物产量潜力的提升。本文以间套作荫蔽环境下的大豆源库关系为例,综述了弱光胁迫调节作物源库器官生长发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源库协调与作物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现有间套作作物产量研究概况与存在的不足;探讨了未来间套作种植下作物在源库关系与产量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