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四川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中筋小麦品种川麦42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式机播套作小麦(播幅为净作的50%)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小麦拔节后的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粒叶比则在中等偏高施氮量(N 180 kg /hm2)时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花后LAI、干物质日积累速率及粒叶比。对产量影响方面,有效穗和穗粒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则在N 180 kg /hm2时最高,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提高了成穗率。相关分析表明,孕穗后的LAI、孕穗期的干物质积累以及拔节至孕穗期的干物质日积累速率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试验条件下,在施氮量为N 180 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套作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好,产量最高,达4800.4 kg/hm2,与生产上大面积净作小麦产量相当。其群体质量指标为:基本苗184.5万株/hm2,成穗数225.3万穂/hm2,成穗率72.8%,孕穗期LAI 4.68,灌浆期LAI 2.11,花后干物质积累量1600.6 kg/hm2,结实粒数9652.5万粒/hm2,粒叶比11.501mg/cm2。  相似文献   
52.
净套作下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耐荫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研究其在单作和大豆玉米套作条件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套作增加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分枝减少,茎粗减小,产量降低,耐荫品种变幅均为最小,不耐荫品种变幅最大.套作大豆产量垂直方向分布向上移动,耐荫大豆以20~ 40 cm产量最高,20~ 60 cm产量所占比重大;不耐荫品种以40~60 cm产量最高,且40 cm以上产量所占比重大.与单作相比,套作下大豆产量分布向分枝集中,耐荫大豆分枝产量高于主茎;不耐荫大豆主茎产量高于分枝,且主茎产量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单作.  相似文献   
53.
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的优势和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结合我国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的研究现状,系统地分析和阐述了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具有的优势和它在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展望了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4.
不同生育阶段遮阴对水稻籽粒充实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Ⅱ优498、川香9838等16个杂交稻组合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弱光对水稻籽粒充实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遮阴对水稻籽粒充实和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分蘖期遮阴主要使水稻有效穗大幅度降低,并使籽粒充实度和充实率分别减少3.00%和4.03%,减产17.34%;拔节孕穗期遮阴主要减弱水稻中期的营养生长和穗分化程度,使充实度和充实率增加3.84%、9.94%,但产量降低41.35%;灌浆期遮阴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授粉、结实及籽粒充实,使其充实度和充实率分别降低了7.41%和16.64%,产量降低53.9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一丰8号和冈优906等组合较耐弱光。  相似文献   
55.
烯效唑浸种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烯效唑对大豆苗期抗旱性的影响,以浙春3号为试材,采用不同浓度(0、0.05、0.1、0.2和0.4mg/kg)烯效唑浸种,探讨不同水分胁迫(正常供水、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烯效唑对大豆苗期的抗旱效应。结果表明:烯效唑浸种降低了苗高,提高了大豆出苗率,茎粗和根冠比;同时还提高了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Pro)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烯效唑处理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了保护性酶的活性。正常供水下,SOD、POD和CAT酶活性均以0.1mg/kg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8.75%、8.43%和37.4%;轻度水分胁迫下,SOD、POD和CAT酶活性均以0.2mg/kg处理最高,分别较对照提高了23.53%、11.63%和47.5%;中度水分胁迫下,SOD、POD和CAT的酶活性均以0.4mg/kg处理最高,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2.86%、11.2%和56.1%。可见,适宜浓度的烯效唑浸种可改善套作大豆苗期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56.
不同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套作大豆形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贡选1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烯效唑、多效唑、豆歌、矮壮素、缩节胺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套作大豆形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剂处理后植株株高降低,以分枝期喷施150 mg·L-1多效唑效果极显著;茎秆增粗,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显著;分枝数增加.单株荚数、百粒重增加,二者均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极显著.调节剂处理后产量增加显著,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最佳,较对照增产77.6%.结果表明:在改善大豆株型、提高产量方面,均以分枝期喷施100 mg·L-1烯效唑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57.
套作大豆形态、光合特征对玉米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探寻大豆在荫蔽胁迫及光照恢复后的形态建成和光合生理的响应策略,选用‘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3个大豆材料,以单作和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套作荫蔽及光照恢复后大豆形态特征、光合速率、叶片解剖结构、光合色素含量等参数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套作种植下,大豆在第5片复叶展开(V5)期明显受玉米荫蔽胁迫,与单作大豆相比,株高显著增加,茎粗和地上部分生物量显著降低;其茎、叶和柄生物量分别是地上部生物量的58%、37%和6%,而单作下分别为36%、50%和14%,套作荫蔽下大豆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中心由叶片改变为茎秆。同时,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a/b及净光合速率下降,但叶绿素b含量和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比值增加。玉米收获解除荫蔽胁迫后,在大豆鼓粒期(R6),株高、茎粗、叶面积和地上部分生物量积累与单作的差异缩小,茎、叶和柄生物量为地上部生物量的41%、49%和10%;叶片、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比V5期(玉豆共生期)分别增加117%、99%和81%;光合色素与单作相比差异不显著,但净光合速率显著低于单作。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下的3个大豆材料的单株产量差异较大,‘简阳九月黄’、‘江浦黑豆’和‘永胜黑豆’的单株产量分别较单作下降33%、64%和40%。因此,大豆能够通过形态、光合生理特征的可塑性来适应光环境,但品种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8.
玉米/大豆套作可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研究间套作作物根茬分解、养分释放规律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对阐释该系统中作物养分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式,控制根茬总量为2%(2 g根茬+98 g土壤),分别设置单独的大豆根茬(S)和玉米根茬(M)及两种根茬按3∶1、1∶1和1∶3混合(分别表示为SM 3∶1、SM 1∶1和SM 1∶3)共5个不同根茬配比处理和1个不加根茬处理(CK),动态测定根茬矿化速率,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前9 d,根茬矿化速率最快,而后矿化速率逐渐降低,到培养60 d后所有处理根茬矿化速率趋于稳定。整个培养周期内玉米根茬CO_2累积释放量显著高于大豆根茬处理,但SM 1∶3处理的CO_2累积释放量始终高于其他处理。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有机碳矿化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茬总碳含量在前10 d无显著变化,10~60 d时显著降低,后趋于平稳。培养结束后SM 1∶3处理的根茬碳含量相比初始值降低最多,降幅达到24.8%,其次是玉米根茬(M)处理,降幅为21.4%,大豆根茬(S)处理碳含量降低最少,为9.7%。根茬总氮含量在前10 d显著降低,10~100 d总氮含量显著增加。培养结束后大豆根茬(S)总氮含量最高,SM 1∶3处理总氮含量最低。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培养周期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而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培养结束后与CK相比,SM 1∶3、SM 1∶1、M、S和SM 3∶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89.4%、58.8%、47.1%、41.2%和37.5%。因此,玉米、大豆根茬混合后在土壤中的矿化速率、养分释放速率明显高于单一根茬处理,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在本试验所选的3种配比中,SM 1∶3的配置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9.
发展玉米套种大豆 确保旱年减灾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气温高、蒸发大、墒情差,致使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严重旱灾.其中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3省平均降水量只有18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部分地区降雨偏少7至9成,土壤含水量普遍仅20%左右,旱情极为严峻,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其中云南、广西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贵州省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的严重干旱,部分地区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相似文献   
60.
四川地区富贵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贵菜Gynura divaricata(L.)DC,又名白子草、白背三七草、白(百)子菜、鸡菜、大肥牛、叉花土三七、菊三七、白背菜等,中药名为白背土三七(或白三七草),为菊科三七草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主产两广、海南、云南、贵州等地.笔者在四川地区引种栽培并获得了成功.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