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9篇
农学   40篇
基础科学   2篇
  21篇
综合类   88篇
农作物   58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水稻秧苗发根力与一些碳氮营养生理特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秧苗发根力与一些碳氮生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秧苗根、茎、叶的氮质量分数与新发根数呈显著正相关,氮积累量与单株根长、根数和根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与秧苗发根力各性状呈大小不等的负相关关系,叶鞘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则与其呈正相关;根系淀粉酶活性与单株根长、根质量和根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叶鞘中的淀粉酶活性与发根节和根系中的腺苷三磷酸酶(ATP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根系ATP酶活性与根比重的相关系数为0.840 7,达到极显著水平;旱育秧苗植株的氮质量分数和叶鞘可溶性蛋白质质量分数高,植株淀粉酶和ATP酶活性强,为较强的秧苗发根力奠定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82.
水稻栽后前期根系与地上部增重模型及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冈优22"、"Ⅱ优162"和"K优047"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设置不同种植方式研究了水稻秧苗移栽后根系与地上部增重模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秧苗移栽至拔节期,根系增重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均呈指数模型增加,根系模型的相关指数在0.98以上,地上部模型的相关指数在0.94以上。地上部干重与根重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根冠比在移栽后开始上升,至栽后10~15 d时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呈单峰曲线。3种种植方式中,免耕高留茬抛秧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最低,移栽后前期生长最慢,但根冠比要高于常耕插秧处理。3个品种中,"冈优22"根系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Ⅱ优162"的根冠比最大。  相似文献   
83.
针对泾川县人力不足对苹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行了苹果园起垄覆膜、覆草、生草抗旱保墒试验示范。通过调查分析表明:苹果园起垄覆膜、覆草、生草抗旱保墒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果园成本。  相似文献   
84.
近年来,"玉米—大豆"模式在西南地区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其病虫草害也日益突现。与传统净作玉米或大豆相比,"玉米—大豆"模式的田间小气候发生了较大改变,生物多样性增加,病虫害发生也出现较大变化,使其防治策略和防治  相似文献   
85.
玉米套大豆是指在集成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技术的条件下,于玉米生长中后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在其宽行中套种2~3行大豆,实现粮豆双丰收的连年套种轮作多熟种植制度。它是适应现代农业和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新的技术模式,以其轻简、高效、培肥、抗旱等优势,  相似文献   
86.
亲本抗瘟性对杂交水稻组合抗瘟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6个三系不育系与4个抗瘟性不同的恢复系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4个杂交稻组合,对其进行病圃穗颈瘟鉴定,并用60个来自四川和重庆主栽品种的稻瘟病菌ZA、ZB群菌株进行抗谱测定。结果表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与其相应恢复系的抗瘟性密切相关,恢复系的抗瘟性越强,其所配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也越强。不育系的抗瘟性差异对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有一定影响,说明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受恢复系和不育系抗瘟性的共同影响。由于目前生产上使用的主要不育系都感稻瘟病,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主要受恢复系的抗瘟性影响。因此,目前为提高杂交稻抗瘟性,育种上应以提高恢复系抗瘟性为重点。同时,利用恢复系抗瘟性的变化动态可以间接监测杂交稻组合的抗瘟性变化动态。  相似文献   
87.
针对目前国内多花黄精种茎无标准和用种不规范的现状,研究多花黄精种茎规格、年龄对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多花黄精科学选种用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主因素为规格,副因素为年龄,以多花黄精种茎的芽头数、茎长、茎径和茎质量为指标,采用K-means聚类法将种茎分成3个规格、3个年龄,通过调查出苗率、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块茎多糖含量变化情况,分析不同规格、年龄种茎处理下2年生多花黄精产量和药用品质的差异。种茎规格、年龄与出苗率相关;种茎规格与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极显著相关,种茎年龄与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显著相关;种茎规格与多糖含量极显著相关,种茎年龄与多糖含量显著相关。推测种茎规格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高规格、低龄多花黄精种茎适宜作种,能显著提高多花黄精药材产量和药用品质。  相似文献   
88.
基于Windows CE的油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在广泛收集整理并分析大量油菜生产技术资料的基础上,以Microsoft eMbedded Visual Tools3.0作为主要开发工具,在手持式计算机设备上(PPC)上实现了适合四川绵阳区域生态条件的油菜栽培专家咨询系统。  相似文献   
89.
选取我国南方套作模式下20个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品种(系),于2013—2014年采用净作和遮阴(遮阳网或玉米)对比分析了高产和低产大豆品种在荫蔽期及复光期的生长特点。结果表明,荫蔽期间,茎叶干物重显著低于净作,分配规律表现为"茎多叶少",分别为58.4%和41.6%;与高产类型大豆相比,低产类型茎叶干重下降比例、茎长、茎长/茎粗、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长/叶面积显著增加;荫蔽期地上部干物质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干物质比例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光照恢复后,地上部干物质迅速增加,分配规律表现为"茎少叶多",复光后30 d分别为47.7%和52.3%;高产类型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叶干重比例、茎粗均显著大于低产类型,茎长/茎粗、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长/叶面积均显著小于低产类型;地上部干物质、叶面积、茎粗、叶干物质比例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茎长/茎粗、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长/叶面积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复光前后生长性状与产量的回归分析,复光后30 d的叶干物质比例、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茎粗可作为预测套作大豆产量的主要指标。上述结果表明,选择荫蔽期茎长较短、地上部干物质较大、叶面积更大,光照恢复期茎粗较大、叶干物质比例较大、茎长/地上部干物质较小的大豆品种可以在套作下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90.
空间配置是影响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和产量构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固定玉米–大豆套作带宽200 cm,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设置4个玉米窄行行距为20 cm(A1)、40 cm(A2)、60 cm(A3)和80 cm(A4)套作处理,2个玉米和大豆净作对照处理,研究行距配置对套作系统中玉米和大豆生物量、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作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红光/远红光比值均低于净作,且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系统中大豆地上地下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从第三节龄期(V3)到盛花期(R2)逐渐增加,但随着玉米窄行的增加而降低。套作玉米地上地下生物量从抽雄期到成熟期逐渐增加,根体积却逐渐降低,但这些参数随玉米窄行的变宽而增加。玉米和大豆在带状套作系统中产量均低于净作,且随玉米窄行的变宽,玉米产量逐渐增加,2012和2013两年最大值平均为6181 kg hm–2,而大豆产量逐渐降低,两年最大值平均为1434 kg hm–2,产量变化与有效株数和粒数变化密切相关。此外,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群体土地当量比(LER)大于1.3,最大值出现在A2处理,分别为1.59(2012年)和1.61(2013年),且最大经济收益也出现在A2处理(2年每公顷平均收益为1.93万元)。因此,合理的行距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套作系统中作物的生长、产量构成和群体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