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8篇
  10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尹海蛟  杨昭  陈爱强 《农业工程》2010,(11):344-348
为了研究果蔬采后热处理过程的传热机理,建立了柱状与球状果蔬热处理的普适传热模型,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多种边界条件下柱状与球状果蔬热处理时的组织温度变化及动态响应,柱状及球状果蔬的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及均方根误差均低于5%。热水浸泡法与热空气法的对比试验表明:达到相同的热处理效果,伊丽莎白香瓜热水浸泡法的处理时间仅为热空气法的35%~50%;热水浸泡法中香瓜果实的表面换热系数为190~250 W/(m2·℃),而在热空气法中仅为10~30 W/(m2·℃  相似文献   
32.
温度处理黄瓜保鲜效果的熵权法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贮前冷激处理与热激处理对黄瓜保鲜效果的影响差异,以"津优10"黄瓜为试材,测定了6种不同温度处理黄瓜在贮藏期间的硬度、色差、失重率、POD活性及腐烂指数变化。运用熵权及模糊数学理论,通过计算各温度处理组黄瓜与新鲜黄瓜的海明贴近度,实现了对各组黄瓜保鲜效果的模糊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表明:冷激处理较热激处理对黄瓜的保鲜效果更明显,0℃冷激处理40min黄瓜的保鲜效果最好。该评判方法可为农副产品的等级划分及采后处理工艺优选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33.
白菜种子热泵干燥过程动态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海波  杨昭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11):118-123
在现有12种常用的种子干燥经验与半经验模型基础上,结合白菜种子热泵干燥数据,按模型中是否考虑干燥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影响进行了4种不同情况的模型研究,以R2、ERMS、x2、EMD4种统计指标为标准进行了不同模型的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同时考虑干燥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尤其是改进Henderson and Pabis模型、Midilli et al模型和Two-term exponential模型.  相似文献   
34.
双温冷激处理对黄瓜品质和生理的影响及传热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究果蔬冷激过程中传热特性对保鲜效果的影响,分别对黄瓜进行常规冷激处理(0℃冰水混合物处理42min)及双温冷激处理(0℃冰水混合物处理14min后放到6℃冷水中处理14min,最后返回0℃冰水混合物处理14min)。测定了处理过程中黄瓜组织温度分布及贮藏期间失重率、硬度、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等品质和生理变化,分析了黄瓜贮藏品质与传热特性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双温冷激处理在延缓细胞膜降解、提高POD活性方面显著优于常规冷激处理(P<0.05),在10℃冷库贮藏15d后,其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分别是常规冷激组的92%及1.24倍;双温冷激黄瓜内部组织温度梯度在处理第29min时的阶跃式升高,以及从处理第29min到处理结束过程中,黄瓜内部组织温度梯度高于常规冷激黄瓜,或许是双温冷激处理黄瓜保鲜效果较好的内在因素。所得结论可为双温冷激处理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若干种化合物钝化交链孢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分离并提纯了马铃薯和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致病因子交链孢酸。在查明对番茄具有致病性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种化合物对交链孢酸的钝化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氨基酸对交链孢酸的植物毒性没有影响,而K_2HPO_4、KH_2PO_4、KMnO_4、FeSO_4、MnSO_4和柠檬酸铁等化合物均能减轻其植物毒性。这些化合物对A.solani的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没有影响,却能特异性地钝化交链孢酸。这种钝化作用与浓度有关,浓度愈高,钝化作用愈强烈。各种钝化物对番茄早疫病在离体叶片及植株上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5.7%~75.1%和55.3%~65.8%。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资源性缺水严重制约河西绿洲灌区小麦生长,针对小麦种植模式单一,水资源投入量大、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研究限量供水条件下不同处理对小麦光合源及产量的补偿效应,对该区小麦节水种植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河西绿洲灌区麦后复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的田间定位试验始于2017年,供试小麦品种为‘宁春4号’,箭筈豌豆品种为‘兰箭2号’。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传统灌水(540 mm,I3)、减量50 mm灌水(490 mm,I2)、减量100 mm灌水(440 mm,I1) 3个灌水水平和小麦收获后复种并翻压绿肥(WG)、复种但不翻压绿肥(WGr)、休闲(WF) 3种绿肥处理方式。2020―2021年,调查了绿肥小麦光合源(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和产量补偿效应。  【结果】  从全生育期平均值来看,与2020和2021年I3处理的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相比,I1处理小麦LAI分别显著降低了6.26%和5.84%,LAD分别下降了6.21%和5.87%;I2处理小麦LAI分别降低3.55%和2.85%,LAD分别下降3.17%和3.13% (P<0.05);与传统灌水休闲对照(WFI3)相比,WGI2的LAI提高了2.31%和3.69%,LAD分别提高了3.07%和4.03%,WGrI2无显著差异,绿肥翻压显示出对I2处理下小麦LAI、LAD的补偿效果。与2020和2021年I3相比,I1处理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平均显著降低了16.31%和15.19%,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14.00%和12.98%;I2处理小麦干物质累积量分别平均降低6.20%和6.58%,籽粒产量分别平均降低1.78%和4.05%;WGI2小麦干物质累积量较WFI3分别提高了4.84%和5.30%,籽粒产量分别提高了5.89%和6.01%,显示出绿肥翻压对I2下小麦干物质累积和产量的显著补偿效应;而WGrI2产量的补偿效应不明显,且2021年绿肥翻压对I2下光合源、干物质累积量的补偿效应优于2020年。WG对产量的补偿主要归因于对小麦LAI、LAD的同步补偿。  【结论】  在河西绿洲灌区,复种并翻压绿肥能够获得与常规灌溉量相近的小麦叶面积和光合势以及产量,即可以补偿减少50 mm灌水量对次年小麦造成的负效应,因此,可作为该区实现小麦节水生产的生态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37.
在实仓应用中,对CO2气调储藏启封后籼稻谷的品质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储藏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CO2气调储粮启封后籼稻谷的品质没有明显的变化。CO2气调储藏启封后与常规储藏的籼稻谷品质变化速度都很慢,没有明显的差异。CO2气调储藏启封后品质变化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稻谷的品质好和稻谷的水分低。  相似文献   
38.
中央储备粮绵阳直属库CO2气调储粮工程的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四川绵阳建造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2栋CO2气调储粮示范仓的仓房密封技术、工艺流程、CO2浓度监测系统、智能通风控制系统及目前已达到的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39.
用CO2作气调基质的气调储粮技术不但能有效地杀灭储粮害虫,突破我国粮食储藏长期依赖磷化氢等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局面,而且避免了化学药剂危害人体、污染粮食、腐蚀仓储设备和破坏环境,实现储粮化学药剂的“零排放”,满足了人们对绿色食品和环保的需求,同时为抑制害虫抗性增长提供了新方法,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卫生的技术。  相似文献   
40.
间歇热处理抑制热伤害提高黄瓜贮藏品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间歇热处理抑制黄瓜热伤害及对其贮藏品质的影响,以38℃热水为介质,分别对黄瓜进行连续处理60 min(H组)、及每连续处理10 min便放到常温水(20℃)中回温的间歇处理(I组),其中I组总有效热处理时间为60 min。处理后将所有黄瓜转移到温度12℃、相对湿度90%的冷库中贮藏15 d。测量了热处理过程中黄瓜内部组织温度分布;记录了贮藏期间黄瓜某些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指标的变化,如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等。结果显示,与CK组(不做任何处理)相比,H组有较高的呼吸强度、失重率、细胞膜透性及较低的硬度,表明H组出现了热伤害现象,同时H组和CK组在抗氧化酶活性方面没有显著差别(P0.05)。贮藏结束时,H组呼吸速率、硬度、相对电导率分别是CK组的1.19倍、92%及1.13倍。I组在品质及抗氧化酶活性方面均表现较佳。贮藏结束时,I组呼吸强度、失重率、POD、CAT、SOD活性分别是CK组的80%、55%、1.41倍、1.67倍及1.24倍。此外,通过对黄瓜内部组织温度的动态分析得:热处理过程中黄瓜组织所达到最高温度及在该温度下连续时间是造成黄瓜热伤害的内在因素;具有较快温度变化的热处理前期是黄瓜产生热处理保鲜效果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