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广菜薯3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于2011年育成、通过国家鉴定的茎尖菜用专用型新品种,在2008-2009年两年的国家菜用甘薯品种区试中,茎尖平均每667 m2产量2643.21 kg,比对照品种福薯7-6增产12.88%,达极显著水平;食味鉴定综合评分与对照接近;抗病性鉴定为抗茎线虫病、中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中感蔓割病.2010年在四川、福建、广东3个试点的生产试验中,茎尖平均每667 m2产量2 278.6 kg,比对照增产8.46%;食味鉴定平均4.27分,高于对照.广菜薯3号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青绿,食味无苦涩味,有香味,口感较甜,无滑腻感;经猛火炒熟后,品尝口感甜、爽滑,上盘后保持青绿色.该品种分枝生长较快,单株结薯数较多,薯形纺锤,薯块外皮白色,薯肉白色,丰产稳产,耐贮性中等,萌芽性好.  相似文献   
32.
为了掌握广东省甘薯根结线虫病害发生情况,用常规分离法进行解剖分离,并对分离线虫进行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从广东省粤东的陆丰、海丰和粤西的遂溪、吴川、廉江、雷州等地甘薯薯块带有明显根结的薯块进行分离,观察所分离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并通过根结线虫鉴定引物扩增条带约750 bp,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甘薯薯块危害的是象耳豆根结线虫。该病害逐年扩大危害对甘薯产业构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33.
本文研究了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室内自然条件下,广腹螳螂对龙眼长跗萤叶甲的功能反应符合 Holling圆盘方程Ⅱ型,其模型为 Na=0.448Nt/(1+0.01238Nt) , 瞬时攻击率(寻找效率) a′=0.448,广腹螳螂捕食1头长跗萤叶甲的时间Th=0.02759h, 最大捕食量1/Th=36.24头。广腹螳螂寻找效应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 其数学模型为:E=0.328P-0.355。以上模型为评价广腹螳螂控制龙眼长跗萤叶甲的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对荔枝泥蜂透翅蛾的越冬情况及在龙眼植株上的危害分布特点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荔枝泥蜂透翅蛾主要以高龄幼虫在寄主蛀道内越冬,在水平方向以西面的枝梢受害较为严重,从垂直方向看受害情况为一级枝梢>二级枝梢>三级枝梢>主干>四级枝梢.该研究结果为荔枝泥蜂透翅蛾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不同地区甘薯茎腐病菌Dickeya dadantii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及致病力差异,采用重复序列PCR基因指纹(repetitive element palindromic PCR,REP-PCR)技术和薯片接种方法,对采自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重庆市的6个市区县的59株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对引物对59株菌株扩增出41个清晰的条带,其中36个为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在4~10之间,平均为7.2。在物种水平上,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1.4768、0.2801和0.4186,其中湛江种群多样性最高,南宁种群多样性最低;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9时,59株菌株可被划分为5个类群,类群划分与菌株来源地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不同地区病菌种群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其中合浦种群与湛江种群致病力最强,万州种群致病力较弱。表明甘薯茎腐病菌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地区的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与致病力差异。  相似文献   
36.
本文对龙眼长跗萤叶甲成虫耐寒性及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的雌虫体过冷却点-5.56~-13.38℃,平均-10.75℃;体液冰点为-2.32~-10.41℃,平均-6.5℃。雄虫体过冷却点为-5.56~-11.22℃,平均-8.88℃;体液冰为-0.7~-7.71℃,平均-3.80 ℃。雌虫的耐寒性强于雄虫。龙眼长跗萤叶甲卵在常温条件下,其发育起点温度是15.8±0.7℃,有效积温是142.5±9.5日度,卵发育速率与温度关系公式为:V=[T-(15.8±0.7)]/(142.5±9.5)。由研究结果推测目前广西龙眼栽种区都可能成为此虫发生分布区和潜在发生分布区。  相似文献   
37.
菜粉蝶幼虫空间分布型及几种杀虫剂对其防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2种回归分析方法对甘蓝地菜粉蝶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粉蝶幼虫在一定密度下呈均匀分布.应用6种杀虫剂对甘蓝上的菜粉蝶幼虫进行药效试验,结果1%阿维菌素乳油和0.3%印楝素乳油持效性最好;25g/L溴氰菊酯乳油、2.5%敌杀死乳油、2.5%功夫水乳剂、1%阿维菌素乳油的触杀性较强,所供试6种药剂均可作为田间防治菜粉蝶的轮换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扶桑绵粉蚧的寄主选择行为及其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部分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为预测该害虫在广西的发生为害趋势及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由选择法,测定接虫24、48和72 h后不同虫龄(1、2和3龄若虫)或虫态(雌成虫)扶桑绵粉蚧在7种寄主植物(朱槿、棉花、悬铃花、马铃薯、番茄、红薯和三叶鬼针草)上的虫口数量,比较同一时间不同寄主间虫口百分率的差异;测定寄主植物叶片生化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单宁酸)的含量,分析扶桑绵粉蚧寄主选择行为与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虫龄或虫态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存在一定差异,1龄若虫3个时段(接虫24、48和72 h)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较接近,其偏好三叶鬼针草、棉花、悬铃花和马铃薯;2龄若虫在同一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随接虫时间而改变,且在不同寄主上的虫口百分率差异显著(P<0.05,下同),总体上偏好棉花、悬铃花、三叶鬼针草和番茄;3龄若虫和雌成虫的喜食寄主基本相同,为棉花、悬铃花、朱槿和三叶鬼针草.朱槿、棉花和马铃薯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三叶鬼针草、马铃薯和红薯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较高,棉花、红薯和朱槿叶片中单宁酸含量相对较高.2龄若虫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单宁酸含量显著正相关;雌成虫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正相关;多数虫龄的取食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棉花、悬铃花和三叶鬼针草为扶桑绵粉蚧喜食寄主;不同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大多存在显著差异,扶桑绵粉蚧多数虫龄或虫态的寄主选择行为与寄主叶片生化物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9.
探究甘薯疮痂病菌(Elsinoe batatas)的生物学特性,筛选疮痂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快速、大量地产生分生孢子的方法,为甘薯抗疮痂病育种提供依据。以疮痂病病原菌菌株CRI-CJ2为研究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在不同培养基、p H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的菌落生长直径,利用凹玻片悬滴法测定在不同温度、pH和光照处理条件下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比较Fries液体培养法、摇菌法和菌丝涂布法等3种方法的诱导产孢效果。结果表明,最适菌丝生长的培养基为PDA,p H 6~7,致死温度为48℃、10 min,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但连续光照使菌落呈鲜红色;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H 5,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48℃、10 min,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影响不显著;采用菌丝涂布法可使疮痂病菌在培养第12天分生孢子产孢量达7.09×107个/m L,分生孢子萌发率为24%,产孢量和孢子活力均高于摇菌法,采用Fries液体培养法未观察到分生孢子及产孢结构。可见,选用适宜的培养基、p H能促进菌丝体生长,菌丝涂布法具有产孢快、产孢量大的优点,是一种适合甘薯疮痂病菌分生孢子诱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40.
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2006年以来广东省主要甘薯产区发现1种甘薯新病害,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变黄,茎基部呈黑色水浸状腐烂,并逐渐沿茎枝向顶端腐烂,后整株倒伏、死亡。从甘薯病茎部分离得到了病菌,经柯赫法则验证为致病病原菌。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其为菊欧文氏菌(Erwinia chrysanthemi)。采用茎枝、菌液共培养法接种8个甘薯品种,结果表明8个品种均无抗病性,病原菌致病性较强。这是我国首次发现该病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