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3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覆膜栽培大豆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地膜覆盖栽培是人为控制土壤温度、水分、养分、耕层结构、微生物等综合技术的一项农田生态系统工程学.作者综述了覆膜栽培大豆条件下由温度、水分、通透性、pH值、微生物、根系空间分布、土壤肥力诸因素构成的土壤生态效应及其在提高作物产量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在大豆始花期、盛花期和结荚期对黑农58品种群体叶片喷施金克拉全营养生态肥,探讨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始花期~结荚期喷施金克拉可提高黑农58品种群体单叶PSⅡ活力和光合速率及光饱和点;喷施金克拉后黑农58品种单株重和单株粒重比CK分别提高17%和18%,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3.
为明确航天诱变对大豆品种(系)及后代光合性状的影响,于2006年秋太空搭载黑农48、黑农44、哈2291 -Y大豆品种(系),对航天诱变的各世代材料进行光合速率等性状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大豆的光合性状产生影响,各品种后代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气孔阻力(Rs)有不同...  相似文献   
24.
在群体条件下,扁茎大豆(中国扁茎)结荚鼓粒期光合特性为:光合速率高于高产品种黑农37,与高光效品种黑农40相仿;具有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叶面积,截获光能能力强;形成较多光合产物,并能有效地运往茎和花荚中,从而获得高于黑农37和黑农40的单株产量。这些光合特性有利于对其进行高光效育种改良。因此我们认为扁茎大豆可以做为高光效育种种质资源加以改造利用。  相似文献   
25.
黑农6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合97-793为母本、绥农14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0年黑龙江省审,2014年通过国审。该品种集高油、高产、抗病、广适应性于一体,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域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吉林省、内蒙、新疆的部分地区春播种植。  相似文献   
26.
27.
大豆品种感染SMV后,感病植株各生育阶段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单株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低于健株,表明光合产物累积较少,分配到各器官亦少,使干物质和日积累速度除人工,导致表现生物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28.
超高产、抗病、广适应性大豆黑农51的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农51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黑农37为母本,合交93-1538(合丰39)为父本有性杂交,经高光效育种程序选育而成,2007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黑农51具有高产、稳产、抗病、优质、广适应性等特点,并具有理想的光合生态型,高光合速率、高光饱和点及低CO2补偿点,最高产量为4 650 kg·hm-2.适宜的栽培方法是垄作栽培,穴播或垄上双行条播,最适宜的密度是20万~25万株·hm-2.适于黑龙江省第一、二积温带及吉林、辽宁、内蒙、新疆的部分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9.
“黑农38”是一个高产、稳产、高油、抗病等综合性状非常好的大豆新品种,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第二积温带上限及吉林、辽宁、内蒙等部分地区种植,是目前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30.
黑龙江省1986-2000年大豆育种研究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主要论述1986年-2000年黑龙江省大豆育种研究的成就和展望.在此期间,各育种单位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108个大豆优良品种,其中黑龙江省农科院育成81个,占75%.育成品种在生育期、产量、抗病虫性、品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和改善,育种技术得到了发展.并对育种存在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