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红花玉兰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红花玉兰嫩枝进行处理,以提高红花玉兰嫩枝扦插生根率,为红花玉兰的快速繁殖、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方法】以5年生红花玉兰实生苗为采穗母树,选择其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制备插穗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GGR 6、NAA、IBA、IAA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200、500、800、1 000、2 000、 3 000 mg ·L -1 6种不同浓度对红花玉兰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扦插80天后,调查统计其生根率、生根数量、平均根长、平均根直径和生根性状评分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处理组合的生根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NAA处理生根率以及根系形态表现均处于较高水平,其中1 000 mg ·L -1 的溶液处理扦插根系综合质量最好,平均生根数量为13.3,相比清水对照组增加了12根;平均根长为14.33 cm,为清水对照组的2.7倍;平均根直径为2.44 mm,比清水对照组增粗0.60 mm;生根性状评分率为55.4%,相比清水对照组提高22.1%;生根率最高,达到53.3%,与其他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约为清水对照组的16倍。【结论】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NAA处理插穗效果最好,而在其6种不同浓度中,1 000 mg ·L -1 的处理生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森林病虫害是宜昌市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主要灾害,目前该市有森林病虫害种类1360多种,其中对生态环境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的20多种,常发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在3.33万hm2左右,重灾年份达6.66万hm2。主要森林害虫有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分布在夷陵区、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红花玉兰矮化栽培技术,以湖北大田的娇红2号为材料,嫁接后第1年6月初喷施整形素(0、50、100、200、300 mg·L~(-1)),第2年6月初对喷药苗木剪去1/4株高,比较了不同处理对红花玉兰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整形素在喷施当年明显抑制了苗木高生长和粗生长,并促进侧枝抽发。最佳质量浓度200 mg·L~(-1)处理下,苗木株高降低48.1%,茎粗减少28.4%,高茎比缩小28.3%,一级和二级枝数密度分别增加14.9%和33.3%。整形素对高生长的抑制时效为2~4个月,第2年需追加矮化措施。第2年6月初修剪1/4株高对整形素诱导的矮化冠型结构起到固持作用,使喷药苗木高茎比减小,茎粗、枝长密度、一级和二级枝数密度增大;根据主成分得分的权重综合排序,确定第1年喷施200 mg·L~(-1)整形素、第2年修剪1/4株高的矮化效果最好,株高仅103.5 cm,为对照的50.8%,枝长密度、一级枝数密度和二级枝数密度分别为对照的1.3倍、1.4倍和5.3倍;建议将大田矮化苗移栽至盆器,或选盆栽苗进行矮化栽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显微观察,探讨其自然状态下结籽率低的原因。【方法】于2012年5月红花玉兰花芽分化开始每月采花芽1次,直至次年开花,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制片,对红花玉兰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进行详细的细胞学观察。【结果】红花玉兰雌蕊成熟时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为单胞子发生型,成熟胚囊为7胞8核胚囊,蓼型胚囊发育方式。雄蕊花药四室,腺质型绒毡层,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结论】红花玉兰大、小孢子发生以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未见异常现象,因此该物种雌、雄蕊发育不是导致其濒危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朱仲龙  桑子阳  贾忠奎  马履一 《园艺学报》2020,47(Z2):3087-3088
‘娇丹’是从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原生群体中选育出来的花被片高度重瓣化的新品种。花蕾卵球形,花被片24 ~ 36个,外轮花被片盛开初期斜上,外表面粉红色(RHS < RED-PURPLE GROUP 68B >)、内表面淡红色(RHS < PURPLE GROUP 68C >);花量较大,花芽兼具腋生和顶生。  相似文献   
16.
以10a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材料,分别进行15%,25%,40%不同间伐强度试验,抚育间伐6年后,调查林木胸径与树高,分析表明强度抚育间伐对胸径影响与不抚育、弱间伐强度相比差异极显著;中度间伐与不抚育差异显著。不同抚育间伐强度对高生长量、单位面积林分蓄积影响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五峰红花玉兰种质资源保护现状与开发利用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花玉兰(Magnolia wufengensis L.Y.Ma et L.R.Wang)为2004年发现的新种,仅分布于湖北五峰西部海拔1 400~2 000 m的高山地带,居群内个体数量仅2 000余株。从地理分布、种子萌发特性、种群结构现状及人为因素影响等方面分析了该物种的濒危原因;从挂牌保护、封山育林、迁地保育等方面阐述了该物种目前的保护现状;在开发利用方面指出了该物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从科研推广、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红花玉兰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的萃取工艺,并对其化学组成、抗氧化及抗菌活性进行鉴定和评价,旨在为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的萃取建立一套可行的工艺体系,并为其后续的开发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娇红1号’红花玉兰阴干花蕾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结合自动化质谱解卷积和保留指数对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挥发油进行成分定性和定量;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还原能力法评价挥发油抗氧化活性,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挥发油抗菌活性。结果阴干预处理条件下,红花玉兰花蕾挥发油萃取的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47 ℃,萃取压力40.7 MPa,动态萃取时间102 min,该条件下挥发油的萃取率为(1.217 ± 0.014)%。GC-MS共鉴定出30种化学成分,占检测到的挥发油总量的70.65%。DPPH自由基清除法测定得到挥发油IC50值为12.82 mg/mL AEAC值为198.64 mg,表明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还原力测定也得到了这一结果。抗菌试验表明,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抑制作用强弱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 枯草芽孢杆菌 > 大肠杆菌 > 鼠伤寒沙门氏菌。结论首次建立了红花玉兰阴干花蕾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确定了该工艺条件下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并验证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20.
选择和创造有利于角倍蚜与夏、冬寄主生长发育的环境,使三者合理搭配,是提高倍林五倍子产量的有效方法。本文系统总结了角倍栽培过程中冬、夏寄主繁殖栽培,角倍蚜的散放、收集和保存,蚜虫袋的挂放及五倍子的采收加工等丰产技术要点,为山区五倍子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