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油橄榄、板栗和杨梅树叶的挥发油进行了分析,在3种树叶挥发性提取物中分别检测出了58,40和43个成分.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了陈齿爪鳃金龟对3种树叶挥发油的趋向反应.在单项选择试验中,陈齿爪鳃金龟雌、雄虫对油橄榄和板栗树叶挥发物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且雌虫的趋向反应率大于雄虫;陈齿爪鳃金龟对杨梅树叶挥发物则表现出明显的忌避反应.在双项选择试验中,油橄榄与板栗和杨梅相比,陈齿爪鳃金龟更趋向于油橄榄树叶挥发物;而板栗与杨梅相比,则更趋向于板栗树叶挥发物.  相似文献   
92.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小分子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主要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和各种坚果中,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而黄曲霉毒素的毒理机制始终不是很明确。计算机分子对接是模拟受体和底物之间通过能量匹配和几何匹配而相互识别的过程,其被广泛运用于虚拟筛选活性物质以及初步判断分子活性和毒性等领域,并对我们进行实体分子活性毒性试验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利用计算机分子对接软件Discovery Studio 3.1client,将6种常见黄曲霉毒素分子B1、B2、M1、M2、G1、G2与其具有强亲和性的蛋白进行虚拟对接实验,而这些蛋白在细胞凋亡、激素代谢、免疫抑制以及消化系统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本实验能够初步模拟黄曲霉毒素分子毒性作用位点,对于其毒理机制研究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93.
利用GC-MS联用技术和计算机检索对昆明林区的健康云南松、衰弱云南松和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云南松的韧皮部挥发性物质及松褐天牛的幼虫和成虫的粪便、松褐天牛雌、雄虫的后肠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健康木和衰弱木的韧皮部以及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存在较大差异。与健康木相比较,衰弱木和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的挥发性物质中,α-蒎烯的相对含量减少,而β-月桂烯和3-蒈烯的相对含量增加;此外,衰弱木韧皮部的β-蒎烯的量也相对增加,并且发现含量很高的柠檬烯。松褐天牛产卵刻槽韧皮部、幼虫粪便、雌虫后肠均含有1-甲基-2-异丙烯基-环丁烷乙醇,表明该化合物与松褐天牛产卵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9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油橄榄树叶的挥发油,利用GC-MS分析了其组成成分,并利用"Y"型嗅觉仪测试陈齿爪鳃金龟对油橄榄树叶挥发油的趋向反应。结果表明,油橄榄树叶挥发性物质中含有58个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有β-石竹烯(14.29%)、α-芹子烯(13.13%)、β-芹子烯(10.15%)和α-石竹烯(6.60%),脂肪族化合物主要为3-己烯-1-醇(5.03%)、橙花叔醇(6.72%)、壬醛(2.27%)和苯乙醛(5.61%)等。陈齿爪鳃金龟雌、雄虫对油橄榄树叶挥发物都表现出明显的趋向反应,在较高测试浓度(100、10μL.mL-1)下,雌虫对油橄榄树叶挥发性物质的趋向反应显著大于雄虫。  相似文献   
95.
首次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萼翅藤(Calycopteris floribunda)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共鉴定出66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749%,主要成分有反-桂醛(1048%)、壬醛(712%)、苯甲酸苯乙酯(580%)、芳樟醇(518%)、苯乙酸苯乙酯(445%)等。  相似文献   
96.
为外源诱导剂应用于花椒蚜虫无公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叶片喷施研究水杨酸(SA)、2,6-二氯异烟酸(INA)、褪黑素(MT)、茉莉酸甲酯(MeJA)和壳寡糖(COS)5种外源诱导剂对花椒抗蚜虫性能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筛选防效最佳外源诱导剂的最适施用浓度。结果表明:5种诱导剂处理后均对蚜虫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以INA诱导的防效最佳,MT其次,二者诱导的防效分别为96.69%和54.32%;INA0.4~1.6mmol/L诱导的防效为89.68%~99.52%,且INA浓度越高、诱导时间越长,花椒抗蚜虫的效果越好。从经济、高效、环保的角度出发,建议INA选择0.8mmol/L为诱导花椒抗蚜虫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97.
双钩异翅长蠹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常随木材、竹材、藤材、木质包装等调运作远距离传播。当前缺乏关于其化学感知,特别是触角感器方面的基础信息,限制了植物源引诱剂和聚集信息素的控虫应用。本文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双钩异翅长蠹成虫的触角及其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超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双钩异翅长蠹触角有性二型现象,共10节,分布有毛型感器、锥型感器、栓锥型乳突状、刺型感器(3类亚型)、蒲姆氏鬃毛、腔锥型感器等6类8种感器,其中锥型感器和栓锥型乳突状为典型的嗅觉感器,且仅分布于棒节侧面的凹槽内。  相似文献   
98.
99.
对虫生真菌粉拟青霉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步骤、方法,各个生产环节中的质量检测以及产品的包装、贮存、运输进行了详尽论述,为该菌的规模化生产及其防治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100.
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在林业经营中的运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化感作用广泛地存在着,它与植物对光、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一起构成植物间以及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它影响着植物的分布、群落的形成和演替、种子的保存和萌芽、真菌孢子的萌发、氮素的循环等,在林业经营中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在对化感物质和化感作用的基本原理以及生物间存在的化感作用作综述性介绍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化感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在森林更新、混交林培育和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中的潜在价值,以期进一步推进对化感作用机制及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