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41篇
农学   9篇
  11篇
综合类   30篇
园艺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 E)与气相色谱(GC)联用的方法测定鸭梨中残留有机磷农药。该方法包括水果样品的前处理、SPM E萃取及气相色谱测定。研究了解析温度、解析时间对色谱峰面积的影响,以及分散机的分散速度、样品中外加N aC l浓度、磁力搅拌子搅拌速度和萃取时间等对色谱峰面积的影响。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6.7%~103.2%,相对标准偏差为2.9%~5.8%。方法具有快速、简便、准确、重现性较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42.
淀粉表面结合脂对板栗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不同板栗产区16个品种板栗为试材,研究淀粉表面结合脂对板栗淀粉糊化特性影响。结果表明:板栗淀粉RVA糊化黏度在升温过程中逐渐升高并达到峰值,随后黏度降低并在整个温度保持阶段持续降低并降到谷值;在冷却过程中,淀粉糊黏度再次缓慢升高直至整个糊化过程结束。板栗淀粉RVA糊化黏度特征曲线按形状可分为4种类型,脱脂处理虽不改变淀粉糊化黏度特征曲线的形状,但对板栗淀粉RVA糊化黏度特征值产生影响,使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升高,糊化温度降低,峰值时间影响不大,对稀懈值和回冷值有显著影响。当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含量为0.96%~4.50%时,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和稀懈值受到显著影响,从而影响淀粉的糊化特性。  相似文献   
43.
根据平榛花芽转录本高通量测序的结果,采用RACE-PCR法克隆到1个平榛WRKY基因,全长1273bp,推断其编码317个氨基酸,命名为ChWRKY1。序列分析表明,该蛋白属于WRKY家族第2类成员,只含有1个WRKY结构域,锌指结构为C-X5-C-X23-H-X1-H,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它与杨树PtWRKY5、葡萄VvWRKY4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分别为69%和64%。采用qRT-PCR,以Actin为内参对ChWRKY1基因在自然条件下花芽部位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自然条件下12月份达到最高的表达量,随后表达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对平榛根蘖苗进行4℃低温胁迫处理,叶片中ChWRKY1基因快速上调表达,4h达到最大表达量,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平榛对低温胁迫的早期应答反应;冬季(1月份)ChWRKY1基因在韧皮部中的表达高于花芽和雄花序,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  相似文献   
44.
通过研究外界刺激信号对平榛中促分裂原活化蛋白酶途径的影响,探索该途径中MAPKK类基因对各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机制。根据平榛花芽转录本高通量测序的结果,采用RACE-PCR方法克隆到一个平榛MAPKK基因,全长1 065bp,推断其编码354个氨基酸,命名为Ch MAPKK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MAPKK类型基因典型的磷酸一致化序列SLADIDS。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它与葡萄Vv MAPKK2以及苹果Md MAPKK的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分别为81.69%和78.53%。采用qRTPCR,以ACTIN为内参对Ch MAPKK2基因在自然条件下花芽部位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从11月份到次年4月份Ch MAPKK2的表达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平榛根蘖苗进行4℃、干旱及盐胁迫处理,发现Ch MAPKK2基因均受上述3种非生物胁迫的诱导而上调表达;Ch MAPKK2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雌花芽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树皮,雄花序中表达量最低。上述研究结果表明Ch MAPKK2基因在平榛适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平欧杂种榛的继代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由于传统榛子繁育方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以平欧杂种榛‘辽榛7号’为材料,采用离体培养的方式对其继代培养中基本培养基及其激素配比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榛子扩繁技术.结果表明:(1)与DKW培养基、NRM培养基和WPM基本培养基相比,选用改良NRM培养基作为平欧杂种榛组培苗继代培养的基本培养基;(2)选择2.5 mg/L6-BA和0.01 mg/LIBA作为继代培养的激素组合,隔代降低其浓度至6-BA 2.0 mg/L和IBA 0.005 mg/L有利于促进组培苗的增殖;(3)根据组培苗生长状况,添加TDZ的适宜浓度范围为0.001~0.01 mg/L,其中以0.005 mg/L的增殖效果最好;(4)培养基中添加多胺对组培苗茎段增殖具有良好的效果,但GA3的作用不明显,同时添加GA3和多胺,其增殖效果较单独添加GA3好,但较单独添加多胺差.  相似文献   
46.
果树抽条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北方多种果树常发生的抽条严重影响了果树的生产。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抽条与冻害的区别,综述了果树抽条的危害和发生时期、抽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枝条含水量与抽条的关系、以及抽条的防治措施等,提出了果树抽条研究中的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7.
枣选择性扩增微卫星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优化枣的选择性扩增微卫星(SAM)技术体系,丰富枣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方法,同时为枣利用SAM法开发SSR引物提供技术参考和模板。【方法】以冬枣、大荔龙枣和金丝小枣为试材,采用CTAB法提取样品DNA,对SAM试验过程中的酶切-连接、抑制性扩增、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等关键因子进行研究。【结果】利用PstⅠ和MseⅠ双酶切系统,分步法进行酶切-连接是后续试验成功的关键,抑制性扩增(20.0μL体系)模板取酶切连接液2.0μL,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20.0μL体系)的模板分别取上步扩增的稀释产物各2.0μL;抑制性扩增和预扩增反应中,ExTaq取0.5 U,反应25个循环,产物稀释20倍进行下一步扩增;选择性扩增采用前6个循环中退火温度梯度降低(每循环降低1℃)的反应程序,体系中可将ExTaq用量增加到1.0 U以保证酶的保真效果。【结论】试验利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选用16个MseⅠadapter+NN primer和SSR primer(PCT6)组成引物对进行筛选,获得了谱带清晰、分辨率高、多态性丰富的电泳图谱。该研究结果为利用SAM技术开展枣的亲缘演化、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引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8.
以不同板栗产区的3个主要中国板栗品种群的25个品种为试材,研究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主要脂肪酸的组成比例并分析在不同品种群之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其中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50%和60%~70%2个区域,后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40%和50%~70%2个区域,并与品种密切相关;南方品种群板栗普遍具有较低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但品种群之间差异不显著。2)板栗淀粉结合脂中的脂肪酸主要以C16和C182种脂肪酸为主,前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15%~30%之间,并以饱和态的C16:0为主,后者所占比例集中分布在30%~70%之间,并以不饱和态的C18:1,C18:2脂肪酸为主。3)南方品种群板栗淀粉结合脂中具有较高的C16:0,C18:0,C18:1脂肪酸和较低的C16:1,C18:2,C18:3脂肪酸,但品种群间差异不显著;南方品种群普遍具有较高的C16脂肪酸水平和较低的C18脂肪酸水平。4)板栗淀粉表面结合脂中的脂肪酸组成及比例与品种密切相关,在品种群之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探讨青皮核桃最佳气调贮藏(CA)条件及生理基础,以‘清香’核桃青皮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O2和CO2组合对青皮核桃采后保鲜效应及核仁品质的影响,筛选青皮核桃鲜贮的最适气体参数。通过对贮藏70 d和(70+40)d的鲜食核桃仁感官品质、可溶性蛋白、酸价、过氧化值、含油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核桃青皮果实保鲜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 O2+6% CO2)在9种气体组合中效果最好,维持了核桃仁的鲜脆风味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同时降低了果实腐褐变指数和腐烂率,是核桃青皮果实气调贮藏的适宜气体参数。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华榛(Corylus chinensis?Franch.)地理分布格局随气候的变化趋势,划分不同等级的华榛适生区,为华榛的保护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华榛83条现代分布记录信息和筛选后的18个环境变量数据,采用物种分布模型中的最大熵模型(MaxEnt)模拟华榛末次间冰期以来6个时期的潜在分布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