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以4份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纯系为试材,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基因组大小。结果表明:6种细胞核裂解液对瓠瓜嫩叶进行处理,发现Otto I最适合瓠瓜细胞裂解;从5种候选内标作物中筛选出水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L.var.Nipponbare)为最适内标作物;4份中国瓠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大小为329.11~344.56Mb。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苗期淹水和干旱处理对不同长豇豆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42份参试材料中18份表现抗旱、14份表现不抗旱.5份材料经4次淹水处理,植株仍表现为基本正常,各材料问差异明显.其中长豇王1号、风豇201表现为既抗旱又耐涝,而23、V07E0252、ABC、CAB△7Q和之65.2.5.1表现为既不抗旱又不耐涝.  相似文献   
33.
研究5种不同红蓝光组合LED灯对瓠瓜育苗的影响。结果表明,5R:1B处理下瓠瓜幼苗生长最佳;7R:1B和5R:1B处理有利于瓠瓜根系生长;2R:1B处理显著促进瓠瓜叶片光合作用的电子传递效率;2R:1B、5R:1B和7R:1B处理有利于瓠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通过综合比较分析,认为瓠瓜设施育苗补光应以增加红光比重为主,可将5R:1B作为瓠瓜育苗的最适光源。  相似文献   
34.
早衰性是长豇豆的一个重要不利农艺性状。由于嫩荚是长豇豆最主要的商品器官,植株早衰容易影响后期结荚数,导致豆荚产量下降,给种植者带来经济损失。本研究以长豇豆品系ZN016和ZJ282杂交构建的一个含119个株系的扩大重组自交系(F6:8代)群体为材料,利用由豇豆60K高密度SNP芯片构建的含8 032个SNP位点的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对长豇豆耐早衰性状进行QTL精确定位,最终将长豇豆耐早衰性状的主效QTL定位在LG11上约0.424 c M的区间内。与早期对同一性状QTL定位结果相比证实了本实验室前期的粗定位结果,并且本次QTL定位精度明显提高,大幅度缩小了侧翼标记间的距离。本研究为今后针对耐早衰性这一农艺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克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利用已建立的快速、准确的长豇豆种质苗期耐旱性鉴定技术体系鉴定了我国99份长豇豆微核心种质的重要耐旱性指标茎干持绿性。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1 127个SNP标记进行核心种质群体的基因型分析和表型-标记关联分析,获得与茎干持绿性显著相关的SNP标记4个(P10-4)。  相似文献   
36.
之豇106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经多重杂交并多代系统选育而成的长豇豆新品种。表现为早中熟,不易早衰,分枝少,初荚部位低;商品性佳,嫩荚油绿色,荚长约59 cm,单荚重16.7~26.6 g;条荚肉质致密(密度0.969 g/cm3,比对照之豇28-2提高7.5%),耐贮运性好;兼抗病毒病和锈病,总产量比之豇28-2提高10%以上。该品种于2006年6月23日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总结了之豇106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影响长豇豆AFLP分析技术体系的若干关键因素,如DNA的提取方法、酶切与连接时间、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以及电泳和染色条件等的研究,建立一套经优化的长豇豆AFLP分析技术体系。应用该体系进行长豇豆AFLP分析,能够得到清晰的分子标记图谱,且结果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38.
1977年以红嘴燕与杭州青皮作为亲本进行人工杂交,从后代分离材料中,经系统筛选,获得优异的19-2系统,长势强,早中熟,豆荚粗壮、紧实、不易发泡,品质佳,商品外观好,在夏季强光照条件下结荚性能更好,丰产潜力大。特别适合春夏露地栽培,抗病毒病,耐锈病。2000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定名为之豇19。1 特征特性 蔓性生长,长势旺,平均每株有1.25~1.70个侧枝,主侧蔓均能结荚。三出叶单叶呈矛形,叶片较之豇28-2大,叶色绿。初 荚节位在第三节,七节以上几乎节节有荚,平均结实 率为63.0%。荚色淡绿,平均荚长50~55 cm,单荚重19.3 g,每cm荚长之重量为0.394 g,豆荚粗壮、挺直、不易发泡。种子肾形,百粒重14 g左右,籽粒土黄色。春夏露地栽培,播种至始花期35~40天,采收期30天左右,全生育期90~110天,除高寒地区外全国均能栽培。不耐荫,易徒长。抗病毒病,较耐锈病。667 m2产量1 600~2 000 kg,当阳光充足时,抽生花序多,结荚率高,增产潜力大。2 栽培要点 ①适度密植。行距75 cm,穴距28~30 cm,每穴2~3株苗,架材应高于2.4 m。 ②春夏秋季均可栽培,最适夏季栽培。选择5~6月份播种,7~8月份采收,更能发挥它的增产潜力。 ③施足基肥,苗肥则视生长情况而定,如幼苗生长健壮,则不必再追提苗肥,以防徒长。 ④地膜覆盖。夏季栽培应用地膜覆盖,防止雨水冲刷根系,减少病害发生。 ⑤因构成产量重要部分的侧枝较多,人工辅助枝蔓上架次数要多于其它品种,前期侧枝应保留,过多时可适当摘除,防止过密,引起徒长。 其它肥水管理,病虫防治同之豇28-2。  相似文献   
39.
以不同耐贮性的长豇豆品种之豇28-2和新品系长5.1为材料,对嫩荚采后贮藏过程中鼓粒程度、种子鲜重/嫩荚鲜重和嫩荚比重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嫩荚采后鼓粒程度加剧,种子鲜重/嫩荚鲜重的比值增大,比重下降,嫩荚逐渐失去商品价值。耐贮藏品系长5.1的3个指标变化速度慢、幅度小,耐贮性好。  相似文献   
40.
瓠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别名长瓜、扁蒲、蒲瓜、夜开花等,其嫩瓜供食,为南方重要蔬菜作物之一.冬春季瓠瓜早熟栽培是浙江嘉善地区农民重要创收来源之一,在地区效益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常年大棚瓠瓜栽培面积达0.7万多hm2,以冬春季栽培为主,主要栽培方式为多层覆盖爬地栽培,产品可于春节前后上市,667 m2产量3 000~4 000 kg,高的可达5 000kg,平均收入5 000元以上,高的可达8 000~9 000元.多层覆盖爬地早熟栽培是嘉善地区瓠瓜种植户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具有显著的地区特色,为促进浙江省及周边地区瓠瓜产业的发展,现将该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各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