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9篇
农学   10篇
  232篇
综合类   184篇
农作物   19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连作体系中的根系分泌物必然在加剧土传病害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证据尚缺少系统总结。本文梳理了连作导致土传病害加剧的现象以及连作对典型根系分泌物组分的累积。从有利于土传病原菌由土体向根际迁移、增殖和致病(“利病”)、破坏根际有益微生物群落防线(“压益”)和毒害根系免疫系统(“自毒”)等三个方面,揭示连作根系分泌物中某些物质促进土传病原菌入侵的机制。从根系分泌物角度阐述轮作、间作、套作、伴生和嫁接等多样性种植方式缓解连作土传病害的机制。提出鉴定“利病”、“压益”和“自毒”物质以及构建对应的消减技术途径,可为土传病害绿色高效综合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2.
高温秸秆降解菌的筛选及其纤维素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筛选能在高温(55~75℃)好氧堆肥中高效降解纤维素的菌株,并评估其降解秸秆的能力与产纤维素酶的热稳定性。从高温期堆肥中采样,以水稻秸秆粉为唯一碳源,通过55、65℃和75℃连续高温传代驯化并分离筛选耐高温菌,结合水解圈和水稻秸秆崩解试验筛选不同高温下高效降解秸秆的目标菌株,采用16S rRNA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目标菌株分类地位,通过分析目标菌株纤维素降解相关酶在50~90℃之间的热稳定性,解析其高温适应性机制,评价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潜力。高温驯化分离得到13株耐高温降解菌,其中B-5、B-6、B-7和B-11的纤维素和秸秆降解能力较强,而只有B-7和B-11在55~65℃和75℃具有高效降解水稻秸秆的能力,将其认定为目标菌株。系统发育分析表明B-7和B-11菌株与芽孢杆菌科高度相似,分别命名为短小芽孢杆菌B-7和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11。酶活热稳定性分析发现B-7和B-11各纤维素酶活性在50~90℃之间先升高后降低,其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分别为55~65℃和70~80℃,其中B-11在85℃时的相对酶活仍高于60%。研究表明,菌株B-7和B-11是耐高温高效秸秆降解菌,其具有不同高温偏好性,纤维素酶热稳定性强,在秸秆高温好氧堆肥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3.
抑病型土壤是植物-土壤-微生物三者相互作用最终形成的可抑制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一种特殊状态的土壤,是分离、筛选可防治作物土传病害发生的高效生物防治菌株以及揭示土壤微生物抑制土传病害发生作用机理的最佳研究材料。因此,有关抑病型土壤的研究经久不衰。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分析、引文图谱分析及可视化分析等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抑病型土壤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期刊、所属学科、作者、作者所在国家和机构、主要研究内容、发展方向等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抑病型土壤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关注,土壤学科在此领域的发文数量仅次于植物学科。中国、美国、荷兰、德国在抑病型土壤研究方面发表论文数量较多,并且国家之间合作密切。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瓦格宁根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是论文发表数量较多的研究机构。在抑病型土壤领域研究论文的发表期刊中,《Phytopathology》是本地引用次数最多的,《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是5年(2016-2020年)影响因子最高的。抑病型土壤领域发表论文较多的学者有Weller D...  相似文献   
104.
PbKT12是基于梨果实转录组分析筛选出的对施钾有强烈响应的钾转运体基因,本研究中进一步验证其功能。以‘黄冠’(PyruspyrifoliaNakai)梨果实为材料克隆得到PbKT12全长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序列共2 730 bp,编码909个氨基酸;序列对比表明PbKT12与苹果中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高达97%。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bKT12定位于细胞质膜上。PbKT12转化钾吸收缺陷型酵母R5421在低于5 mmol·L-1 K+的培养基上能够恢复生长。qRT-PCR结果表明,PbKT12在梨果实和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随盆栽土壤施钾水平增加而升高。使用农杆菌侵染花序法将PbKT12导入拟南芥,与野生型拟南芥相比,过表达PbKT12拟南芥植株的生长速度比野生型更快,抽薹、开花时间更早,植株葡萄糖积累量更高。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无损检测K+在拟南芥植株中的分布发现,在缺钾胁迫下过表达PbKT12拟南芥中K+向花序运输的量增加。因此推断,PbKT12在梨果实中具有促进K+转运和葡萄糖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以‘豫麦49-198’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在施氮量240 kg.hm-2条件下,研究多元素长效碳酸氢铵(简称碳铵)颗粒肥以及不同氮肥类型(尿素、普通碳铵、多元素碳铵粉肥、有机肥+普通碳铵)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花后同一时期,几种氮肥处理小麦旗叶的SPAD值,叶绿素荧光指标中的Fv/Fm、ΦPSⅡ、qP均高于对照(CK),并以尿素(T1)和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T4)处理数值较高。氮肥施用能有效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从而使叶片保持了较高的净光合速率,延缓了叶片衰老,也以T1和T4处理效果较好。产量结果分析表明,几种氮肥处理均能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比对照增产达1 436.4~1 992.7 kg.hm-2,以T1和T4处理效果最显著,有机肥+普通碳铵(T5)处理居中,普通碳铵(T2)和多元素长效碳铵粉肥(T3)的增产幅度最小。相对纯收入分析结果表明,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处理最高,每公顷达到2 843.1元,尿素处理次之。综上所述,考虑到提高作物产量,缓解土壤酸化现象以及增加农民相对纯收入等因素,推荐多元素长效碳铵颗粒肥作为研究区域氮肥品种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菜粕堆肥与无机肥配施(纯氮比例分别为0∶100、5∶95、10∶90、20∶80、30∶70)对烤烟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粕堆肥与无机肥配施后能获得与单施无机肥相近或较高的烤烟产量。与单施无机肥处理相比,配施处理上等烟比例提高了6%~10%。在不同菜粕堆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中,纯氮比例为10∶90的处理烤烟品质较好。随着菜粕堆肥替代比例的增加,烤烟根表细菌的数量逐渐增加,而真菌的数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其中纯氮比例为20∶80的处理综合效果最好。综上所述,菜粕堆肥替代无机肥氮的比例为10%~20%时,既能保证烤烟产量,又能提高烤烟质量和改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育苗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移栽时接种死谷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 HJ-5)、有机肥(OF)或者生物有机肥(HJ-5OF),研究了不同处理对棉花黄萎病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施用AMF与HJ-5OF显著降低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病指数,与对照相比其病情指数下降了72.80%;根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发生显著变化,施用AMF与HJ-5OF处理的真菌、大丽轮枝菌菌核数量分别比对照下降了68.88%、47.20%,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为对照的23.81倍、2.40倍;根际区系中,真菌的种类显著降低,细菌的种类显著增加;AMF和HJ-5OF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棉花的生物量,促进了棉花对磷素的吸收。结论:接种AMF提高HJ-5OF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促进棉花的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08.
通过microRNA(miRNA)基因芯片及RT-PCR研究了白羽扇豆在缺磷胁迫下miR399与磷响应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缺磷处理后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供磷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并且植株体内磷含量明显减少。基因芯片结果表明,缺磷白羽扇豆根、茎和叶中分别有10、7和3个不同成员的miR399s表达上调,平均上调倍数分别为4.4,3.8和2.5。6个磷响应基因LaATPase、LaPT1、LaMATE、La-PEPC3、LaSAP和LaMDH1在缺磷排根中的表达均高于供磷侧根,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LaPT1和LaMATE启动子区域有与PHR1或WRKY转录因子结合的磷响应元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关miR399,PHR1与这些受缺磷诱导的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研究表明,miR399和磷响应基因对白羽扇豆适应缺磷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生物有机肥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BIO)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蕉植株移栽45 d后,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地上部鲜重、干重、株高和假茎围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9%~93.8%、5.9%~43.1%、43.9%~62.9%和12.3%~18.5%。2)香蕉苗移栽25 d时,施用BIO的香蕉植株根尖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2.64~12.88个酶活单位,显著高于对照;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地高于营养钵育苗未施BIO的处理,是其酶活的5.22~7.22倍。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和茎基部中胼胝质含量分别只有对照的59.7%~77.9%和47.6%~68.9%,显著低于对照处理。3)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根际的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6~1.76倍和1.11~1.55倍,而根际真菌数量却减少了19.2%~52.2%,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也大大减少。4)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到香蕉植株移栽45 d时,香蕉植株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未超过2.4,比对照降低47.8%~56.5%。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IO的方法种植香蕉,能显著地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有效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  相似文献   
110.
采用0: 100、10: 90、25: 75和50: 50(质量比)4种铵硝比的营养液,研究了其对生菜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营养液中铵硝比为25: 75时,生菜的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及气孔导度(Gs)最高.随着NH+4-N比例的进一步增加,生菜的地上部生物量、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反而有所下降,表明适量增铵对生菜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不同铵硝配比对生菜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影响与对SPAD值、净光合速率及气孔导度的影响相反.申选1号的光合特性对不同铵硝配比比耐热耐抽苔生菜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