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0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12.
缺失蜡质蛋白类型小麦在我国北方冬麦区的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淀粉主要由直链淀粉(22%~37%)和支链淀粉(63%~78%)组成。 Oda et al.[1](1980)发现直链淀粉含量与面条品质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Yamamori[2]分析日本的面包小麦, 发现蜡质蛋白与直链淀粉之间显著相关。 研究表明, 六倍体普通小麦有3个蜡质基因, 分别位于7AS、 4AL(4AL与7BS发生易位)和7DS上[3~4], 由位于这3  相似文献   
13.
用微卫星标记定位小麦耐盐突变体的耐盐相关基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小麦耐盐突变体RH8706-49×敏盐突变体H8706-34(两者为“一粒传”后代)的F2群体作为基因定位群体,结合BSA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群分法),对小麦耐盐突变体的耐盐相关基因进行了微卫星分子标记定位,在246对微卫星引物中,微卫星标记Xgwm299与耐盐相关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5.8 cM,定位于3B染色体的长臂。  相似文献   
14.
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TaGSK1)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PCR技术,以糖原合成酶激酶(TaGSK1)基因的pDT-23质粒为模板,对小麦Tagsk1基因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将之转入原核表达载体pBV221,得到pBV221-gsk1;用之分别转化大场杆菌DH5α和BL21,均检测到相对分子量为43.5kD的表达产物TaGSK1蛋白,表达量分别为8%和10.8%。在0.31 mol·L-1 NaCl浓度下,转化子的耐盐能力比受体菌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于秀普  沈银柱 《大豆科学》1994,13(4):371-375
采用等电聚焦电泳方法,对大豆化学诱变突变体的胚芽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与亲本之间以及突变体之间酶带数目,酶活性存在着很大差异,说明突变体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且基因突变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6.
小麦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TaGSK1)的染色体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春缺体-四体系为材料,提取各材料的基因组DNA,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KpnI完全酶切、电泳、转膜后,用α-32P_dCTP标记的与小麦耐盐相关的糖原合成酶激酶基因TaGSK1为探针进行杂交,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将该基因定位于普通小麦第一同源群染色体的短臂上,为进一步研究小麦耐盐性的遗传及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三年的实验结果表明,T 型杂种小麦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具有不同的酶谱类型.在小麦的不同发育时期酶谱类型的表现不同。实验说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是受核基因控制的,此外,也说明细胞质对酶谱的表现有影响。同时,由于恢复系对杂种后代有较大的影响,使杂种的酶带多倾向于父本。至于杂种的酶谱与杂种优势的关系,凡是呈现杂种酶型或互补酶型的杂种,一般优势强,但是,这种情况不是绝对的,有些不具杂种酶带的组合(如偏父本型)也有一定的杂种优势。由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特异性不够明显,不同发育时期表现也不十分稳定,因此,影响杂种优势予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小麦在不同盐胁迫时间下根部基因的应答反应。【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盐胁迫下耐盐小麦RH8706-49的小麦根部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获得了61 215个小麦基因的差异表达图谱。在不同盐胁迫时间下大量根部基因的表达发生很大变化,即有盐诱导表达的基因,也有盐抑制表达的基因,同时对杂交数据进行多种聚类分析,并对基因表达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论】小麦耐盐机理非常复杂,是大量基因协调表达的结果,其中盐诱导表达基因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植物非生物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生物胁迫因子是制约植物生长发育、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子。这些非生物胁迫的共同点是它们都会导致植物细胞缺水,使细胞的水分平衡紊乱,还可以引起蛋白质等大分子变性,破坏植物细胞内的膜结构等。为了生存,植物在遇到非生物胁迫时不得不在形态和生理生化代谢上进行一些调整,以适应或忍耐环境胁迫。揭示植物胁迫应答分子机理是人们长期以来探索的重大课题。非生物胁迫引起的应答非常复杂并且常常相互关联,干旱、高盐、低温等胁迫可以引起相似的应答反映,如积累大量的渗透调节剂、重建细胞内离子动态平衡、修复被破坏的膜系统、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等。近年来,胁迫应答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颇丰,结合笔者等的研究,本文简要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兔防御素NP—1是抗性谱最广的防御素之一。为了得到转NP—1基因的小麦柱株,采用电激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品种G9501和G8901中,经过抗生素和除草剂初步筛选得到8抹G9501和4株G8901的转化植株。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的抗性有较大的提高,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提高,初步认为兔防御素NP—1基因已经导入小麦,并已经在小麦中得到了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进一步检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