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25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3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31.
用52对SSR引物对以培矮64S为母本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5个亲本DNA多态性进行了分析,并以1个杂交粳稻86优8号作为对照。结果表明:46对引物能在7个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8对引物能将4个两系杂交稻与对照杂交粳稻区分开,且在86优8号的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可区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两优122和86优8号F1及其亲本的SSR引物分别为34、32、31、30和14对;有16对SSR引物可用于区分4个两系杂交组合F1和亲本,引物RM206和RM286可区分5个组合和各自的亲本。应用其中1对引物RM505对两优培九进行鉴定验证,结果表明该引物能准确区分两优培九及其亲本。根据本试验中引物的多态性和特异性结果,有多种途径可鉴别这4个两系杂交组合。可通过RM13(或RM206、RM286等)、RM224(或RM337)、RM234(或RM252、RM505和RM565)和RM25(或RM217、RM248和RM585)等4对引物将两优培九、两优108、培矮64S/E32和两优122分别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32.
探明新选育的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和配合力潜力有助于评价其遗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于育种工作。选用江苏沿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后新近育成的9个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遗传设计第3种交配方法配制正反交,共72个F1杂交种,在江苏南通和南京两个地点对9个自交系4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9个自交系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选自交系间杂种F1单株粒重、穗长的变异中,非加性遗传方差大于加性遗传方差;穗粗、百粒体积的变异中,加性遗传方差大于非加性遗传方差。单株粒重、百粒体积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自交系是S7和S3;穗长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2和S9;穗粗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6、S2、S3和S8。综合4个性状评价,S3最好,其后依次为S2、S7、S5和S1。导入了热带种质的S9穗长一般配合力有所提高。所有性状的反交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3.
粳稻农艺性状对外源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定位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定位粳稻农艺性状对外源赤霉素敏感性的QTL,为选育和改良高敏感性不育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秀水79与C堡及其杂交后代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260个株系为研究材料,研究其4个农艺性状对外源赤霉素处理的敏感性并对其QTL进行定位。敏感性用反应指数衡量,反应指数越大,敏感性越高。采用WinQTLCartographer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在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的粳稻SSR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17个连锁群上每隔2cm计算LOD值。采用排列组合1000次方法确定LOD阈值,以保证全基因组检测到的QTL犯Ⅰ类错误概率小于5%。当实际求得的LOD值大于LOD阈值时,就认为该区段存在1个QTL,其置信区间为LOD峰值向下1个LOD值单位区间。QTL命名遵循McCouch等规则。估算每个QTL的贡献率和加性效应。[结果]控制剑叶角度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共有3个,分别位于第3、9、9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为5.59%,13.00%和11.80%,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自秀水79,C堡和C堡;控制株高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共有2个,分别位于第1和8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为8.46%和10.97%,增效等位基因分别来自C堡和秀水79;控制第1节间长度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只有1个,位于第3染色体上,其贡献率为0.05%,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控制第2节间长度对赤霉素敏感性的QTL也只有1个,位于第1染色体上,其贡献率为7.34%,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减少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外源赤霉素的使用量、节约制种成本、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1994至1997年研究了粳稻短根基因srt1导入3个籼稻保持系和3个粳稻保持系的F1、苗期短根的F2和F3的农艺性状及根长表现。结果表明:1) RM1与3个籼稻保持系杂交,F1植株高达150 cm , 抽穗迟,穗型大,结实率只有43%~47%;而与粳稻保持系杂交,F1株高125 cm以下,结实率82%~91%。2) F2短根秧苗移栽大田后,一部分植株逐渐死亡,一部分抽穗成熟,而少部分株型类似保持系的植株株高、结实都正常。3) 六千辛B/RM1组合中苗期短根、成熟期株高结实都正常的F2植株所衍生的F3株系,种子发芽后11 d以内冠根长度短于六千辛B、Ohchikara、六优1号。  相似文献   
35.
在海南研究了3个不育系逐日开花动态和1d当中各时段开花动态。结果表明,3个不育系主茎穗始花1~3d后进入盛花,持续2~3d;泗稻8号A单株全部穗子开花3d后进入盛花,盛花期持续4d,盛花较2个籼型不育系明显;珍汕 97A、协青早A当日开花率在12%~16%范围的分别有5和4d;在每天开花中,无论主茎穗还是单株全穗,3个不育系午后花率占绝对多数;从始花到终花,泗稻8号A历时不到4h,珍汕97A、协青早A分别为6和8h,每日开花高峰时间分别在12:30,12:30,13:30。  相似文献   
36.
1995-1997年研究了粳稻BT型同质恢和非同质恢的育性恢复力,两类恢复系F1主要经济性状以其中3个组合F2的5个性状的分离幅度。结果表明,与同一不育系配组,同质恢六辛R与非同南恢77302-1的育性恢复力无显著差异,在F1,同持恢所配组合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显著砂于非同持恢所配组合,前者整精米率显著高于后者,垩白重率显著小于后者,两类组合单株产量高低因组合而异。在F2,非同持恢所配组合的5个  相似文献   
37.
用BT型六千辛A/羡见3号的68个F#-3分离植株与BT型六千辛A或L型平壤3号A测交,考察F#-3单株自交结实率与恢复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F#-3植株的自交结实率和恢复力都呈连续性变异;与BT型六千辛A测交的,F#-3单株自交结实率基本上能代表单株恢复力,相关系数r=0.9130;与L型平壤3号A测交的,则不能代表单株恢复力,相关系数r=-0.060。由于L型不育系可恢复性好,虽然被测交的22个植株自交结实率变异范围为16.37-95.99%,但恢复力变异不大,21株在80%以上,1株为78.17%。还考察了该组合F#-3植株和相应F#-4株系自交结实率之间的关系,表明F#-4株系内平均自交结实率与F#-3单株自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一般地说,F#-3单株自交结实率越低,F#-4株系和tF#-1的变异系数越大,而F#-4株系的变异系数又大于tF#-1。  相似文献   
38.
从杂交粳稻3优18等8个组合的F2代中筛选一粒双苗,并对存活的双苗进行根尖染色体数目和花粉育性的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127610粒3优18F2种子中筛选到双苗16株,双苗率为0.0125%。获得的一粒双苗分为Z-A型和Z-a型两类,每苗都有独立的根系。Z-A型双苗中,Z苗和A苗的根尖染色体数目都是24;Z-a型双苗中,Z苗的根尖染色体数目是24,a苗的根尖染色体数目为12。Z-A型双苗中,Z苗和A苗植株的花药内充满了花粉粒,Z苗植株花粉完全可育,结实正常,A苗植株花粉50%可育,50%不育,与F1相同,结实正常;Z-a型双苗中,Z苗植株花药花粉和Z-A型的Z苗一样,a苗植株花药瘦小,没有花粉粒,自交不结实。  相似文献   
39.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 QTL),单个M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 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 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 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 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 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 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 QTL,单对E 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相似文献   
40.
 以粳粳交组合秀水79/C堡衍生的25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Mapper 2.0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基于逐步回归线性模型的QTL IciMapping 3.0软件的完备复合区间作图法(ICIM)和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Windows QTL Cartographer 2.5软件的多区间作图回归前进选择法(MIMR)等3种定位方法,对整精米的粒长、长宽比、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等7个米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具有加性效应的QTL (A QTL)有5个,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的A QTL有2个,仅能在1种方法中检测到的A QTL有23个。MCIM、ICIM和MIMR检测到的A QTL个数分别为5、9和28,单个A QTL贡献率为0.89%~38.07%。MIMR检测到的具有上位性效应的QTL (E QTL)在另2种方法中都未被检测到。MCIM 和ICIM同时检测到的E QTL有14对,仅能在1种方法中检测到的E QTL有142对。MCIM、ICIM和MIMR检测到的E QTL对数分别为25、141和4,单对E QTL贡献率为2.60%~23.78%。在秀堡RIL群体中,粒长和垩白度的变异以上位性效应为主,长宽比则以加性效应为主,而垩白粒率、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和胶稠度为加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同等重要。两种及以上方法同时检测到的QTL可靠性高,可用于改良杂交粳稻米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