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25篇
  1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3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金玉甜1号为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自选系152为母本,自选系113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鲜食甜玉米杂交新品种.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熟期早、市场竞争力强等优良特性;植株生长健壮,整齐度好,株高和穗位高适中,适宜在我国西南地区(云、贵、川、渝)及浙江省种植.  相似文献   
72.
珍汕97B改良新不育系与珍汕97A的制种产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个珍汕97B改良新不育系珍品A、珍农567A、农711A、珍农256A、珍农257A、珍农060A为母本,珍汕97A为对照,以48-2为父本,进行了杂交制种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珍汕97A/48-2)相比,不育系珍农257A、珍农256A、珍品A和珍农567A分别与48-2配制F1的制种产量极显著增加,平均产量分别为3.13,3.07,3.06和2.97t/hm2,分别比对照增产14.31%,12.36%,11.81%和8.45%;这4个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均高于珍汕97A是制种产量显著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3.
籼稻2个杂种F1种子活力和劣变处理后生化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杂交稻种子在储藏过程中品种间抗老化能力的差异,采用人工老化方法研究了杂交籼稻“汕优63”F1;和“特优559”F1种子活力,比较了2品种劣变后9个生化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种子活力,SOD、POD、CAT、脱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随种子老化而降低,种子浸出液电导率、可溶性糖和MDA含量随种子老化增加。劣变后“特优559”的SOD、POD、CAT、脱氢酶活性降低程度及可溶性糖和MDA含量增加程度比“汕优63”低,说明“特优559”抗老化能力比“汕优63”强。SOD、POD、CAT、脱氢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种子活力极显著正相关,电导率、可溶性糖、MDA含量与种子活力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4.
亲本性状配合力改良是提高水稻杂种优势水平的重要环节。利用粳稻恢复系武育粳3号R的单株有效穗数优异配合力标记RM208-180条带,以武育粳3号R为供体亲本,宁恢8号为受体亲本,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杂交、回交和自交,获得了RM208位点为180 bp纯合条带的宁恢8号遗传背景的改良恢复系4个。改良恢复系8010-4-10、8010-4-14和8012-2-9分别与BT型雄性不育系863A配组,3个杂交组合单株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宁恢8号,分别提高65.5%,56.9%和86.2%。3个组合的生育期和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单株有效穗数、单株日产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表明在不育系相同的条件下,改良的恢复系在目标性状的配合力上得到了明显改良。  相似文献   
75.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 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 (M-QTL), 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 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 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 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 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 平均29.2%; 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 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 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 平均30.1%; 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 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 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 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76.
朱世杨  洪德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14-1015,1017
用不同浓度PEG、PVA、KNO3、PEG+KNO3、PVA+KNO3对杂交籼稻汕优63和特优559 F1 种子进行引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2.0%PVA处理汕优63、1.5%PVA处理特优559 24 h,引发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7.
以粳稻BT型细胞质育性恢复基因Rf-1位点的近等基因系、77个测交父本以及5个不育系与77个测交父本配制的178个测交组合F1为材料,利用义献报道的与Rf-1连锁的12对SSR标记引物,筛选近等基因系间与育性等位基因连锁带型一致的SSR标记,再用后者扩增测交父本,并调查测交F1植株的自然结实率,验证父本带型与育性恢复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住12对SSR标记引物中,RM5629在六千辛A和六千辛B中均扩增出120 bp的片段,在恢复基因供体77302-1和8个近等基因系六千辛R株系中均扩增出110 bp的片段,在六千辛A/六千辛R的杂种F1中扩增出110 hp和120 bp的互补片段.6427 R系列、武育粳3号R系列、六盐189R系列、157TR系列、4016LHR系列、4016R和秀水04R同质恢复系以及8个常用的非同质恢复系的RM5629标记基因型与育性恢复力的符合率均为100%,3726R系列同质恢复系的标记基因型与育性恢复力的符合率为94.1%,平均为97.3% RM5629可作为Rf-1分子标记辅助选抒的实用SSR标记.  相似文献   
78.
 在4个环境下种植直立穗粳稻品种秀水79与弯曲穗品种C堡及两者杂交后衍生得到的RIL群体254个株系并调查其穗角,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穗角性状进行遗传分离分析;运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Network 2.0软件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WinQTLcart 2.5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对穗角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发现,1)穗角性状受两对主基因+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2)QTLNetwork 2.0检测到8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的0.01%~39.89%;WinQTLcart 2.5检测到12个控制穗角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83%~30.60%。检测到的所有QTL分布于第4、5、6、7、9、11染色体上,其中分布于RM3700-RM3600和RM5652-RM410区间的两个主效位点qPA9.2和qPA9.5,以及分布于RM257-OSR28区间的qPA9.7 在两种方法和4个环境下均检测到,减效等位基因来自秀水79;3)检测到8对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位点,解释表型变异的0.36%~1.71%。检测到的各个加性和上位性位点均不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   相似文献   
79.
玉米新选自交系穗粒重和百粒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江苏省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新育成的玉米3个自交系S1、S3和S7组配的2个组合S1×S3和S3×S7的P1、P2、F1、B1、B2、F26个世代,运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和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玉米穗粒重和百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穗粒重性状在2个组合中均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以主基因遗传为主.百粒重性状在S1×S3组合中表现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在S3×S7组合中表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自交系S3在穗粒重性状上含有比S7或S1效应大的主基因,可用于改良江苏省主推品种苏玉19的穗粒重.  相似文献   
80.
直立穗型与弯曲穗型水稻品种杂交后代外观品质性状中垩白度的变异幅度最大,农艺性状中瘪粒数的变异幅度最大。运用表型相关和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长宽比与穗长、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大;垩白米粒与株高、播始历期、千粒重的相关性较大;而垩白度与结实率、播始历期、着粒密度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