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畜牧兽医   14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属动物的寒伤腰胯是发病率较高的病症,特别是在冬春季。多年来笔者运用自拟药方配合针灸治疗马属动物寒伤腰胯22例,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1病因马属动物寒伤腰胯型痹证的发生,与气候条  相似文献   
52.
荨麻疹是马属动物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慢性荨麻疹尤为顽固,发作时,马的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扁平、界限明显的疹块,倏起倏消,并伴有皮肤瘙痒,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祖国兽医学称之为遍身黄。多年来,笔者采用消风散加减治疗赛马荨麻疹16例,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拜泉县某养鹅场引进1日龄雏鹅1000羽,12日龄开始发病,经综合诊断为雏鹅曲霉菌病。 发病情况:雏鹅购进后,分隔圈养于同一舍内,采用地面垫草(麦秸)育雏。由于饮水器漏水,加之垫草长期不换,致地面经常潮湿,造成曲霉菌大量繁殖,鹅群于14日龄出现病雏死亡,以后逐渐增多,11天共死亡118羽,鹅群发病后曾使用药物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54.
羊口疮又称羊传染性脓疮,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染快,羔羊病死率较高,其特征为口唇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脓疮、溃疡和结成瘤状厚痂.严重地危害了养羊业的发展.2011年6月,九台市上河湾镇一养殖户所饲养的500余只山羊发病,死亡12只,故前来就诊.经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5.
<正>跳肷是因胸中逆气不降,致使隔膜发生痉挛,同时引起肷部震颤的一种病症。以马属动物多发,有时见于犬。现代兽医学称之为膈痉挛。近年来,笔者采用中兽医的方法辨证论治跳肷证26例,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6.
松属树种体胚发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胚发生是松属树种最具潜力的无性繁殖方法。该文总结了松属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体胚发生技术各个环节的影响因素,最后对松属树种体胚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7.
油松成熟胚的不定芽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成熟合子胚为外植体,通过器官直接发生途径获得再生植株。诱导油松不定芽的最佳基本培养基为DCR,最佳激素组合为TDZ0.1mg/L+NAA0.2mg/L,不定芽生长的最佳激素组合为TDZ0.05mg/L+NAA1.0mg/L;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DCR+IBA2mg/L+6-BA0.05mg/L。生根苗移栽到草炭土∶沙=2∶1(体积比)的基质中,成活率为80%。  相似文献   
58.
犬病毒性肝炎的综合诊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发病情况 本县一养犬户从外地购入德国牧羊犬6只,是否免疫注射不清楚。到达饲养地后没有按规定隔离观察,饲养2周即与原饲养的已按规定进行免疫注射的20只地方犬和2只杂交犬混群饲养。主诉:1999年7月2日3只牧羊犬发病,次日1只病犬死亡,5天后又1只牧羊犬发病。2 临床症状 病犬初期体温升高达40℃以上,以后降至常温以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饮水量增加,呕吐,腹泄,部分犬阴囊水肿,腹围增大,触摸有波动感,叩诊呈现水平浊音,腹腔穿刺可排出大量液体,有两只犬眼角膜混浊,听诊心动加速达120次/min。3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犬腹腔积液呈淡红…  相似文献   
59.
家兔的毛球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特别是在春秋换毛之际多发,以不食、喜饮水、粪球干燥、粪中带毛等为特征,严重者可造成胃肠阻塞而死亡.多年来,我们采用大承气汤治疗家兔的毛球病,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0.
采用2组增广NCⅡ设计对玉米子粒长度进行了遗传研究。杂种优势分析表明:2组试验子粒长度的杂种优势平均值分别为26.54%、23.69%,变异幅度分别为14.95%~38.26%1、4.26%~32.61%。配合力和遗传模型分析表明:子粒长度的遗传以加性基因作用为主,显性和上位性效应不可忽视,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