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土壤干旱对黄烷醇类多酚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隐色花色素还原酶(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 LAR)活性和组织定位的影响。【方法】以5年生赤霞珠葡萄为试材,采用避雨棚和断根沟措施模拟土壤干旱,跟踪果实发育进程,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免疫组织定位等方法,就黄烷醇类多酚的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LAR活性和组织定位进行研究。【结果】土壤干旱明显抑制葡萄果实生长,促进果实总酚积累,特别是在幼果期,土壤干旱明显促进葡萄果实总酚积累。土壤干旱未改变黄烷醇类多酚和总黄烷-3-醇的时空积累模式,但对其积累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且这一诱导作用具有明显的器官和发育阶段依赖性。土壤干旱明显诱导幼果期葡萄果皮和果肉中LAR酶活性增强,对LAR1、LAR2分布无明显作用,但诱导其积累,特别是在果肉维管束中,土壤干旱明显诱导LAR1、LAR2蛋白积累。【结论】土壤干旱诱导果实中LAR1、LAR2蛋白积累,进而导致LAR酶活性增强,最终表现为促进相应发育阶段、部位黄烷醇类多酚积累。  相似文献   
12.
葡萄的起源与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也称草龙珠、蒲桃、山葫芦等,与苹果、柑橘、香蕉并称“世界四大水果”,是人们普遍喜爱的果品。一串串绚丽多彩的葡萄绘制成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葡萄代表了甜蜜和幸福,一株株根深叶茂的葡萄树象征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条条枝蔓寓意手牵手、心连心般的亲密。  相似文献   
1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赤霞珠和霞多丽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不同栽培模式下成熟果实中的主要挥发性组分差异。结果表明,厂字形和扇形2种树形的葡萄果实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种类大致相同,而含量差异较大;对于霞多丽自根苗,厂字形果实中种类多,醇类物质含量高,扇形果实中醛类物质含高;对于赤霞珠自根苗,扇形果实中醇类物质和醛类物质种类、含量皆优于厂字形;对于厂字形赤霞珠,嫁接苗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多于自根苗,醇类、醛类物质含量亦高于自根苗。醛类物质是葡萄果实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己醛、己-2-烯醛是含量最高的醛类物质,2种物质皆在扇形果实中含量较高,赤霞珠嫁接苗中己醛含量高于自根苗,己-2-烯醛含量低于自根苗。综上所述,扇形以及嫁接SO4砧木有利于酿酒葡萄挥发性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施氮对不同质地滴灌棉田硝态氮分布及产量的影响,采用温室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质地土壤硝态氮分布迁移特征,分析了施氮对NO_3-N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在砂土、壤土中施氮量分别为256.00、287.34 kg/hm~2时,相应的氮素积累量最大,皮棉产量最高,土壤硝态氮主要集中分布在30~40 cm土层,有利于棉花根系的吸收,且分别比不施氮增产43.87%和44.92%。一定施氮量下,壤土硝态氮分布的均匀性优于砂土,并且根层20~40 cm土层硝态氮量高于砂土,且比砂土平均增产6.16%。砂土、壤土中硝态氮量在各生育期总体呈现"降-增-降"的变化趋势,并且收获前期施纯氮340 kg/hm~2处理60cm土层砂土硝态氮量的第二个峰值较壤土提高15.98%,在生育期末端砂土在深层的氮素积累高于壤土,存在继续向下淋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六月红”是由“Arkasas Black”דSummerApple”育成的苹果早熟新品种。该优系2017年12月通过山西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平均单果重148g。果实近圆形,纵径5.97 cm,横径7.43 cm;果柄中长,长2.6 cm,粗0.28 cm;梗洼中深、锈少;萼片残存,反卷;萼洼中深,心室闭合。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葡萄叶片TRV-VIGS系统,分析验证VvANR基因功能,本研究以烟草脆裂病毒(Tobacco rattle virus,TRV)介导基因沉默表达载体pTRV2-ANR,采用真空侵染和主叶脉针孔注射法分别侵染葡萄幼嫩、成熟叶片,观察表型并测定原花青素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被侵染叶片中VvANR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结果表明,真空侵染的幼嫩、成熟叶片分别于第6、第7天出现漂白,侵染15 d后,幼嫩叶片几乎全部漂白,成熟叶片大面积漂白。主叶脉针孔注射侵染的幼嫩、成熟叶片分别于第17、第19天出现漂白;侵染25 d后,幼嫩和成熟叶片发生全叶漂白,且漂白均沿主叶脉逐渐扩展至整个叶面;对照均未发生漂白现象。pTRV2-ANR侵染后叶片中原花青素含量极显著降低,VvANR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降低,且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VvLAR1、VvLAR2、VvMYBPA1、VvMYBPA2、VvUFGT表达量显著降低,除VvUFGT表达量呈显著差异外,其余均呈极显著差异;而VvANSVvDFR表达量轻微上调,且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建立了葡萄叶片VIGS体系,为基因功能快速验证提供了新方法;同时,揭示了葡萄叶片中原花青素含量、VvANR表达及与相关基因的关系,本研究为完善葡萄原花青素积累机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调查结果显示,壶瓶枣裂果主要发生在半红期和全红期,半红期以前裂果率极低。随着果实的发育,枣果皮进入半红期和全红期,表皮和皮下层细胞出现典型的衰老、凋亡特征,表现为细胞变形、皱缩,横向变短、纵向增长,有色物质较多,壁加厚、轮廓不清;表皮细胞出现龟裂,为果皮水分渗透敞开了通道;皮下层厚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果皮厚度的变化。受皮下层细胞变形、皱缩的影响,果皮厚度在半红期和全红期变薄,导致果皮破裂应力降低,增加了裂果的风险。果皮结构及形态上的变化可能是造成枣裂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以赤霞珠葡萄成熟果实为试材,分别进行不同时长的UV-A,UV-B,UV-C处理,研究采后紫外线处理对葡萄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采后紫外线处理对葡萄果实中黄烷醇类多酚的积累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葡萄果实中总酚、黄烷醇类多酚和原花色素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用UV-B处理15 min对黄烷醇类多酚积累效果最佳,含量增加了45.46%;用UV-C处理45 min对总酚和原花色素积累效果最佳,含量分别增加了279.11%和90.45%。方差分析表明,经上述处理后,葡萄果实中的总酚、黄烷醇类多酚和原花色素含量与对照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以金太阳和骆驼黄杏为试材,对设施栽培杏树果实与新梢生长发育和花芽分化进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设施中的两个杏品种,不论是正常区还是高温区,果实的纵横径生长都呈"双S"生长曲线,但是高温区的果实纵横径的生长量高于常温区.设施条件下金太阳杏树的新梢生长的快速生长出现次数没有改变,与露地杏树相同均为三次,但生长速率大,维持时间长,出现的时间也与露地不同.设施杏树果实与新梢之间在生长时间上存在有交替现象.设施内金太阳杏的花芽形态分化进程从5月20日开始到10月下旬结束.  相似文献   
20.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Cabernet Sauvignon’)为试材,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定期对植株进行UV-C 照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免疫组织定位等方法,对黄烷醇类多酚时空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LAR(leucoanthocyanidin reductase,LAR)活性和定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UV-C 诱导果皮和果肉中总酚、黄烷醇类多酚、总黄烷–3–醇的积累,LAR 酶活性增强,且这一诱导作用有明显的照射剂量、器官/组织和发育阶段依赖性。UV-C 照射并不改变LAR1、LAR2 酶蛋白在葡萄果实中的分布,但诱导酶蛋白积累,特别在果皮及果肉维管束中,UV-C 照射导致LAR1、LAR2 酶蛋白信号明显增强。所有结果表明,UV-C 照射诱导果皮和果肉维管束中LAR1、LAR2 酶蛋白增加,诱导LAR 酶活性增强,最终导致总黄烷–3–醇和黄烷醇类多酚特异性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