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9篇
林业   1篇
农学   51篇
  17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36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优良玉米要交种川单13号高产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玉米川单13号小区产量与播种期(、种植密度和KCl施用量(X3)的数学模型y=6770.8695-184.0830X1+278.5230X2+118.8810X3+8.6250X1X2-397.5000X1X3+246.3750X2X3-92.2440X1^2+191.8530X2^2=101.0565X3^2。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是在7500kg/  相似文献   
42.
用最小二乘法和估计缺值法对同一有缺失数据的玉米新组合比较试验资料进行分析,对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最小二乘法能估计出组合效应,获得组合的最小二乘均数,精确地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与传统的估计缺值法相比,最小二乘法更为简便,分析结果更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43.
利用SSR标记技术研究了59份新选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多样性,用58对SSR引物共检测出681个等位基因变异,每对引物检测到等位基因2~25个,平均为11.7个。聚类结果表明,大部分玉米自交系聚到4大常见类群,其他少部分材料形成单独的类群。所有材料中4大类群的占78%,其中Reid类群约占51%,且在相似系数0.727处又分为2个亚类,说明这部分材料亲缘关系较近,但也有一定的遗传差异;其他类群约占22%,说明这些材料与其他材料之间遗传差异较大。从系谱的亲缘关系分析,部分已知自交系其SSR聚类结果与系谱追踪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4.
新世纪初发展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的思考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玉米是我国主要饲料、工业原料和粮食作物.建国50年来,随着遗传育种研究水平提高,以及农业综合技术全面发展,全国玉米平均单产提高2.7倍,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是,我国玉米单产刚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近十多年,我国玉米单产平均年增长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除环境等因素而外,不得不承认包括遗传育种在内的玉米科技水平还相当落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改善品质.加入WTO后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玉米生产面临严峻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玉米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研究,从应用基础和现代生物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使我国玉米生产和玉米科学技术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可供玉米育种利用的基因资源日渐贫乏,仅靠自然进化和传统人工选择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玉米生产不断增长的需要.需要将传统遗传育种研究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玉米遗传变异机理,在充分发掘玉米基因库现有遗传资源的同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打破生殖隔离,转化利用其他物种的有益基因,创造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培育性状更加全面、生产性能更好的玉米新品种.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速,有关基因资源及其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奋起直追,才不会处于被动局面.玉米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高产、优质和适应性.新世纪初我国玉米生产所面临的新形势,为这三方面的主攻目标贼予了新的含义.高产是永恒的主题,玉米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高产育种的基础是种质创新,培育高水平自交系,并通过组合选配提高杂种优势水平.优质是市场的需求,不同用途的品种对品质有不同的要求,主要包括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加工品质和适口性四个方面.适应性是稳产的保证,耐旱、抗病、耐贫瘠、抗虫是提高玉米品种适应性的关键.针对玉米生产和遗传育种科学技术研究亟待发展的现状,建议加强应用基础和高新技术研究,为玉米科学技术和玉米生产持续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立玉米行业协会,抓住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利时机,推进玉米产业化进程;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把公益性研究与商业化育种分开,加大对公益性研究的支持,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多方面投资,组建种子企业和科研单位联合的大型商业化育种公司.  相似文献   
45.
墨白964群体5轮混合选择遗传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控制双亲的混合选择法对墨白964群体在四川生态条件下经过5轮适应性改良的效果。【方法】采用性状表型分析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结果】经过5轮混合选择后,开花期性状有显著的选择增益, 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随着选择世代的增加有所下降。40对SSR引物在各轮群体中扩增出418个等位位点,有88.5%的遗传多样性分布于群体内,有11.5%分布于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且群体内的遗传差异随着选择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基因杂合度、多态性位点数和多态性位点百分率都呈递减趋势。原始群体C0的基因型种类多,为418种,且频率分布较散,选择后的高代群体C4、C5的基因型种类少且频率分布较集中。【结论】选择群体的遗传变异逐渐减小,这可能是由于连续对开花期性状定向选择的结果,也可能还与群体的有效含量较小和选择强度大所引起的遗传漂变有关。  相似文献   
46.
玉米种质籽粒铁含量的测定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53个自由授粉品种(OPV),227个自交系材料和868个杂交种材料的铁含量。结果表明,OPV铁含量变化范围在10.9789~27.8734 mg/kg,平均值为18.3599 mg/kg;自交系铁含量变化范围在11.6094~32.7188mg/kg,平均值为19.6126 mg/kg;杂交种铁含量变化范围在10.8619~38.0874 mg/kg,平均值为18.5274 mg/kg。此外,两地和两季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季节、基因型以及地点与基因型互作、季节与基因型互作对玉米籽粒铁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铁含量基因型间存在真实的遗传差异,且地点、季节、基因型以及地点与基因型互作、季节与基因型互作对玉米籽粒铁含量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7.
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玉米品种、密度、施肥措施对西昌地区玉米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品种对西昌地区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品种与种植密度之间存着显著的互作效应,文中提出了部分川单系列玉米新品种在西昌地区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8.
具有高再生性且对农杆菌C58敏感的玉米自交系材料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0个优良高代玉米自交系的幼胚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从中筛选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高、克隆力强的10个自交系,将其一部分胚性愈伤组织用作分化,研究其再生能力;另一部分用农杆菌C58转化,利用植物载体中携带的GUS报告基因的瞬时表达研究玉米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0个自交系都具有再生能力。自交系6010、6060、6038、6051和6015的分化力相对较高。玉米基因型对农杆菌的敏感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自交系6051最敏感,而6034、6038对农杆菌不敏感。因此认为自交系6051、6015、6010和6060是再生能力强且对农杆菌C58敏感的自交系材料。  相似文献   
49.
玉米幼胚培养能力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18-599(红)和R15组配的F2群体,构建了含88对SSR标记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1 636.6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8.6 cM。结合幼胚组织培养试验将幼胚发生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和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数作为反映玉米培养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力和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再分化力的性状指标,以此调查玉米幼胚培养能力。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5个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有关的QTL,位于第1、3、7和8染色体上,可解释5.25%~23.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1个与胚性愈伤组织绿苗发生数有关的QTL,位于第3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率为13.42%。  相似文献   
50.
三重测交法在玉米群体改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前人所介绍的三重测交法(TTC)的基理与方法,以综合种群体代替原设计中的F_2代,以此检测一玉米优良综合种的21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分量,结果表明,在14个性状中,有非等位基因互作存在。其中穗粗行粒数同时存在着只三类互作分量:另外9个性状的上位性分量为i+1类;剩下3个性状则主要为i类上位性分量。在除粒深外的20个性状中,都发现了加性遗传分量(D);而显性分量(H)仅在15个性状中存在;在绝大多数性状的遗传变异中,D的作用较大,H次之、通过对显性基因中的增、减效基因的分布和相对频率的探测,发现多数性状的有利基因呈双方向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