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9篇
  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旨在研究玉米自交系单株产量等性状的配合力、遗传力及反交效应,为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和杂交种的组配提供依据。以11份玉米自交系为试材,按Griffing Ⅲ完全双列杂交法组配110个组合,观测杂交种的单株产量、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支数、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开花期等7个性状的表型数据,并对上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广义遗传力、狭义遗传力和反交效应进行估算。供试材料除雄穗主轴长的特殊配合力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JZ3和JZ6两个自交系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为极显著正值,两对组合JZ9×JZ2和JZ2×JZ9、JZ6×JZ3和JZ3×JZ6的单株产量具有最大的正向SCA效应值,分别为40.68 g和35.24 g。单株产量的反交效应差异极显著,部分自交系的反交效应方差较大。7个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雄穗分支数、株高、开花期、穗位高、抽丝期、单株产量和雄穗主轴长;狭义遗传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雄穗分支数、株高、穗位高、开花期、雄穗主轴长、抽丝期和单株产量。试验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性状的显性遗传方差占比最大,狭义遗传力最小,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对该性状的选择适宜在晚代进行;单株产量性状具有显著的反交效应,故部分自交系需严格控制正反交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连续传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MbNPV) 在同源寄主细胞系NEAUMb931104( Mb931104) 中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包涵体游离病毒( MbNPV_NOV) 在接种后14 h 达到吸收高峰,病毒滴度降到最低值5-79 ×102TCID50/m L,接种病毒96 h,病毒滴度达到最高值2-13 ×105TCID50/mL,在NOV(nonoccluded virus) 连续传递20 代的过程中,MbNPV_NOV 毒力随传递代数的增加而减低,并且多角体的毒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前几代能使甘蓝夜蛾幼虫死亡率在90 % 以上,传递到15 代以后产生的多角体对甘蓝夜蛾的幼虫几乎没有毒力。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拮抗性芽孢杆菌生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索小麦赤霉病生物防治的有效途径,对分离自中国东北嫩江小麦赤霉病流行地区小麦植株叶面和穗部的8株拮抗性芽孢杆菌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平板对峙培养、菌丝生长速率及孢子萌发测定等试验表明,8个菌株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菌株B08的综合抑菌活性最强,其活菌体抑菌带宽达8.4 mm,无菌发酵液稀释5倍处理后96 h对菌丝生长抑制率为66.2%,处理分生孢子可使其完全丧失萌发能力,10倍稀释液可使孢子刚萌发的芽管膨大畸变而不能伸长,活体菌悬浮液和灭菌后的发酵液田间防效达59.5%~65.9%.发酵液热稳定性好,121℃、30 min加压蒸气灭菌后仍保持良好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说明,供试拮抗菌株作为小麦赤霉病的生防材料具有很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用RT-PCR方法从长春感染芜菁花叶病毒( Turnip mosaic virus,TuMV)的十字花科蔬菜中扩增获得该病毒的p3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10个TuMV分离物p3基因含1 065个核苷酸,其序列一致率为98.8%~99.6%,与GenBank中其他15个TuMV分离物核苷酸一致率为80.9%~99.4%。根据p3基因核苷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5个TuMV分离物可分为4个组,本研究得到的10个TuMV分离物均属于basal-BR组。将TuMV JCR06分离物p3基因N端663 bp片段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中表达出分子量约为28 kDa的融合蛋白。以纯化的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P3蛋白的特异性抗血清。以TuMV侵染的萝卜为抗原,间接ELISA测定抗血清的效价为1∶2 048。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制备的抗血清能与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保水剂对风沙土水分垂直入渗和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保水剂是有效利用和改良风沙土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垂直入渗率、累积入渗量、渗吸持续时间、渗透系数4项入渗特征量以说明在5-7cm深度处层施保水剂对于风沙土水分垂直入渗的影响,测定入渗结束后土壤各层含水量以研究受试体系的水分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试验处理可使垂直入渗率在各时间点有不同程度减小,有3种保水剂处理累积入渗量均增加了42%左右(1%处理),渗吸持续时间增长了134%~390%,渗透系数减小了65%~85%,且4种变化趋势均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加剧。入渗结束后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也发生明显变化:保水剂-土壤混合层含水量上升52%~178%,上层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但下层土壤略微降低。研究表明,保水剂对风沙土水分垂直入渗和含水量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寻玉米大斑病的生物防治新途径,从而有效地控制玉米大斑病对玉米安全生产的危害,以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为指示菌,从长白山土壤中筛选出1株CB113对多种病原真菌都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根据该菌株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CB113菌株被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通过单因子变量法和正交设计法对菌株CB113进行了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该菌株最佳发酵条件为p H 7,装瓶量40 m L/250m L,发酵时间60 h,接种量1%,果糖3.0%,蛋白胨1.0%,磷酸二氢铵0.2%,Mg SO4·7H2O 0.2%。经优化后,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达到77.35%,比优化前提高了21.54%。该研究结果表明,CB113在玉米大斑病的生物防治有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核盘菌是一类寄主范围广泛的植物病原真菌。MADS-box蛋白家族基因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参与调控细胞识别、新陈代谢、细胞周期等。核盘菌转录因子SsMCM1调控其子实体形成与致病性。为进一步揭示SsMCM1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核盘菌野生型菌株uf-70的cDNA为模板,扩增得到SsMCM1基因,并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成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pLysS)表达菌株中,通过IPTG的诱导和亲和层析,纯化得到SsMCM1蛋白,并以此为抗原获得抗血清,完成效价测定。利用特异性抗血清,与核盘菌不同组织蛋白进行特异性的免疫结合,发现其与核盘菌总蛋白、核盘菌细胞质总蛋白均特异性结合,而核盘菌细胞壁蛋白未发现特异性反应,表明SsMCM1不定位于核盘菌细胞壁上。此外,构建其亚细胞定位载体pCG-1301::SsMCM1,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到农杆菌中,通过农杆菌的侵染作用进行瞬时表达,发现SsMCM1定位于细胞核中,作为转录因子调控核盘菌的子实体发育与致病性。  相似文献   
19.
桑紫褐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紫褐夜蛾(Sarcopolia illoba)核型多角体病毒(SiNPV)是一种毒力高、宿主范围广的病毒,王义等(1987)在国内首次报道,值得开发利用。因此,作者对SiNPV制剂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毒源桑紫褐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为东北农业大学昆虫教研室分离株。 (二)人工饲料按王义等(1987)和潘洪玉等(1991)方法,以灰菜叶粉为主要原料分别配成配方A和配方B进行饲养。  相似文献   
20.
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突变体的诱导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掘氏疫霉Phytophthora drechsleri是引起黄瓜疫病的主要病原菌。采用紫外线诱导获得了20株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的突变体,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掘氏疫霉对土菌灵 的抗性突变频率高于对甲霜灵的抗性突变频率,但其抗性水平低于抗甲霜灵突变体,在1.3~4.3倍 之间;掘氏疫霉对土菌灵的抗性在继代培养和常温保存过程中稳定,突变体的生长速率与亲本敏感 菌株相比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此外,掘氏疫霉抗土菌灵突变体对甲霜灵和烯酰吗啉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